【文化中國行】稷山螺鈿漆器:指尖上的璀璨星河

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愛珍正在專心創作。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愛珍正在專心創作。

螺片閃亮如星,大漆幽深似夜,當二者相互交織融合於一器之上時,便恰似夜空中的璀璨星河。

螺鈿漆器中的「螺」是螺貝類的總稱,「鈿」則寓含鑲嵌裝飾之意。螺鈿漆器就是將薄如蟬翼的螺片,嵌入漆器母胎之內,形成各色花紋樣式的漆器。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圖案紛繁複雜、色澤華麗無比、造型別出心裁而知名,成為「精巧細緻」的代名詞。

「這種工藝相傳起源於商代的漆器,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那時候人們只是將貝殼進行簡單的切割,點綴在漆器上。後來,富有想像力的匠人們開始將螺貝磨成薄片,拚貼成各色花鳥、人物和山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馬貴堂介紹,稷山螺鈿漆器主要以天然大漆、螺鈿、金、銀、木、紙等為原料,製作工藝細膩、考究,耗時長久。

「漆器製作,先要用瓦灰和大漆和成膩子,手工刷上胎體,陰乾後打磨,再將大漆一層一層刷上去,每刷一次,要陰乾一次,打磨一次,循環往複。精品漆器要刷幾十道漆,這樣的漆器才富有光澤感,而且越摸越亮。」用手撫摸著流光溢彩的漆器,馬貴堂感觸頗深,「製作漆器,除了材料和工藝,最難的是剛接觸大漆時,皮膚會紅腫、發癢,要經歷多次過敏麻癢之後,身體才會逐漸適應。」

刷漆,只是稷山螺鈿漆器製作過程中的一道工序,要想製作出平、亮、潤、細、勻、豔、雅的漆器,還需要採用灰、披、畫、勾、刻、裁、磨、粘、鑲、嵌、扣、推等多種手工技法,而且每道工序中又包含若干細節,相輔相成,不能有絲毫疏忽。

螺鈿漆器之所以被稱作指尖上的璀璨星河,關鍵在「螺」的製作。

一把刻刀,一盞燈,一方黑色鋼化玻璃板,不借助任何高科技工具,一位老師傅凝神專注,揮動刀筆如行雲流水般就將打磨成薄片的螺鈿切割成想要的圖案。「螺片切割,不僅要穩、準、狠,還要做到圖在心中、刀隨心動。」伏在案前的李愛珍,是馬貴堂的愛人,也是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近40年的大漆螺鈿製作生涯,李愛珍早已把製作工藝爛熟於心。「裁切好後,根據設計好的圖案一片一片粘到漆面上,粘好後再塗上一層漆,待漆干後進行打磨,將螺鈿花紋上的漆磨掉,就顯出了螺鈿拚成的平整圖案。在光的映照下,貝殼表面的紋理如同細膩的綢緞,讓人愛不釋手。」

「製作漆器要堅持傳統但又不能拘泥於傳統。」對於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李愛珍認為要靈活看待,堅持傳統,就是要堅持使用天然大漆材料,保證工藝水準;創新則是從圖案、形式、製作工藝上創新。李愛珍先後在技術上攻克了整片螺鈿在弧形器物上不可彎曲的難關;圖案上創新製作出仿桑治代哥釉圖案;胎體上創新研製出純手工捏製、一次成型、整體無接縫的大漆胎;風格上創新製作出大漆鑲嵌金屬書法等作品,使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法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她創作的螺鈿漆器作品,先後被湖北省美術館、福建省美術館收藏,同時也受到國內外漆器大師、同行們的高度讚譽,並屢獲「金鳳凰」「百花杯」等國內外行業大獎。

為了使這項技藝能繼續完整地保留,李愛珍一家走進校園,成立螺鈿漆器製作班,培養數十名學生從事螺鈿漆器製作,把非遺的種子播進孩子心田。

螺片璀璨,恰似繁星落夢,大漆溫厚,一如匠人初心。匠人們手起指落,千磨百推終成器。漆與螺的結合,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在保護與發展中更加迷人。

本報記者周明飛文/圖

(責編:劉_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