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長征路上向「新」行·貴州遵義:用好紅色資源 傳承紅色基因

來源:遵義市新聞傳媒中心

9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開啟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扭轉了紅軍和中國革命的命運,在地球上留下了壯麗的紅色飄帶。為紀念遵義會議90週年,遵義市新聞傳媒中心推出特別報導《長征路上向「新」行》,記者從長徵集結出發地江西於都出發,循著紅色足跡,傾聽歷史迴響,探尋長征沿線革命老區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實踐,彙聚起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今天,記者帶你走進貴州省遵義市,重溫那段崢嶸歲月。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在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的一棟二層小樓里召開。

這座小樓,就是現在的遵義會議會址。

1934年,「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導致黨和紅軍未能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被迫丟掉中央革命根據地,踏上了漫漫的長征路。

長征初期,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下,紅軍遭遇了重大挫折,由出發時的八萬六千人銳減到三萬餘人。

1934年12月12日召開的通道會議,決定改向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貴州進軍。

1935年1月9日,中央紅軍從豐樂橋(現更名為「迎紅橋」)進入遵義城,四面八方趕來的3000多名遵義群眾,點燃鞭炮,迎接紅軍入城。

遵義是紅軍長征以來佔領的第一個大城市,紅軍戰士士氣高漲。

紅軍進入遵義城後,紅軍總司令部設在原黔軍師長柏輝章的公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即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

二樓的東廂房被臨時佈置成會議室,房間正中放著一把板栗色的柏香木長桌,周圍有18只木邊藤心靠背椅,屋頂正中吊著一盞煤油燈,左牆上有一架掛鍾。 

當時,在小樓二樓的27平方米會場里,遵義會議開了3天,直到1月17日深夜才結束。

遵義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取消在長征前成立的「三人團」,也就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是黨內委託的對於軍事指揮下最後決心的負責人。

遵義會議解決了黨內所面臨的最迫切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共中央的統治,撥正了中國共產黨的航向,在極端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從此,中國共產黨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一步一步地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1945年,毛澤東在回憶遵義會議時曾意味深長地講了這樣一段話:「遵義會議是一個關鍵,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沒有洛甫、王稼祥兩個同誌從第三次‘左’傾路線分化出來,就不可能開好遵義會議。同誌們把好的賬放在我的名下,但絕不能忘記他們兩個人。當然,遵義會議參加者還有別的好多同誌,醞釀也很久,沒有那些同誌參加讚成,光他們兩個人也不行。」

毛澤東的這段話是對遵義會議成功原因最有力的註解,也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卓越的自我修正能力的最好詮釋。

「堅定信念、堅持真理、獨立自主、團結統一」的遵義會議精神曆久彌真、曆久彌新。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參觀了遵義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陳列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遵義人牢記囑託,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紅色文化開花結果,成為推動遵義在新時代長征路上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林建華說,遵義會議是自主堅持中國革命正確道路、自覺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起點,並因此成為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歷史節點之一。遵義會議之後,中國共產黨進一步開創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製定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戰略策略,領導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院長、教授楊鳳城認為,獨立自主是遵義會議最重要的特點,在遵義會議之後,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革命道路。

遵義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張黔生說,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誌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了我們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 

在小樓的東側有一棵形如「V」字的大槐樹,它與小樓相依相伴,大家都親切地稱它為「勝利樹」,這是遵義會議紀念館里的「活文物」,它見證了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如今,這棵槐樹長得枝繁葉茂。

遵義會議紀念館里的2000多件館藏文物承載著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蹟。上世紀50年代,老紅軍孔憲權作為遵義會議紀念館第一任館長,為紀念館徵集革命文物、蒐集歷史資料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

如今,遵義會議紀念館文保團隊依託現代高精度數字化技術開展文物的創新性保護和展陳,科技的力量使文物「活」了起來,更好傳播紅色文化。「80後」的文保員李若雪說:「保護文物,就是與革命先烈的對話,時時刻刻都被感動著。我希望通過保護文物,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

弘揚遵義會議精神,講好紅色故事,成為一代代遵義人的責任和使命。從「小小紅色宣講員」到「遵義紅歌藝術團」,從少年兒童到銀髮誌願者,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紅色宣傳隊伍中。從紅色文物創新性保護展陳到打造大型長徵文化沉浸式演藝劇目《偉大轉摺》,遵義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地講述紅色故事。紅色力量、紅色基因也深深植根於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當中。

在以遵義會議會址所在地為中心的3.4平方公里範圍內,共計有20多家單位(個人)獲得全國性的先進稱號,紅色在他們的共同演繹下成為了這片土地最美的顏色。

撫今追昔,鑒往知來。遵義人牢記囑託,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把遵義會議精神作為引領新時代遵義高質量發展的精神火炬,照亮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文化繁榮等各個領域,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遵義篇章。

部分資料來源於:

1。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著,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貴州歷史第一卷(1921-1949)》

2。陳鬆 黃先榮編著,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偉人毛澤東在這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