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山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護濕地 共享生態紅利

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成為越來越多鳥兒的棲息地。

初冬時節,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與黃河美景相互交融,形成一幅和諧自然的生態畫卷。陳方斌攝初冬時節,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與黃河美景相互交融,形成一幅和諧自然的生態畫卷。陳方斌攝

多年前,小浪底水庫建成後,垣曲縣4萬群眾開始搬遷。那時,庫區一片荒蕪;

現如今,同一個地點,水天茫茫,風光旖旎。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美景如畫,蘆葦搖曳,杞柳成林;水面清澈如鏡,植物茂盛,候鳥翩躚……

這幾天,隨著氣溫下降,成千上萬隻候鳥陸續飛抵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停歇覓食,場面十分壯觀。數千隻骨頂雞、赤麻鴨、鸕鶿、綠頭鴨、鳳頭潛鴨、紅頭潛鴨、綠翅鴨、豆雁等或引吭高歌,或水中嬉戲,或振翅飛翔。隨著鳥類遷徙高峰的來臨,這裏還會迎來天鵝等其它候鳥。

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垣曲縣境內,黃河中遊小浪底水庫回水區中部。近年來,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遵循「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的原則,濕地公園動植物資源日漸豐富,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生態向善——野大豆成片出現黑鸛由夏候鳥變為留鳥

南國風情園、親子樂園、竹林秘境、270健身步道、花廊驛站……今年國慶節期間,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佈置了眾多打卡點,累計接待遊客1.6萬餘人次,同比增長220%。

「我感覺這裏環境、空氣都很好,植被茂盛,水面開闊,比較安靜,節假日帶著家人來這裏露營,非常愜意。」遊客支女士說。

開闊的水面,平坦的地勢,廣佈的灘塗,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形成了濕地豐富的動植物種類,還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遊玩。

從原先的一片荒蕪,搖身一變成為垣曲縣發展文旅的重要一環,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公園建成後,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首先是水質提升,從Ⅲ類提升為Ⅱ類;其次是植物群落增多,出現成片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大豆;還有就是野生鳥類種類增多,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等大量鳥類前來安家繁衍。」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主任王建民介紹。

該濕地公園位於垣曲縣境內的亳清河、沇西河與黃河交彙處,總面積2979.8公頃,濕地面積2333.43公頃。通過短短十餘年的生態保護和科學修復,亳清河水質達到國家Ⅱ類水質標準,小浪底庫區水質和周邊環境明顯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結構更加完整,功能得到有效發揮,植被呈現出穩定的自然演替狀態,野生鳥類種類和種群數量逐年增加。

通過監測發現,這裏有種子植物、蕨類植物、大型真菌及藻類共85科231屬396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野大豆,山西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文冠果。野生脊椎動物資源豐富,共32目72科232種,其中魚類51種、兩棲類4種、爬行類7種、鳥類159種、哺乳類11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大天鵝、鶚、雀鷹、遊隼、紅隼、縱紋腹小鴞等18種;山西省重點保護動物蒼鷺、金眶鴴等12種。其中豆雁、骨頂雞最大種群數量在3000只以上;黑鸛由夏候鳥變為留鳥,數量由8只增加至70餘隻;大天鵝種群數量由11只增加至300餘隻,並能在濕地安全越冬。

眼下,這裏水質不斷提升,野生動植物種類持續增多,更多的生命在這裏棲息繁衍,自然之美、生態之美、和諧之美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

功能向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濕地知名度越來越高

走進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巡護道、防護壩,荷花基塘、杞柳基地,基礎設施應有盡有;在宣教中心,山貓、狗獾、蒼鷺等動物標本栩栩如生;在南國風情園,鐵樹、香蕉樹、甜橙樹等讓人眼前一亮,公園被打理得井井有條。

「移民完成後,濕地公園建設前,庫區是一片荒涼,濕地公園開始建設後,我們通過築壩挖方、清淤疏通水系、修築巡護道、防護壩,修復鳥類棲息地,在海拔260米以下實施了一系列自然植被帶生態保育工程,在260米—275米恢復重建區開展邊坡涵養林帶工程,建設荷花基塘、杞柳基地,種植荷花、杞柳、竹柳、速生楊,以及其他祖木和水生植物,達到淨化污水、護岸固堤、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的目的。」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副主任劉劍說。

一路走來,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改善,離不開的就是基礎設施的提升。

十餘年來,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逐年完善保護管理設施,建設了停車場、標誌門、公廁、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成2處鳥類觀測站、4個管護站,建成了集科研、宣教、監測於一體的綜合樓,打造了荷花廣場、宣教中心、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園、南國風情園等精品景點。2018年—2021年連續4年對海拔275米以下消落區土地1200公頃全部進行了退耕還濕,最大程度減少了人為干擾和農業面源汙染,維護了黃河水質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和生態系統平衡。

除了基礎設施提升,近年來,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還十分注重宣傳與服務意識。

「從今年的‘五一’黃金週開始,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首次面向社會公眾及中小學生開放宣教展廳,向社會公眾科普了濕地為什麼被稱為‘地球之腎’、濕地的微景觀、濕地公園的動植物資源等,讓遊客在遊玩中提高保護濕地、保護生態的意識。此外,我們還創建了‘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抖音號和‘古城濕地公園’影片號,累計已發佈影片90餘篇,瀏覽量累計35萬餘次,大大提高了濕地公園的知名度、社會公眾對濕地的認知度。」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石雲霞介紹道。

2011年3月,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被國家林業局批準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範圍;2016年8月通過試點驗收,正式獲得國家授牌;2020年3月,晉陞為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重要濕地,並已申報國家重要濕地……

發展向優——探索試種杞柳林吸納周邊群眾就業

「你看,這些竹柳因為庫區水位上漲,樹根被淹沒,樹幹上都長了氣生根。兩天前來的時候,水位還沒這麼高,兩天內水位已經上漲了兩米了。」劉劍指著被水淹沒的竹柳說道。

漫步在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目之所及皆是美景。順著台階向下,會依次看到蘆葦、楊樹、杞柳、竹柳,它們形成了一層層的屏障,以此來淨化污水、保持水土。

雖說這些植被主要是用來改善生態,但它們的作用可不僅限於此。近年來,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持續探索試驗種植荷塘、杞柳林等,一方面,可以用來進行消落區植被恢復,另一方面,也為濕地周邊群眾提供了增收致富的途徑。

據王建民介紹,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有600畝杞柳基地,杞柳種植、管護、收割、編織等可以吸納社區居民參與其中,有效解決周邊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人不負青山,青山亦不負人。生態環境好了,來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近年來,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立足古城濕地水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觀奇特、歷史文化厚重等優勢,做好「濕地+生態+旅遊」文章,引導社會公眾深度遊、體驗遊,共享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成果,提升古城濕地國字號招牌的知名度、活躍度和影響力,探索黃河流域(垣曲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典範樣板。

「遊客多了,自然就吸引來了許多商販在濕地公園附近擺攤,今年國慶節期間,來這裏擺攤的商販就有百餘家,只要他們在規定區域擺放,別影響生態環境,我們就歡迎。」王建民說,「我們的目標就是黃河流域(垣曲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接下來,我們計劃在區域化管理、建設鳥類食堂等方面繼續發力。」談到將來,王建民滔滔不絕,「區域化管理方面,我們已經規劃了荷花池、採摘園以及園區花海等,荷花池目前正在平整池底,預計明年開春種植蓮花;採摘園屆時會種植桃樹、梨樹等果木;園區花海要做到一年四季皆有花可賞……鳥類食堂就是種植一些鳥類能吃的東西,解決人鳥爭食的問題,目前已經試驗種植了一部分小麥。」

破解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短板,改善生態環境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未來之路也是希望之路,期待天更藍、水更清,生物種類更加多樣,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範珍 王新欣

記者手記觸手可及的幸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百姓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生態環境在群眾心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成為日益重要的民生問題。

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是以黃河小浪底水庫庫區為基礎建設的,這些年當地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深化濕地、河湖、水庫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已成為垣曲縣發展文旅產業的重要一環。如今的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優美的生態環境不僅吸引了大量鳥類前來棲息和繁衍,隨著配套服務設施的進一步完善,進一步滿足了群眾親近自然、增長知識的需求,更成了周邊居民群眾休閑娛樂戶外活動的好去處。同時,濕地公園用來改善生態的杞柳等植被,在種植、管護、收割、編織等環節吸納周邊居民參與其中,有效解決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道路。

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期待百姓與自然生態零距離接觸,在高質量發展中過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質生活。

範珍

(責編:劉_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