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新文化「興」青年 | 文創設計點亮非遺之「光」

0:00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Transparency

Opaque

Semi-Transparent

Transparent

Transparency

Transparent

Semi-Transparent

Opaque

ResetDone

「這組燈真的好特別」「要怎麼打開?為什麼這個造型啊?」在2024「中國南京周」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中,一款腦洞大開的創意設計落地燈,吸引了海外觀眾的目光。大家圍觀拍照,猜測著它的用途、它的來源,而這款落地燈的設計師則是一名00後的南京藝術學院在讀研究生,他告訴記者,這組燈其實是咱們中國先人的智慧。

以傳統水車為靈感的落地燈

金陵初冬,陽光和煦,校園的林蔭大道上漫步著一個陽光的男孩,他叫吳冬玥,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的一名研究生。看到記者,吳冬玥熱情招呼,「走,帶你們進去看看設計作品。」

吳冬玥(左)吳冬玥(左)

走進工業設計學院,藝術的氛圍撲面而來,一台台3D打印機和激光切割機,也為實驗室內增添了科技感。「有些人會好奇,工業設計怎麼和文化相結合,其實這一點也不矛盾。」吳冬玥說,上大學之前,他就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他的家鄉常州文脈悠久,常州梳篦、留青竹刻、金壇刻紙,非遺手藝驚豔世人。

「上了大學後,身邊充滿‘腦洞’的同學,通過他們的創意把傳統文化轉化成有趣的文創生活用品,這個時候我就想,或許我也可以試試。」2023年,吳冬玥跟著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院長張明,與團隊合力創作的《光昇·熻煜——中國造物文化現代轉譯研究系列燈具》斬獲江蘇省第十屆「紫金獎」金獎。

這個作品很有意思,吳冬玥把傳統水車作為創意靈感,創新設計了造型獨特的一款落地燈。吳冬玥說,傳統水車內含槓桿、齒輪、繩帶等基本機械結構,「光昇」這款落地燈通過延續傳統水車的機械原理,將電子傳感器介入其中,實現了引光而上的美妙燈光互動體驗。

落地燈電路測試實驗

落地燈內部龍骨結構

落地燈作者製作過程落地燈作者製作過程

另一款落地燈則是取材中國傳統非遺滾燈,光與火的輪轉,向陽而生的造型,由吳冬玥的同學袁藝瑋、張可妍與導師張明以及老師黃亦佳、朱文翰、徐博文共同完成。「來自勞動人民的造物智慧與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深深地打動了我,設計的過程也是成長與進步的過程。」吳冬玥說。

設計的「跨文化解讀」,延續中國文化之美

目前,這組落地燈都正在外展出,更成為前不久2024「中國南京周」「錦繡文都·與世界共經緯」藝術展覽的打卡點,連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馬克龍都為之點讚。作品的備受認可讓吳冬玥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鏈接工業設計與文創的一道大門,如何把橫平豎直的線條轉化成「煙火氣滿滿」的日用文創,這是留給年輕設計師的一道題。

作品亮相法國盧浮宮,張明教授向法國第一夫人及海外觀眾介紹作品

在導師的帶領下,團隊共同推出的《格物鼎新》系列作品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神,中國傳統造物的設計原理與現代技術、材料融合;與現代智能算法融合,通過「跨文化解讀」的方式將中國文化的內涵延伸到產品的外在形象之上,力求體現科技與藝術、人文關懷的融合之美。

「這組作品以原創的生活美學和新興的造物方式,努力探尋本土化設計要素的人文特徵,創新中國傳統造物設計原理的延續方式,在滿足公眾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時,以新型設計文化的理論體系,構建現代產品設計的價值和思維方式,構築適宜於未來產品設計的詩意棲息地。」教學團隊中工業設計學院副教授徐博文說,希望《格物鼎新》系列作品能夠成為建立中國特色工業設計學科體系的有效探索之一。

面對未來,吳冬玥充滿信心,他會繼續跟著導師以及教學團隊進行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重點項目「中國傳統造物方式的現代轉譯設計研究」(24AG021)的探索,嘗試用新的技術手段跨界創作,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近年青人,以真實可感能量釋放它的無窮魅力。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桑治經緯/文 袁俊帆 何劉/攝 王子軒/後期 李丹/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