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小工廠有大收穫
面對製造業發展新課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有關部門出台《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建設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台。其中,廣東作為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中小企業數量眾多,率先開展了14個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建設。
數字化轉型能為中小企業帶來些什麼?投入和收益有多大?近日,記者深入廣州、東莞等地,對「小工廠」數字化發展的最新情況進行了採訪。
實力增強——
傳統製造變得智能又新潮
走進廣東禾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廠房,光線頓時暗了下來。機械手在不停地堆放物料、AGV小車在生產線間有序穿梭,除了幾位負責設備監控的工程師外,廠房內看不到一個工人。在這裏,零部件加工這個傳統行業正展現出自己新潮的一面。
「你看,我們車間平時是黑著燈的,只有在迎接客人參觀時才會開燈!」該公司智能裝備開發中心副總經理陳燦華對本報記者說,禾特是一家專業從事非標自動化系統集成與智能裝備製造的企業,產品廣泛用於3C電子、新能源、汽車電子、航空航天等領域。
「為了確保企業‘軟實力’與‘硬實力’共同成長,禾特近五年在信息化方面總投入超過6000萬元,今年在技術改造上又投入了超過3000萬元。」陳燦華說,在持續不斷的數字化轉型努力之下,現在企業產線效率又提升了20%以上,承接個性化定製業務的能力更強了。
從引進技術賣產品,到自主創新賣方案,在廣東,不少小工廠都把數字化作為打造新增長點的重要抓手。
作為一家有40年製造業歷史沉澱的本土企業,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從生產橡膠密封圈起步,不斷迭代和發展壯大。這個過程中,數字化轉型扮演著重要角色。
「我們過往主要做汽車動力總成線上的自動化設備。幾年前,企業嘗試通過購買傳統的機器人和軟件去解決工廠小批量、多品種帶來的生產效率低的問題。然而,很快失敗了。」公司總裁李衛銃說,企業通過分析後發現,原來企業購買的機器人及系統編程是通過複雜的英文指令來編寫,這對於大多數一線工人來說學習成本過大,短時間內遺忘率也高。為此,里工開始著手「0代碼智能機器人」的自主研發。
經過幾番探索,里工研發的智能機器人控制系統以及一系列軟件實現了生產管理的全面去中心化,操作人員通過智能手機的APP即可輕鬆使用。如今,里工不僅自身成功實現了數字化轉型,還為航空航天、生命科學、醫療及廣泛的製造領域企業做起了產線的數字化改造。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周航認為,無論自身處於哪個產業,無論自身體量大小,數字化都有助於拓展新產品、新應用、新場景。禾特等企業的經驗,正是廣東許多「小工廠」從「硬件獨強」跨越到「軟硬兼備」、從產品製造向「產品+服務」模式轉型的縮影。其中,高強度的技術研發及持久的數字化轉型投入,是這些企業「脫胎換骨」「滌舊生新」的重要原因。
降本增效——
「生產數據實時採集優化」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無論是建立車間級的工業通信網絡,還是生產業務數據實時交互,抑或是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潮玩設計……數字化讓「小工廠」在降本增效上更加遊刃有餘。
在一品紅聯睿智能製造基地,有兩條智能高效生產線讓企業引以為傲——中藥提取車間和口服液生產線。據一品紅藥業生產中心總經理任亞東介紹,以往中藥提取生產線依賴大量人工操作。尤其是在大批量生產時,人工操作的局限性更為突出,既難以保證質量一致性,也容易產生大量的資源浪費。
「隨著DCS全自動控制系統的引入,生產線已實現了數字化、自動化控制。系統通過精準調控溫度、時間、壓力等參數,全面自動化控制提取過程。每一批次的生產數據,都通過系統實時採集、監控和優化。這確保了每一批次中藥材的提取質量和一致性。現在,我們年提取中藥材超過5300噸,產能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提高了500%以上,且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大大減少。」任亞東說。
珠海芯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熱敏票據打印機為主營產品的小巨人企業,近年來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2024年,該公司與高校開展了「數字孿生」項目產學研合作,對新建的芯燁智能產業園進行佈局規劃,來推動公司發展質量的升級。
「將物理世界的製造系統與數字世界的模擬系統聯繫起來,可以實現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實時同步、互動和控制,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減少環境汙染等。」珠海芯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王哲說,目前芯燁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第一階段已經成功部署,公司運營效率提升20%以上,產品訂單及時交付率提升了5%,極大提升了客戶滿意度。
據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鄒勇兵介紹,廣東實施了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工程,推動廣州、深圳、中山、東莞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在全國率先啟動14個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建設,協同推進「單點突破」和「鏈式轉型」。截至9月底,廣東全省累計推動4.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加快轉型——
一系列支持政策舉措紮實推進
小企業有大精彩,「小工廠」有大收穫。數字化正在為越來越多企業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記者來到雷茨智能裝備(廣東)有限公司時,正趕上技術人員用計算機對企業最新研製的一款冷媒壓縮機進行實時數據分析。「我們的客戶主要集中在污水處理、環境工程等領域。相比傳統風機,1台300KW雷茨風機每年可以節省電費約92萬元。」該公司90後創始人吳炎光說。
在吳炎光看來,借助數字化浪潮,在鑽研技術上下功夫,是企業新品迭出且受到市場認可的重要原因。「目前,雷茨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0項,企業近三年營收平均增長率達到27%以上。」吳炎光說,企業的競爭力是靠一次次設計、調試、修改積累起來的。
對於一些處於新興領域的中小企業來說,數字化本身就是主陣地和主賽道。
沒有司機、沒有方向盤,甚至沒有駕駛位,走在廣州國際生物島上,無人駕駛的清掃車和接駁巴士有序運行,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這些新產品是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的傑作。
文遠知行創始人韓旭說,企業為自動駕駛環衛車開發了專屬雲控平台,可實時查看作業路線、作業狀態和自動駕駛狀態,實現車輛智能排班、自動喚醒、遠程調度、路線管理等功能,無需人為干預即可完成自動充電、加水、排汙、啟動、泊車等日常維護工作。「目前,文遠環衛車已在廣州、深圳、大連、北京、鄭州、東莞、汕頭等地開放運營。」韓旭說。
實施「百鏈韌性提升」專項行動,「一鏈一策」進行精準培育,重點支持製造業優質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在廣東,諸多「小工廠」數字化轉型成績顯著的背後,是一系列政策舉措的紮實推進。
「1至10月,全市新備案技改項目計劃總投資514億元,同比增長1.1倍。」廣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馬曙說,廣州加快實施國家級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點、線、面」推動工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實施「智改數轉網聯綠提」新技改。
「今年,我們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公佈了805家擬改造企業,推動362家擬改造企業與牽引單位簽訂諮詢診斷協議,正在實施改造。」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肖必良說。
周航表示,近幾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出台多項政策,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其中,廣東省採取了一系列支持舉措,有效引導各類優質要素向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集聚。這些都增強了‘小工廠’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周航說。(本報記者 王俊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1月27日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