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學生系列讀書活動收官,李洱走進清華講述媒介時代的讀與寫
「不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小說還是電影,最終歸結為我們如何認識‘人’,我們所從事的所有工作的最終目標就是追求人的幸福和解放……」11月27日下午,清華大學西階梯教室內座無虛席,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教授、北京作家協會主席李洱在「跟著文化名家讀文學」的主題活動中,給大學生做了一場「媒介時代的讀與寫」的精彩講座。
當日活動也是「‘書香青春 閱見未來’——首都大學生系列讀書活動」2024年的壓軸場。該活動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聯合新京報社策劃,今年4月啟動,邀請了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走進北京多所高校和學生們交流,分享內容涵蓋了人文歷史、科普新知、地理探索、經典文學等多個維度,讓閱讀的「種子」在大學校園里「生根發芽」。
「看似對立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需要彌合」
李洱曾在高校任教多年,曾任《莽原》雜誌副主編,著有《饒舌的啞巴》《遺忘》等小說集多部,曾憑藉長篇小說《應物兄》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活動當天,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聯合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等高校的近兩百名師生代表齊聚清華大學西階梯教室。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有學生拿著翻看過多遍的長篇小說《應物兄》來到現場,一位大一新生表示他在高中時期便讀完了這部著作。
「很多人提到清華,會想到這裏是培養科學家的搖籃,但是中國現代文學學科重要奠基人、北京大學教授王瑤先生便畢業於清華大學,是朱自清的學生。這說明清華大學人文學科的歷史非常悠久。」李洱以此開篇,通過文學作品、歷史故事以及個人經歷給學生們分享了自己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理解。他說,他在《應物兄》里寫道,「科學的活動方式規定了它不像人文那樣‘思’,這不是它的短處,而是它的長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科學以研究的方式進入對象的內部並深居簡出。科學的‘思’是因為對象的召喚而捨身抽入,而人文的‘思’是因物外的召喚而抽身離去」。科學與人文認識世界的方式是有區別的,人文科學以批判的態度看待研究對象,直至與世界保持緊張關係。但是在人工智能不斷引發探討的當下,他認為,看似對立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需要彌合,「有沒有可能文學和科學再次攜手並進?」李洱引導現場大學生思考。
以曾經撼動人心的古詩詞為例,李洱表示,現實摩擦心靈的震撼需要用文字描述,真實的感受需要用語言去描述,這是文學的生命,也是人生的意義所在。「語言就是思維,如果思維是非常粗糙的,科學研究也將是僵死的,語言的沉淪必然引發族群的墮落。」他強調,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不能分離,我們對自然科學表示極大尊重的同時,也要意識到文學意識的滋養對自然科學研究的意義。
「我是一個文科生,我們正處於偉大的歷史進程中,人生的意義在於發現自我、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完成我們的父輩期望我們完成的事情。事實上,從文化發展的意義上講,從投身於現代化轉型的事業上講,我們與我們的父輩、我們的子孫輩,可能是同一代人。」李洱一席話引發全場掌聲。
大學生與作家探討人文素養等話題
如何提升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如何甄別一部有價值的文學著作?如何看待當下經驗貶值可能帶來的危機?在交流互動環節,來自各高校的學生紛紛舉手提問,李洱用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逐一回答了學生們提出的多個問題。
李洱告訴同學們,人文科學研究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即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人如何獲得幸福以及如何認知自我。因此,人文素養要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外在的知識不能只成為用來考試的知識,要成為內化的知識,「在這個時代,所謂的人文素養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擁有自己的觀點才叫擁有自己的哲學,而不是你背的哲學。」
面對學生的問題,李洱以古騰堡發明現代活字印刷術改變《聖經》的傳播方式為例,講述了紙質媒介對人類的影響。他表示,媒介的發展讓普通人的經驗變成了公共經驗,導致個人經驗的「獨一無二性」、即有效性喪失,但同時人們要繼續尋找、發現個人經驗,讓個人經驗的有效性不斷增強,並同時認識到如何使「公共經驗」「公共空間」保持健康的活力,這也是作家的任務,「作家跟經驗的關繫在不斷調整,這是一個需要深入去談的話題」。
「今天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激發了我對知識隔閡和文化斷裂的深度思考,在專業細化的浪潮中,我們更應打破界限,擁抱多元知識,實現自我認知的飛躍和成長的蛻變。」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學專業大三學生周書羽告訴記者,講座中對文學本質的深刻剖析,讓她領悟到文學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靈魂。周書羽表示,自己是學校學業輔導團的團長,曾經開展過多次閱讀打卡活動,參與此次活動讓她對「閱讀不應止步於知識的積累,更應追求思想的昇華和品格的塑造」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都大學生系列讀書活動吸引4000餘名師生現場參加
記者瞭解到,首都大學生系列讀書活動從4月開啟以來,陸續邀請趙冬梅、周國平、趙序茅、朱祖希、石一楓、柳建偉等眾多文化名家走進首都高校校園,與師生面對面共同探索閱讀的樂趣,活動吸引了首都59所高校的4000餘名師生代表現場參加。為讓更多人參與,系列活動在新京報全媒體平台及各高校官方媒體平台進行了線上直播,累計觀看量超百萬人次。同時,活動現場還贈出了400餘套經典書籍以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和熱情。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能來到清華,聆聽名家大師的文學講座,讓我收穫頗多,很感謝主辦方為我們帶來如此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大一學生李忠參加了多場閱讀活動,此前,在石一楓的分享會後,他還撰寫長文表達自己的感悟。這次李洱的講述讓他感受到了文學在人和時代中發揮的作用,文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正確反映時代,引導民眾向上,並在人與時代之中架起橋樑。「這次讀書分享活動,為我們打開一扇用文學瞭解更大世界的窗口,敦促當代青年應不僅‘能行’,而且‘敢言’。」李忠說道。
在名家走進校園與師生交流的同時,系列讀書活動還推出了多期薦讀書單,累計推薦了近百本精選好書,涵蓋文學、歷史、科學、藝術、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主題。活動當日,2024年大學生第八期薦讀書單正式發佈,分別為《維吉爾之死》《悲傷的物理學》《與達洛維夫人共度一天》《故事終結》《文學與電影十講:在無限的世界里旅行》。
此外,為鼓勵同學們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分享自己的閱讀經歷,系列活動還特別策劃推出了「我愛上了一本書」——首都大學生讀書短影片徵集活動。徵集活動期間,共收到來自50餘所高校的500餘份投稿作品。經過專家評審,5所高校榮獲「優秀組織獎」,30份作品榮獲「優秀作品獎」,微博話題「#我愛上了一本書#」閱讀量達到335萬。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