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電子囤物嗎?調查顯示八成受訪者有數字囤積的習慣
遇到什麼資源都想著先存上,手機里的照片影片都不捨得刪……如今,隨著科技發展,數字資源的收集不再受空間限制,人們看重的內容都能被收入「囊」中。久而久之,很多人都陷入了喜好電子囤積的怪圈:持續累積數字數據且刪除困難。你有類似的情況嗎?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2.0%的受訪者都有數字囤積的習慣。照片、聊天記錄、音影片是受訪者最愛囤積的三類內容。53.3%的受訪者感慨數字囤積是一種心理安慰,「存上就盡在掌握中」。54.6%的受訪者建議囤積前理性評估判斷數字信息的價值。
照片、聊天記錄和音影片是受訪者最愛囤積的三類電子資料
山東師範大學本科生王雨平時喜歡囤積照片和影片,出遊回來拍攝的內容都要剪輯成影片,素材也從不捨得刪除,「因為成片中的音樂會掩蓋人物的原聲,或只截取圖片部分,原素材是最能還原當時情景的資料了」。
寧夏大學研究生謝夢也有同感。她幾個月前剛換的手機,已經存了幾千張照片了。「裡面很多圖片很相似,可是想著有些圖片雖然整體拍得不好,但局部很不錯,就都留下了。平時看到一些旅遊攻略也會保存下來,其實有的地方一直沒去,有的地方雖然去了也懶得往回翻了,都是重新搜索攻略。」
在陝西省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吳宇智非常喜歡收集搞笑的表情包和影片,此外,「遇到一些感覺對工作有幫助的學習類影片,也會第一時間保存下來。最近開始學做飯,又收藏了許多美食教程類影片」。吳宇智從未清理過聊天記錄,「現在聊天記錄也可以作為法律證據了,萬一遇到麻煩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
調查中,82.0%的受訪者都有數字囤積的習慣,其中,近三成(28.9%)坦言挺嚴重。
大家喜歡囤積哪類電子資料?調查顯示,照片(59.0%)排在首位,其次是聊天記錄(49.3%),其他主要還有:音影片(46.1%),自我提升類資源(44.0%),公眾號文章(37.1%),影視劇(36.0%),工作文件(32.1%)。
53.3%受訪者認為數字囤積是一種心理安慰,「存上就盡在掌握中」
「我很喜歡通過照片和影片來分享自己的經歷。」王雨說,「比如聊起去過的旅遊城市的特色美食,哪怕是很久以前的照片,我也要翻出來。找到的時候我是特別滿足的。」她覺得,這是一種情感依賴,「可能以後不一定再有機會回到那個場景中做同樣的事了,但照片里的故事、人物,會幫我回憶起那些時刻,這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王雨大三時曾到一所中學實習,當時拍攝的很多照片和影片都保存了起來,「我會一直留著」。
「現在人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看到一個‘乾貨’內容,就想存起來,或者內容較多,一時半會兒看不完,收藏起來以後可以隨時看。這使我心理上感到充實,時間利用得也充分。」吳宇智說,「看到覺得‘可能有用’的東西,不收藏起來就有種‘虧’了的感覺,好像存起來了內容就是自己的了。」他覺得,現在網絡信息越來越多,數字囤積也是人們面對海量信息的一種緩衝的方式。
謝夢感覺,大數據的精準推送加劇了人們電子收藏夾的膨脹。此外,很多人都存在認知焦慮,看到不在自己知識儲備範圍之內的內容,就想去習得,下意識地就會放到收藏夾里,但最終能回頭去看的並不多。
為什麼人們的數字囤積行為普遍?調查顯示,53.3%的受訪者感慨是一種心理安慰,「存上就盡在掌握中」,52.4%的受訪者希望能保留「過去」,留住時光,51.1%的受訪者表示存儲成本低且容量無限大,50.0%的受訪者表示追求安全感,擔心以後會用到,42.2%的受訪者覺得能獲得自我滿足感和控制感,34.9%的受訪者表示操作便捷不費力。
華中師範大學碩博連讀生吳旭瑤,專注於研究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和行為表現,數字囤積是其研究的重點方向。她介紹,數字囤積行為的產生有很多原因,比如情感維繫、提升自我、提高崗位競爭力等。「總的來說,數字囤積是出於一種對未來的擔憂,囤積行為的合不合理主要看動機。如果是為了囤而囤,顯然是不合理的。」
54.6%受訪者建議囤積前理性評估判斷數字信息價值
王雨覺得,數字囤積要注意兩點。「一是儘量收集當下用得到的內容。比如我計劃學習烘焙,還沒有工具時就收藏了許多內容,結果過陣子我不打算學了,這些內容根本沒用上,也懶得專門刪除。不如讓自己的電子空間從一開始就‘輕裝上陣’。」另一方面,她認為要提高整理的執行力,「比如沒用的照片拍出來就直接刪除,降低集中處理的難度,也緩解畏難情緒」。此外,王雨特別希望各網絡平台在功能設計上更加人性化。「有的平台設置了收藏分類、關鍵詞檢索功能,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但有的平台就沒有,打開收藏夾什麼都在裡面,很亂。」
「我發現喜歡囤積卻最終利用率不高的情況非常普遍,也有不少人因後來的行為與最初儲存時的預期相差較大而產生心理壓力。」謝夢說,「我們需要理性地認識到,知識永遠是無上限的,能保證在當下階段做好想做的、該做的,就已經很棒了。額外的知識獲取是在此基礎之上做加法,所以我們首先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不給自己帶來情緒負擔。其次就是注意按需收藏,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
吳旭瑤介紹,當前國內對數字囤積行為動機的研究主要從3個維度來劃分,一個是「積累」,一個是「因工作需求」保存,一個是「因情感需求」保存。「如果是比較合理的囤積動機和行為,大家無須過於焦慮和緊張,如果對心理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那就需要進行一些‘斷舍離’或採用其它調節方式。」
調查中,54.6%的受訪者認為囤積前要理性評估判斷數字信息價值,54.3%的受訪者建議定期進行刪除清理,51.5%的受訪者建議有意識地分類整理,內容有序化,50.9%的受訪者認為要通過設置收藏夾上限等方式抑制盲目囤積的衝動,48.9%的受訪者建議明確目標和需求,按需囤積。
受訪者中,05後佔1.4%,00後佔26.3%,95後佔27.2%,90後佔27.5%,85後佔17.6%。男性佔41.1%,女性佔58.9%。
(孫麗萍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2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