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朋:充滿情感的作品最能打動人心

    王昕朋,筆名肖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出版長篇小說《紅月亮》《漂二代》《花開歲月》等,中篇小說集《北京戶口》《是非人生》《寸土寸金》等10部,散文集《冰雪之旅》《寧夏景象》《我們新三屆》等4部。《漂二代》入選對外出版工程,被譯成英文在美國紐約出版。散文集《冰雪之旅》獲第九屆冰心散文獎。

    「文學來源於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或表現,在我看來,它更是作家感情的反映和體現。無論是小說、散文、詩歌還是其他文學藝術作品,最能打動人心的是情感。」在談到自己的文學創作理念時,王昕朋說。王昕朋話不多,穿著樸素,待人謙恭,平日裡總是一副笑臉盈盈的模樣。

    王昕朋認為,現實感在小說寫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素材能不能變成文學作品,文學作品能否打動人,關鍵在於作家是不是投入了深厚的感情。一個作家在生活中,不但要‘身入’,更要‘情入’。這個‘情’不單是面向人物,還包括作家對國家的情懷,對民族的情感」。

    書山有路須攀登

    王昕朋的父母都是教師。他的文學啟蒙和發展,有家庭熏陶因素,也有自身後天對於文學的追求的原因。

    上小學三年級的一天,他發現供銷社的廢舊物品收購站里有不少舊書,便在那裡挑書看。一連幾天下來,工作人員見眼前這個孩子對書癡迷,就讓他挑喜歡的書拿回去看。王昕朋後來在一篇隨筆中稱在舊書堆中挑書為「淘金」。後來,他從書堆中揀了一本殘破不全的《三國演義》,讀書的過程中遇上不認識的字,他就找大人問。鄰家一位大爺聽說他手中有《三國演義》,就將他約到村外地裡的「看青」房裡,讓他讀給「看青」的人聽。

    「我每天晚上給大家讀《三國演義》,書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複雜的故事情節、清朗自然的藝術風格,讓大家十分入迷。遇到不認識的字,我就把那個字給省略了……讀到深夜準備休息時,聽的人興趣不減,結合著書中的人和事,聊起村里村外、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村里張三的性格和書中哪個人物性格相近,鄰村的李四做事和書中哪個人物做的事雷同……」他們聊的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給王昕朋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還成為他小說中的原型。

    王昕朋高中畢業以後,到農村「插隊」勞動,隨身帶了一個父親給他做的紅木書箱,箱子裡裝滿了書。勞動之餘,他的時間多花在讀書上。後來,他調到文化部門從事群眾文藝創作輔導工作,編輯一本內部文學刊物,有了更多讀書的機會,閱讀了大量國內外名著,參加各類文學培訓和講座,結識了一些文學界的名家,系統地學習文藝創作理論,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提高創作水平。他說,讀書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系統性的基礎。至今,他仍然保持著讀書的習慣。

    為有源頭活水來

    王昕朋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深有體會地說,「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這一重要論斷,是從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出發,從文藝創作的歷史要求與現狀出發,針對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與核心問題,作出的高度凝練和深度概括。

    每到假期,王昕朋都要到老家的小鎮上去,「那兒有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在和他們的接觸、相處中,王昕朋不斷加深對他們的瞭解,不斷加深和他們的感情,還有自己對生活的認識。

    在「插隊」時,知青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愛好,待人處世也有著不同的態度、不同的風格,卻有共同的勞動和生活,這在王昕朋看來是一個鮮活的人物素材庫。

    回城後,王昕朋又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了兩年,接觸了不少工人群眾,為日後的創作積累了更加豐富的素材。此後,他無論是做記者、編輯,還是在政府部門工作,無論崗位如何轉變,始終把目光聚焦在廣大基層人民群眾身上,做了大量的採訪、調查研究,關注、解決民眾提出的問題,同時也借此收集了大量一手的社會真實情況和一線事蹟,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王昕朋說,多年來自己形成並至今仍然在堅持的一個習慣,即生活中遇到觸動、感動他的人和事,到晚上都會用幾百字或一兩千字記下來,有的還加上個標題,「這些源於生活的素材是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

    文章應時而作、為時而歌,多年來王昕朋一直堅持這樣的創作理念。他說,要做好文學創作工作,不深入基層,不瞭解底層百姓的喜怒哀樂,那寫出來的作品就始終「飄在天上」。提到創作歷程,王昕朋特別強調「毅力」這兩個字。「當知青那些年,我白天勞動,收集寫作靈感,晚上寫作,夏天蚊子多,我就趴在床上蚊帳里寫。蚊帳都燻黑了。」當初同宿舍的「插隊」者後來感歎道:「昕朋今天的文學創作成就,與他當年的勤奮分不開。」

    情感是現實主義創作的重要元素

    王昕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紅月亮》出版後,有評論家說,這部作品「在筆酣墨飽的苦難狀寫和厄運展示中,凸現人性的亮色、民族的‘優’根和生活的希望與美好」。

    20年前的一個晚上,王昕朋和幾個朋友在路邊露天小攤小聚時,看到幾個10多歲的孩子坐在馬路牙子上喝啤酒。他主動走到他們中間,和他們喝酒聊天,瞭解到他們是隨著在京務工的父母來京的,由於沒有北京戶口,讀書、高考、就業等諸多方面都受到限制,心裡很苦悶……

    這是王昕朋第一次關注到「漂二代」這個群體。在中國作家協會組織作家定向深入生活時,他主動申請到北京農民工聚集地區深入生活,去體驗「漂二代」的喜怒哀樂。

    在體驗和寫作中,王昕朋緊緊抓住國家發展與民生福祉等問題,融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文章中既有官場商場之上的視角,也不乏弱勢民眾的福祉等問題。他認為,對「漂二代」這一寫作對象的聚焦,並不是簡單地去貼標籤,而是要去感受個體的情感狀態,並寫出在一定社會境況下,他們的存在是無法迴避也是不應忽略的。

    王昕朋通過深入走訪發現,「北漂」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群體。由於從事的工作不同,他們在繁華的都市中,對人生和事業的看法各不相同,文化和認知上的矛盾與融合,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隨著瞭解和調查的深入,王昕朋著意側重他們各自的個性乃至主體性,最終這些人物和故事,成為《北京戶口》《紅夾克》《紅寶馬》《漂二代》等暢銷書的人物原型,故事中的人物往往都是一些小人物,譬如售樓部小姐、工地上的小工、普通打工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都有他接觸的底層小人物的影子。其中,長篇小說《漂二代》更是被翻譯成英文,在海外發行。近年來,王昕朋創作了一批反映新時代山鄉巨變的作品,長篇小說《花開歲月》描寫一名在北京打工的青年,在新時代投身脫貧攻堅的實踐,回鄉創業,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反映新發展理念的中篇小說《寸土寸金》發表後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等多家刊物轉載……一位著名文學評論家說王昕朋的作品「是帶著體溫的寫作」「是貼著人物寫的」,也有評論說他「心有大愛筆有神」。

    「對類型生活的特定關注是我持續不斷甚或有時是逐漸升溫的寫作嘗試。」王昕朋說自己「尤其是對底層人群的生活狀態傾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筆力」。各種生存狀態下的平民意識,是王昕朋的寫作特點,竭力保持平民立場,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這就是王昕朋能夠貫徹「文章應時而作」的秘訣。正如王昕朋所說:「文學一定要反映時代,為底層發聲和服務,這才是一部值得被尊重的好作品。」

楊逸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2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