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上的觀鳥人:啄木鳥哺育寶寶的樣子讓我「入坑」
在何方看來,每個人都和自然有著某種關聯,「打動你的東西就像一把鑰匙,能打開自然的大門,讓你對大自然產生依戀和熱情。」對她來說,這把鑰匙就是鳥類。
在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之一的天壇公園,有一群特殊的「遊客」,他們不像普通旅行團一樣戴著小紅帽,而是掛著望遠鏡或者相機,繞開熙熙攘攘的人群,靜靜觀察遠處跳躍的鳥兒。
這是由「自然之友」野鳥會組織的公眾觀鳥活動。作為「導遊」,野鳥會初級領隊何方不會舉著小旗,她手裡拿著的是一張鳥類調查表。沼澤山雀8只、紅嘴藍鵲1只、黃腰柳鶯1只……調查表上記錄著當天觀察到的鳥種、數量和位置。
被漂亮鳥「育兒」畫面打動
在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內,不僅坐落著雄偉壯麗的古建築,還分佈著7000多株妙態千姿的古樹名木,靈動的鳥類穿梭其間,為世界遺產增添了勃勃生機。
初冬,鳥兒們在林間穿梭跳躍,乾枯的樹葉發出嘩啦啦一陣聲響,長短不一的悅耳鳥鳴聲在林間迴蕩。不用抬頭,何方就知道上方有一群金翅雀盤旋飛過,「它們的叫聲像小鈴鐺一樣。」
最初和很多觀鳥新手一樣,面對空中快速飛過的「大黑點」,何方先從大小區分,「比如麻雀,比麻雀小的鳥類只有那麼幾種,熟悉後,再用灰喜鵲、烏鶇、斑鳩等大一些的鳥作為參考。」看得多了,她還可以根據羽毛、飛翔時的翅形、拍翅膀的節奏、平時的動作等識別鳥類,再用望遠鏡或相機鎖定確認。
何方的家就在天壇公園附近,以往,她常常帶著孩子爬山,觀察植物和昆蟲。去年5月的一天,她偶然間帶著孩子來到家門口的這座公園參加觀鳥活動,「兒子完全不喜歡,我卻一下子‘入坑’了。」
當時,她在領隊的指引下,在西門入口處看到了一隻漂亮的灰頭綠啄木鳥,叼著蟲子將頭伸進小小的鳥巢中哺育鳥寶寶。望遠鏡的目鏡中,這隻雄鳥背部的羽毛是耀眼奪目的嫩綠色,頭頂的羽毛則是鮮豔欲滴的朱紅色,「美得像一件藝術品。」何方瞬間被這一靈動的畫面「擊中」,她從未用這樣的視角去欣賞這座皇家園林。
接下來的6月、7月,是鳥類的繁殖季。觀察鳥類「育兒」,讓何方對它們多了一些親近感,「鳥爸鳥媽帶著幼鳥學飛,跟我們帶娃學走路很像」。她說,親鳥(鳥類在孵化和育雛期間,相對於幼鳥,雙親被稱為「親鳥」)先叼著一隻蟲子,飛到一個樹杈上鳴叫,吸引幼鳥的注意,它們用蟲子鼓勵幼鳥飛過來,得到食物。
待幼鳥羽翼豐滿,它們的羽毛往往比親鳥多一些條紋,更有利於偽裝,此時它們已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但鳥爸和鳥媽仍會表現出拳拳愛心,不願意放孩子走,叼著蟲子去追它,「都說孩子成長,父母要懂得體面地退出。但愛子心切,鳥類也不能做到完全體面。」她感慨。
從「觀鳥小白」到「初級領隊」
帶著對鳥類的好奇與熱愛,短短一年,何方就從「觀鳥小白」成長為「初級領隊」。談及「進階」之路,何方說,迷上觀鳥後,她曾瘋狂熱衷於「加新」,經常往郊區跑,記錄和拍攝沒見過的鳥,觀鳥量很快突破了100種。
北京的鳥類多達519種,但何方發現,觀鳥量達到150種後,就很難再有新的發現。曾經有一段時間,她外出一趟沒有看到「新鳥」,就很沮喪,和「釣魚空軍」一樣失落。
慢慢地,她意識到,「加新」不那麼重要。那段時間,她去漢石橋實地做環誌誌願者,把小鳥捧在掌心,測量它的體長、喙長、體重,「近距離觀看時,會覺得鳥類太好看了。最樸素的麻雀拿在手中,可以看到每層羽毛顏色的漸變和漂亮的斑紋。灰喜鵲在華北地區很常見,真正環誌時才會注意到,它的羽毛特別光滑,頭上的絨毛像兔毛一樣柔軟。」對她來說,比起刷新觀鳥量,關注鳥類自身的特點和一年的變化更有趣。
去年11月,何方參加了「自然之友」野鳥會的實習領隊培訓,今年6月正式轉為初級領隊。每次觀鳥的3個多小時里,她帶領鳥友從西門出發,走過空場、科普園、齋宮、圜丘、丹陛橋。天壇公園多樣的植物構成了豐富的生境(是指物種或物種群體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適宜不同取食需求的鳥類生存、棲息。
一路上,途經落葉林和草地、針葉林和古建等,她將生境特點和有代表性的「高亮」鳥種一一道來,介紹它們在繁殖期的行為、築巢的巢型、羽毛的特徵及作用。遇到誘拍的行為,何方會與鳥友溝通,講解這一行為對鳥類的危害。
說到觀鳥工作的收穫和意義,何方覺得,首先是自我滿足,「在這個活動中,我特別快樂。觀鳥為我提供了一個空間,讓我打破人類的優越感,認識到自己不過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在活動中,普通市民和鳥友也可能對鬆鼠、古樹、昆蟲產生興趣,「我相信,他們也會找到自己打開自然的鑰匙。」
參加觀鳥活動僅一個月的誌願者劉曉雨,收穫的是放鬆。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找鳥和看鳥讓他覺得非常解壓,「原來書里和電視里的貓頭鷹,就在我們生活中。從前被忽視的美好小事物,就在我們身邊。」
觀鳥也是護鳥的一部分
頸部的羽毛是高級的灰褐色,粉黃色的腳爪牢牢地鉤住蘆葦稈,圓潤可愛的震旦鴉雀是中國的珍稀鳥種,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奧森)南園的濕地中,許哲浩捕捉到了它的小巧身影。
許哲浩是野鳥會的實習領隊,在他看來,中軸線上有天壇公園、景山公園、中山公園,這些生態環境良好的公園為城市中的鳥類提供了理想的棲息之所。坐落於中軸線上的正陽門等古建,是明星鳥種「北京雨燕」青睞的築巢之地。位於北京中軸線延長線北端的奧森,同樣是觀鳥勝地。去年10月,北京發佈了「五條觀鳥路線圖」,奧森和天壇等共9個觀鳥地一起入選「中軸古蹟,鳥類鄰居」城區公園及中軸線觀鳥路線。
「奧森既有林鳥,也有水鳥。」他說,在南園大片的湖泊和濕地,鳥友可以觀賞到震旦鴉雀、東方大葦鶯等依靠蘆葦而生的鳥類。
許哲浩覺得,作為觀鳥「小分隊」的領隊,專業知識過硬,要給公眾提供專業、詳細的講解,人家才會願意來參加活動,從而潛移默化地瞭解護鳥知識,「我的經驗是,多實踐很重要。外出看鳥和看鳥類圖鑒有很大差別。」由於常常跑野外看鳥,他對於哪個月份可以看到哪些鳥種瞭然於心。
觀鳥活動中,鳥友不僅進行鳥類調查,也觀察鳥類棲息地的變化,「比如,如果公園砍掉了一些灌木,哪些鳥會相應消失,這些記錄將為公園營造生境提供支撐。」他說,從這個意義上講,觀鳥也是護鳥的一部分。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