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而出 甘肅戲曲傳承「更有戲」
任何事物要擁有未來
就必須擁有這一個時代的年青人
京劇演員王珮瑜說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
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
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里
看戲聽戲多是老一輩的人的愛好
可是當越劇《新龍門客棧》火爆全網
線上直播吸引了近千萬觀眾
其中九成竟是年輕面孔
不禁讓人驚歎
戲曲竟有如此魅力
老祖宗留下的果然是好玩意兒
戲曲DNA在年青人的血脈中悄然覺醒
年青人們熱衷於在社交媒體上衝浪
網絡也成為了戲曲傳播的新陣地
擁有著難以估量的熱度和流量
戲曲正在年青人的熱愛和關注下
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隴劇:根植甘肅文化土壤
再現「高光時刻」
甘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其戲曲藝術資源豐富多彩
擁有多達13個戲曲劇種
每一曲每一調
都鐫刻著甘肅獨有的歷史紋理與地域風情
甘肅戲曲界在探索與創新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以隴劇為筆
這一土生土長的甘肅戲曲瑰寶
以其獨有的姿態
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00:00/00:00
設為列表圖
近3年來
甘肅省隴劇院打造的兩部國家藝術基金劇目
《大禹治水》《大河東流》先後出爐
隴劇藝術再現「高光時刻」
將遠古大禹治水的壯麗史詩搬上舞台
以藝術的筆觸
深情頌揚了黃河上遊先民
在治水征途中的堅韌不拔與智慧光輝
自2021年10月首演以來
該劇在蘭州、慶陽等地巡演
所到之處 反響熱烈
被譽為新時代「隴劇曙光」
隴劇《大河東流》入選「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新時代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劇目。
「我的媽媽喲!攪團好吃鍋難鏟,村官好當事難纏……」
現代戲《苦樂村官》出場
「沒有指甲不攬蒜」
一句句地道的方言俗語
如同鄉間小路上的清風
俏皮又親切
「兩條腿跑成細麻稈」
一句句幽默詼諧的唱詞
伴著隴劇特有的旋律
讓人忍俊不禁
劇情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觀眾的心也隨之起伏
深刻感受到隴劇那獨特的藝術魅力
如今
隴劇正綻放出嶄新的時代光彩
那靈動的唱腔、優美的身段、精彩的劇情
無不吸引著觀眾的目光
讓人們在欣賞戲曲之美的同時
也深深感受到了甘肅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為新時代的文化畫卷
增添了一抹絢麗而獨特的色彩
蘇鳳麗:引領秦腔藝術創新
演繹時代新風采
秦腔在甘肅有著相當可觀的觀眾基礎
無論是茶香嫋嫋的茶園深處
還是綠意盎然的公園角落
總能見到人們圍成一圈
或彈或唱
沉浸在那或激昂或婉轉的秦腔旋律中
這些年秦腔代表人物蘇鳳麗以開放的姿態
勇敢地邁出了
將國劇精髓融入地方戲曲的創新步伐
她獨具慧眼
借鑒京劇程派的深邃神韻
將這份跨越劇種的精華巧妙織入秦腔的唱腔里
既保留了秦腔那原汁原味的粗獷與質樸
又賦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和藝術表現力
使得古老的秦腔
在新時代的舞台上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為地方戲的秦腔
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票房都有著不俗表現
首屆全國戲劇文化獎
甘肅省參賽劇目秦腔《鎖麟囊》囊括
「改編劇目大獎」「綜合演出金獎」等9項大獎
蘇鳳麗本人也是獲得了戲曲界最高榮譽「梅花獎」
00:00/00:00
設為列表圖
2024戲曲春晚上她扮演的薛湘靈嫋娜蹁躚的身姿
眼中那一汪秋水如泣如訴
每一幀皆是風華
引人沉醉
蘇鳳麗老師在抖音平台上的短影片片段
評論紛至遝來
點讚如潮
創新思路、大膽嘗試
甘肅的戲曲藝術正是有蘇鳳麗這般拓荒者
不斷為古老的秦腔藝術注入新鮮血液
使其煥發出別具一格的新風采
讓秦腔藝術以更為鮮活且富有魅力的姿態
綻放在當今的藝術舞台之上
京劇版《絲路花雨》攜手外來劇種
共譜甘肅融合發展樂章
前有京劇移植地方戲之創新
今有舞劇融彙戲曲之新篇
京劇講究四功五法
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細究起來始終貫穿了「歌舞演故事」之屬性
如京劇經典劇目《天女散花》《貴妃醉酒》
都蘊含鮮明的舞蹈元素
鑒於此,將甘肅經典舞劇《絲路花雨》
改編為京劇版《絲路花雨》宛如渾然天成一般
00:00/00:00
設為列表圖
京劇版《絲路花雨》
作為甘肅省京劇團精心打造的鴻篇巨製
在傳承京劇、傳統技藝之上
獨闢蹊徑地融入了敦煌舞
不同於舞劇以肢體語言展示情感表達方式
京劇《絲路花雨》在保留舞蹈之美的同時
更加註重發揮京劇自身的表演和唱腔藝術
使得舞台呈現更為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在唱腔「你一口水一口飯」等處
則大膽借鑒花兒的演繹唱法
音樂也是融入波斯音樂等帶有西域風情的元素
使得整個唱腔更加生動和富有生命力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京劇《絲路花雨》精彩亮相「建黨百年·春綠隴原」文藝展演。
京劇版《絲路花雨》
用京劇詮釋敦煌文化
將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蘊
與京劇這一國粹藝術完美融合
贏得了廣泛的讚譽與認可
京劇版《絲路花雨》
自2007年4月在蘭州成功首演至今
更是一路斬獲了多項重量級獎項
第十屆中國戲劇節最高獎「優秀劇目獎金獎」
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
都是對其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的高度肯定
這些獎項不僅證明了
《絲路花雨》在藝術創作上的成功
也彰顯了其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
所作出的貢獻
雖然京劇並非甘肅本土劇種
但其憑藉莊重典雅風格
為甘肅的戲曲舞台增添了別樣的色調
與甘肅本土劇種相互輝映
共同營造出一片繁榮且充滿活力的戲曲發展景象
甘肅多劇種入選傳統戲曲複排
助力戲曲傳承與發展
在廣袤的鄉村與縣城大地之上
活躍著這樣一部分戲曲小劇種
它們宛如一群親切的文化使者
常年穿梭於尋常巷陌之間
這些劇種
摒棄了高高在上的姿態
以一種無比接地氣、親民的風格
深深紮根在老百姓的心田之中
深受大家的喜愛與歡迎
甘肅文縣玉壘花燈戲《幺蠻子拜壽》。
這些戲曲劇種也各具地域特色
有的以獨特的唱腔和表演技巧見長
有的則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的寓意吸引觀眾
雖然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但是也面臨著偏小眾和無人傳承的危機
甘肅隴南武都高山戲《釘缸》。
面對如此嚴峻形勢
近年來
相關部門積極探索並採用了多種多樣的方法
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對這些瀕危劇種的
保護與傳承工作之中
2024年
文化和旅遊部公佈《優秀傳統戲曲摺子戲複排計劃名錄》
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
組織推薦申報的13個作品入選名錄
入選作品涉及秦腔、隴劇、敦煌曲子戲、半台戲
靈檯燈盞頭劇、隴南影子腔、眉戶劇、南木特藏戲
曲子戲、玉壘花燈戲、民勤曲子戲、高山戲等12個劇種
涵蓋甘肅省全部7個瀕危劇種
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將對入選作品複排進行跟蹤督導
更以「複排一戲、保留一技」的獨到策略
讓經典劇目重新煥發生機
這為我省戲曲藝術傳承發展
留下了寶貴而鮮活的生動教材
促進甘肅省各戲曲劇種的傳承和發展
這不僅是對傳統的堅守
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短評
確實,無論現存於甘肅的哪一種戲曲形式,都是土生土長地深深地紮根於甘肅這片土地,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這些曲藝形式往往以方言為載體,通過獨特的唱腔、表演和故事情節,不僅是當地人民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傳承和弘揚甘肅文化的重要載體。
融合後的全新曲藝形式,不僅豐富了甘肅的文化內涵,也充分展現了甘肅人民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吸納能力,這種新的形式為甘肅曲藝的多彩畫卷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通過網絡平台,這種全新的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戲曲的地域和時空限制,讓更多人有機會領略到戲曲的魅力。
在當今快節奏、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傳統戲曲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年青人的目光。如果時間充裕,何不親臨劇場,沉浸式地感受一次現場魅力,感受咫尺之間一桌兩椅,生旦淨醜,粉墨登場,感受古往今來的悲歡離合、忠奸善惡的歷史和故事。
策劃撰寫:郝嘉
審核:王春燕、趙博民、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