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夢簡牘中的文化密碼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縣博物館,參觀雲夢出土秦漢簡牘展。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古老的簡牘再次引發大眾關注。近年來,隨著考古發現和修復工作的推進、博物館和展覽的推廣、媒體及相關節目的推動,簡牘的吸引力和熱度不斷上升,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也得到更多的認識和重視。

簡牘,指中國古代書寫用的竹簡和木片,實際上是竹簡、木簡、竹牘、木牘的總稱。將竹、木劈成狹長的小條,稱作「簡」;剖為較寬的片狀,就是「牘」;削成多面體,則叫「觚」。在紙普及以前,簡牘為中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是文字傳承和傳播的重要載體。現如今,隨著釋讀和研究工作的深入,簡牘中蘊藏的文化密碼不斷被破譯,那些沉澱在字裡行間的古代智慧和人間煙火,穿過歲月的長河曆久彌新……

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的雲夢縣,是湖北面積最小的縣,卻是文物大縣。20世紀70年代以來,雲夢先後有多次簡牘考古發現,出土了3500多枚戰國秦漢簡牘,作為重要歷史進程的原始記錄和直接遺存,填補了傳世文獻的諸多空白,也讓這裏擁有「秦簡聖地」「簡牘之鄉」的美譽。

雲夢出土的秦漢簡牘中,以睡虎地秦簡最為知名。1975年12月,考古學家在雲夢縣睡虎地發掘出12座戰國晚期至秦代的墓葬。其中,睡虎地11號秦墓發掘的竹簡上字跡清晰可見,這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秦簡。

1155枚竹簡,約4萬字,是墓主人「喜」——一位秦國基層官吏在生前摘抄、記錄的「工作筆記」,內容包括《編年記》《秦律十八種》《法律答問》《為吏之道》等,涉及秦國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除了秦律之外,雲夢睡虎地4號秦墓中還出土了兩封2200多年前的木牘家書,這是截至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家書實物。

2006年,在雲夢睡虎地秦簡出土31年後,考古工作者在此又發掘出2000多枚竹簡。經考證,這些均為漢代竹簡。睡虎地漢簡中,數量較多的是質日簡牘。質日是秦漢時期流傳的一種文書形式,它以曆表為依託,記載一些簡要的事況,相當於2000多年前的日記。睡虎地漢簡中還有保存完好的《算術》、關於黃河漕運的司法文書等,為研究西漢早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2020年9月以來,為配合雲夢縣市政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雲夢縣博物館聯合組隊對雲夢鄭家湖墓地進行了發掘,出土的一枚木觚被譽為「中華第一長文觚」。這枚34釐米長的觚,由一截圓木豎著剖開而成,上書約700字,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篇幅最長的長文觚。觚上所寫,是戰國後期一位名叫「筡」的縱橫家遊說秦王停戰止戈的故事,文風和體例與傳世文獻《戰國策》相似。

雲夢簡牘堪稱蔚為壯觀的秦漢百科全書。睡虎地秦簡中的《秦律十八種》,從農業生產到倉庫事務,從貨幣管理到驛傳供給飯食,甚至於環境保護,都作了明確規定,比如早春二月不許到山林中砍伐樹木、商品須明碼標價、要見義勇為等。《秦律十八種》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國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體系。

秦律通過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細緻入微的規定,使得即使德與教化失靈,社會中人的生命仍然能得到尊重、財產能得到保護。和印象里秦的嚴刑峻法不太一樣,雲夢睡虎地秦簡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儒、法二家思想對人的關切。特別是《法律答問》中,蘊含著「人本」「恤刑明允」等理念,展現了中國2000多年前的法律文化與思想。

《法律答問》對秦律中的條文、術語作出解釋。關於丈夫偷了錢,要不要問妻子的罪,其這樣論述:「夫盜千錢,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論妻?妻智(知)夫盜而匿之,當以三百論為盜;不智(知),為收。」也就是說,這要看妻子知不知情,如果妻子知道這是盜竊的錢並保留,就應該算作偷;如果她不知情,刑罰就相對較輕。

罪並罰、自首、立功等現代法律體系中的內容,在《法律答問》中也有記載。比如,普通盜竊超過百錢的,當以「刑為城旦」(一般指先施加肉刑然後服城旦役)論處;如果自首,處罰會輕一些。《法律答問》中還有這樣一個「答問」:「以乞鞫及為人乞鞫者,獄已斷乃聽,且未斷乃聽也?獄斷乃聽之。」其講的是上訴制度,說明當時判決之後還可以受理上訴請求。

睡虎地漢簡里的《算術》,更是古人科學智慧的精彩呈現。三枚關於計算圓形田地面積方法的西漢簡牘保存完好。「有睘將來直十六與五侍之」,這道算術題顯示,圓的周長和直徑之比為16∶5,即圓週率為3.2,證明秦漢之際已有人認識到比3更精確的圓週率。

方寸千年,映照文明輝光。雲夢簡牘里,除了法律法規、科學知識,也有社會百態、溫情故事。

「驚敢大心問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內同……以衷,母力毋恙也?與從軍,與黑夫居,皆毋恙也……」在雲夢睡虎地4號秦墓中出土的2200多年前的木牘家書,記載了「黑夫」和「驚」兩兄弟問候家人、向家人報告自己在軍隊里缺衣少食的情況等內容。家書裡面有一個高頻詞,那就是出現七次之多的「無恙也」,意為「是否平安」。字裡行間,反映了秦統一背景下戰爭的殘酷和艱難,也可以感受到群眾對安寧幸福生活的期許。

傳世文獻多為帝王將相、上層精英的記載,而這份家書以平民的視角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秦國,讓人們感受到具體的、活生生的歷史現實。

睡虎地77號西漢墓的漢代「日記」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在竹簡中,一位基層吏員「越人」一筆一畫地寫下自己和家人、同事的故事,連續14年對公私事務的記錄里,有著滿滿的信息量。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聯合對「喜」的骨骼開展綜合研究。今年3月,湖北省博物館發佈最新研究成果,以高科技手段複原了「喜」的頭像,並通過3D打印技術,讓這位2000多年前的「基層公務員」形象重見天日。人們發現,「喜」生前存在高低肩,有頸椎病,經常跪坐也對下肢造成了損傷,這是他長期伏案從事記錄工作形成的「職業病」。簡牘之外,一位秦代基層官吏勤勉的鮮活形象得以還原。

文脈傳承,生生不息;跨越千年,躍然眼前。簡牘記錄了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為人們提供了歷史研究的寶貴資料,讓我們瞭解到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從而知所來、明所往。

編輯:侯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