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囑託鼓舞荊楚兒女譜寫柱蠆式建設新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許曠 曾雅青

「這裏經得住疾風驟雨,未來更是一片光明。」

11月4日至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為湖北改革發展擘畫藍圖、指引航向,在湖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中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

「既勇於開拓創新又持之以恒抓好落實,既敢拚敢闖又善於團結協作,努力創造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業績。」對湖北的改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期待。

牢記囑託的荊楚兒女,正鼓足幹勁、奮發進取,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柱蠆式,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

鄂州葛店經開區,員工在湖北光安倫芯片有限公司芯片測試車間趕製訂單。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鄂州葛店經開區,員工在湖北光安倫芯片有限公司芯片測試車間趕製訂單。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鄂州葛店經開區,員工在湖北光安倫芯片有限公司芯片測試車間趕製訂單。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

「科技高峰和產業高峰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攀登。我看好你們,看好中國的創新人才,也看好我們的創新體制。要增強自信、誌存高遠。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考察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

殷殷囑託,催人奮進。

連日來,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動作頻頻:聯合31家單位發起成立高端芯片產業創新發展聯盟,解決芯片「卡脖子」問題;與中鐵十一局成立城市更新產業創新中心,聚焦地下空間、高端裝備等領域,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錫玲表示,武創院要做科學家的助跑者、企業家的加速器,更好地把湖北武漢科教人才優勢轉化成創新發展優勢,在湖北武漢及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貢獻更大力量。

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勇於探索,湖北砥礪奮進。

用改革的辦法大膽探索——

「用」為導向,四鏈融合,破解「點菜的不吃飯,吃飯的不買單」等產學研脫節情況。在武漢,大中小企業、高校、創新平台一起「向未來」,未來產業跑出多個全球首創。全球首條印刷OLED產線,已在TCL華星武漢工廠實現量產;全球首個遙感影像智能解譯專用深度學習框架,由武漢大學與華為聯合打造,面向全球用戶開源。

鏈上發力產業躍升,供應鏈變「共贏鏈」。今年1月至9月,全省10個供應鏈數字化平台累計實現成交額1939億元。在潛江,卓昕服飾公司深度嵌入華紡供應鏈,單月最高銷售額達到1億元。得益於華紡供應鏈精準匹配市場需求,卓昕服飾只需專注研發,便能快速生產「爆款」。

用系統的思維推進綜合治理——

編製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保護得越好、發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

在赤壁,羊樓洞港流域治理探索「守護一庫清水、培育一個產業、打造一片田園、繁榮一座小鎮」,茶馬古鎮再現繁華勝景。

用開闊的胸襟熱情擁抱——

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動力循環機制、全面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謀劃推進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等重大項目……深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湖北加速邁向新時代「九州通衢」。

改革一子落,創新滿盤活,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精彩而生動。

鹹寧向陽湖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155畝高標準農田的金色稻穀率先開鐮收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通訊員 胡劍芳 李婷婷 李丹 攝)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是個大課題。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三農’工作緊緊抓在手裡,夯實基礎,完善服務,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在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叮囑。

樸實的話語,溫暖人心。

冬日暖陽下,廣闊田野滿目青翠,成熟甘藍層層透綠。11月26日,嘉魚縣潘家灣鎮十里蔬菜長廊,2.7萬畝甘藍正陸續採收。

「總書記來的時候,高興地說‘一看就會有個好收成’。這段時間,甘藍產銷兩旺,菜農們忙得不可開交。」這些天,潘家灣鎮農技人員劉朝輝整日奔走在田間,忙著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

「不負總書記重託,縣委把‘三農’工作緊緊抓在手上。」嘉魚縣委書記王永表示,嘉魚錨定建設武漢菜籃子發展目標,加快壯大綠色食品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湖廣熟,天下足。作為農業大省,我省承擔著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重擔。在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發有為,湖北勇擔使命。

把握歷史機遇——

調研發現,我省不少縣市的人口流動出現轉折性變化,返鄉人口多於外出務工人口,縣域人口減少趨勢變緩、縣城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回流正處在窗口期。

我省以城鎮和產業「雙集中」發展為切入點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推動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

「打工大縣」陽新通過引人聚人、壯大產業、完善服務,讓返鄉創業就業人員引得進、留得下、過得好,逐步實現縣城人口集中、產業集聚。

回應現實需求——

四化同步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基層治理,紮實做好民生保障各項工作。

「我們既要推動‘四化’發展,更要在‘四化同步發展’上下功夫!」新春第一會上,湖北省委主要領導指出。

以信息化賦能四化同步發展,省市兩級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加速建設,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緊密型教聯體、醫共體、養老服務平台等將民生需求「一網打盡」。

走好群眾路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為載體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鄉村,從修路到改廁,鄉親們說了算,共同扮靚美好環境;

在城市,從選物業到裝電梯,居民們一起幹,共建共享幸福生活。

群眾從旁觀者變身參與者,幹部從決策者變為引導者,「你和我」變成了「我們」。

共同締造如同一把金鑰匙,打開了基層治理新天地,基層治理思路煥然一新。

2024年4月30日,「惠此簡書——睡虎地秦墓出土簡牘」展覽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參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通訊員 黃敏 攝)

中華文脈,生生不息。

「要繼續加強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護水平,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後人,激勵人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雲夢縣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

「總書記關心的珍貴文物,我們也想來看看!」連日來,雲夢縣博物館遊人如織。特別是二樓秦漢簡牘展廳人頭攢動,遊客爭睹睡虎地秦簡漢簡、家書木牘、中華第一長文觚等文物的風采。

雲夢縣博物館運用電子屏讓竹簡上的文字「活起來」,幫助遊客讀懂簡牘里的家國事和煙火情。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資源豐富,湖北在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上擔當使命。

堅持保護優先——

深入實施荊楚大遺址保護傳承工程,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建設,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持續擦亮長江文化品牌。

據統計,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6473處,世界文化遺產3項,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座。

從頂層設計入手,省委、省政府陸續出台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等相關文件,保護歷史文化遺址。

在文保一線堅守,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鬆獨創簡牘脫色脫水工藝,讓近20萬枚珍貴簡牘開口「說話」;80後博士江旭東給曾侯乙尊盤做CT,獲取完整三維結構模型;95後陶瓷文物修復師汪洋,7年修復文物600多件。

推進傳承轉化——

推動《雲夢鄭家湖》考古報告出版,聯合湖南、江西等省開展長江中遊文明進程研究……近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方勤格外忙碌,「長江文化積澱著長江兒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們將牢記總書記囑託,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

更好活化利用——

11月21日,省博物館新館迎來第1000萬名觀眾。這一天,距離新館建成開放不足3年。聽一場編鍾古樂、買一件越王勾踐劍文創、嚐一個編鍾慕斯甜點,成為不少遊客打卡省博物館的「三件套」。

文物「活起來」,文化「潮起來」,文旅「旺起來」。截至7月底,全省登記備案博物館共238家,館藏文物及藏品標本總量295萬餘件(套)。這意味著,在湖北,平均每25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人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文物、走近歷史。

「我們將大力實施荊楚文脈賡續、文旅產業倍增等九大工程,建設長江博物館、南水北調博物館等一批示範性項目,把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送到群眾身邊。」省文化和旅遊廳有關負責人說。

新使命催人奮進,新徵程重任在肩。

荊楚兒女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以實幹、實績、實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努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圖片動效均由AI生成)

詳見11月28日湖北日報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