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閱讀依然帶給人「走向世界」的底氣
2024年,不少新出版的書籍聚焦於「看世界」,年輕讀者也將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投射在閱讀之上。
——————————
數智時代,面對無處不在的算法,如何打破「信息繭房」,拓寬思維的廣度與縱深?對於人們獲得對現實的認知和未來的洞見,反碎片化的傳統閱讀依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024年,不少新出版的書籍聚焦於「看世界」,年輕讀者也將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投射在閱讀之上,在認知不同地域特質、實現文明互鑒的基礎上,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這些致力於區域國別觀察的書籍,有的專注於刻畫「遠方的哭聲」,也有的致力於觀察「陌生的附近」。隨著更多作者進入非虛構寫作的隊伍,他們在提供更豐富素材的同時,也拓展了寫作的思維廣度,讓作品不再停留於「獵奇」和「揭秘」。誠然,打開任何一款社交App,能夠看到各種異國情調的Vlog、「種草」筆記。但是,同質化的視角與浮於表面的記錄,恐怕難以掩飾作為「旅行消費者」的傲慢。
最近,一家國外出版公司聲稱,計劃在2025年借助人工智能出版8000種書籍。人工智能寫作早就不是科幻,甚至我的朋友圈里都有人借助人工智能出了書、得了獎。不過,至少在現階段,人工智能無法替代人類的實地觀察。它或許能夠提供精緻的整合信息與組合式論斷,卻無力產生基於我們生存土壤的思考。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向特定國家或區域的區域國別學研究的意義愈發凸顯。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正式將區域國別學列為一級學科。由此,區域國別研究進入正規學科建設和制度化保障階段,許多高校相繼建立區域國別學的教學科研平台,推進區域國別學的研究與人才培養。
有學術研究的「專」,也有民間觀察的「博」。本文所要介紹的區域國別觀察,既區別於傳統的遊記,又不同於追求專業嚴謹的學術研究。它們提供了不同層次的豐富視角,帶領大眾讀者瞭解世界、認識世界。
區域國別寫作「熱」的興起,得益於全球化提供的便利。近年來,隨著中國護照「重要性」的提升,中國公民通往世界的門檻不斷下降,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都有能力抵達遠方、記錄遠方。而且,這種觀察因為作者充分的經濟基礎、時間安排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包括而不限於語言),變得日漸從容而深入,不再停留於走馬觀花的驚呼。
其中,劉子超的新作《血與蜜之地》,穿越巴爾幹半島,薩拉熱窩、巴爾格萊德、科索沃……這些在中國通常通過新聞報導聽到的地名,成為作者親身踏足之地。「對我來說,巴爾幹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更像一個形容詞,充滿傷痛、掙扎、求索和希冀的複雜含義。」作為東方和西方的十字路口,巴爾幹地區的過往,彷彿也是世界上衝突的縮影。
劉子超的記錄不是走馬觀花的景區打卡,而是與當地居民攀談、對話,從中凝練民族性格,觀照國家立場背後的樸素民意。比如,獨立後的黑山憑藉旅遊業和區位優勢,成為巴爾幹地區相對富庶的國家,但在《黑山:去山巔呼喊》一文中,作者發現平靜的社會表層之下依然暗流湧動——當地的房產中介抱怨,控制當地房地產的是外國寡頭,此地成了一些富豪的洗錢之地。
今年年初,許知遠將他的「旅行三書」以《意外的旅程》為題結集出版,這套書不僅納入了其早年受歡迎的旅行筆記,還新加入了2020年以後他在日本、馬來西亞和美國夏威夷三地的漫遊故事。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許知遠不僅建議將探尋確定性的方式訴諸閱讀,也主張不做時代情緒的俘虜,從時代的情緒跳脫出來。
「我的寫作也常在未遂的雄心與自暴自棄間搖擺」,在自序中,許知遠承認自己的參考坐標系是奈保爾、簡·莫里斯,但又認為旅行像是「書籍的鏡像」,將旅行視作閱讀的伴隨。近年來,很多人通過訪談片《十三邀》熟悉許知遠,在大眾輿論場里,他甚至已經成了一種罕見的個人文化符號。閱讀他的文字作品,則能更直觀地感受他這一代媒體人身上濃烈的人文情懷,以及桀驁之下的謙卑與審慎。
時隔近20年再版的《陌生的阿富汗》在此類讀物中大概可以歸屬於「經典」之列。在多數中國人眼裡,阿富汗無疑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很多人甚至忽略了它作為我們的陸地鄰國的接近性。如今,隨著阿富汗局勢的反復,閱讀當年的記錄或許不會有太多反差感,也又一次印證了歷史的螺旋理論。
此外,攝影師姚璐的《看不見的中東》也因登上豆瓣紀實類圖書熱門榜而受到關注。正如作者自述所言,這部副標題為「深入日常生活的中東之旅」的紀實作品,關注的並非突發的、奪人眼球的、駭人聽聞的重大事件,而是新聞之外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生活。作者與當地人打交道的方式很有青年範兒——通過當「沙發客」,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普通家庭。
20世紀80年代,出版家鍾叔河先生策劃編輯的《走向世界叢書》曾名噪一時。該叢書彙編了1840年至1911年間中國人到西方經商、留學、出使、遊曆和考察等所留下的日記、筆記和遊記。正如網民的評價,這些記錄是近代中國人第一次睜眼展望現代文明,是中國人開始走向世界的早期腳印。即便時間線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這套叢書仍然被不少讀者奉為現代化的啟蒙讀物。
如今,我們早就告別了「睜眼看世界」卻受製於人的歷史階段,中國深度融入國際秩序,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得到充分認識。然而,跌宕起伏的國際形勢,密集開展的對外交流,都讓「平視世界的一代」迫切需要更完整地理解世界,與不同文明互動共生、求同存異。這是區域國別寫作「熱」的文化心理來源,也必然會激勵更多作者探索當下、遠觀未來。
王鍾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2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