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影結合」的年代故事,教我好好生活

    《小巷人家》劇照。劇方供圖    《小巷人家》劇照。劇方供圖

    無論是開年的《繁花》還是年末的《小巷人家》,在年代故事的文本里,時代的變革洪流,就從每個人眼前和手邊流淌而過。

——————————

    2024年,我個人的「年度好劇片單」有兩部劇分數極高——開年的《繁花》和年尾的《小巷人家》。一頭一尾,兩部作品擺在一起,會有一些有趣的對照:兩部影視劇都由文學作品改編,前者和原著關係甚微,後者幾乎是原著的「影像化」;故事里都有上海,這座城市牽動了太多人的命運。

    「文影結合」的共贏發展模式效果,近年來在文學界、影視界得到充分驗證。2024年,國產劇交出了出色的「文影共贏」成績單。

    個人與命運交手、和解的時刻,一群人從時代台前幕後經過的樣貌,都是文學作品的偏愛。當文學作品成為「年代劇」,我們希望觸碰熟悉的記憶,也期待從中得到一些答案,比如在變幻的世事中,人怎樣才能真正把生活過好,獲得幸福?

    《繁花》里夜晚黃河路上的流光溢彩,755米的路可使人揚名立萬,亦可使人傾家蕩產。寶總、爺叔、汪小姐、玲子、李李這些人的經歷不免傳奇,劇情瞬息萬變。

    而蘇州棉紡廠家屬區里的《小巷人家》,四季更迭平靜如水,孩子們盼著放學,坐等春節和暑假,在家長們的念叨聲中,竭力奔赴高考、求職、買房、結婚這些節點。孩子長大,大人老去,生命「節拍」看似無比尋常。但是在「打拍子」之時,那一切又何嚐不是自己視野範圍內最驚天動地的事?

    《小巷人家》改編自作家大米的同名小說。在某閱讀平台上,該小說點讚數最高的評論是去年年初寫的,開頭就誇讚「作者筆力太強,如果翻拍成電視劇的話,肯定能火遍大江南北」。最近一些慕名而來的讀者,紛紛回覆這條評論:「你的預言成真了。」

    不少觀眾追完電視劇《小巷人家》,再「移步」原著,一口氣讀完30萬字的小說。

    看完影視劇再讀文學作品,最終收穫的不是「找不同」的體驗,而是更細膩地窺探了作家塑造每個人、每條故事線時的「紋理」。

    《小巷人家》里,20世紀70年代末,單位分房、恢復高考、知青返城等大事件,很自然、輕盈地融入家屬區巷子的瑣碎生活細節里。圍繞恢復高考這一歷史大事件,故事中參與閱卷的莊超英是一線親曆者。當他在大談兒子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時,操持家庭的黃玲則關心丈夫的閱卷補貼何時發下來,鄰居們更關心「莊老師」能否趕緊也幫自家孩子輔導一下功課、衝刺高考。

    節衣縮食的生活,都寫在一張餐桌上。電視劇觀眾都對劇中的「蛇瓜」印象深刻。工程師林武峰與廠花桑治瑩為了能節省開支早日喜提電視機,一家三口開啟了「花式」吃蛇瓜的艱苦奮鬥。

    桑治瑩的兒子林棟哲這樣寫作文:「莊筱婷一般在春天種蛇瓜,因為春天種蛇瓜是最好的;為什麼不在夏天種蛇瓜?因為春天種蛇瓜是最好的……」

    同一小院兩戶人家「被蛇瓜支配」的複雜情感,貫穿於小說的時間線,在電視劇中頻頻「返場」。

    思想文化對大眾的影響,作家借「桑治瑩讀書」舉重若輕地描寫出來。

    小說里,桑治瑩無意間翻看了莊圖南帶回家的《收穫》雜誌,看了幾頁就放不下來了,「看完半天緩不過神」,遺憾年輕時要能多讀些書就好了。這時候丈夫林武峰說,現在讀書也挺好,莊圖南帶著大家一起讀書,點醒了妻子。桑治瑩用平時穿衣打扮的錢去郵局訂閱《收穫》《十月》,經常和其他兩家媽媽一起看書。

    拮據的經濟條件下,鄰里情誼閃耀於一個個眼神里、一個個動作中。

    《小巷人家》的小說和電視劇都讓人覺得「暖」——這份暖並非假想的完美世界。作家清醒地寫出了家庭關係里我們免不了遭遇的人性之「灰」和「冷」,人善容易被人欺,所以你要努力自己發聲,為自己和愛的人出頭。如果足夠幸運,會有善良的人撐你一把。

    被讀者和觀眾火力全開「「抽水」」的莊超英,是「愚孝」的代表。莊超英無法跳出他的局限,等到家人挨個出現情緒大爆發後,他才對一些事情有所認知。小說中寫道:「每個人都有記憶,記憶中的傷痕不是他能粉飾的,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恰恰適得其反,非但沒有縫合祖孫兩輩以往的間隙,反而一再加大了這些間隙。」

    對於莊筱婷而言,父親的愚孝,讓她從小到大沒有特別開心的事情。而鄰居林棟哲就是能讓她笑起來的人。能量充沛、懂得自己的男生,才是值得託付一生的。

    除了家事,外部環境的變化衝擊著原本穩定的「鐵飯碗」。棉紡廠老職工黃玲下崗後,整個人陷入茫然之中。得知消息後,桑治瑩從廣州趕回來,從背後摀住黃玲的眼睛,黃玲徹底卸下所有堅硬外殼,猛然放聲大哭。

    小巷敘事深刻詮釋了「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的「重要性」。桑治瑩和黃玲這兩個女性角色性格迥異,而她們相互扶持共同前進的「姐妹情」,如小橋流水般溫婉輕柔、滋養人心,但同時也擁有擊敗生活一切障礙的驚人力量。

    雖然和生活交手不簡單,路有點曲折,但好在故事中每個人都很勇敢很努力,選擇走向讓自己幸福的方向。

    無論是開年的《繁花》還是年末的《小巷人家》,在年代故事的文本里,時代的變革洪流,就從每個人眼前和手邊流淌而過。在生意場里,一群人叱吒商海,對任何「變化」的嗅覺都很靈敏,應對的一招一式扣人心弦;一日三餐,茶餘飯後的閑聊,無心而平淡,可拚湊出來的記憶,亦是社會巨變時留下的「車轍」,在未來驀然回首時感慨不已。

    我不由想起今年賴聲川創作的一部新話劇里的台詞:「命運是客觀的,幸福是主觀的。」在「客觀」的命運下結論前,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很「主觀」地追求幸福,努力快樂地活下去。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2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