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不讓堪稱國粹的漆器,有著怎樣的歷史?
漆器顧名思義就是將加工處理過的大漆,髹塗在不同材質胎體上而成的器物。漆器髹飾工藝在我國已經有約八千年的歷史。而大漆是指從漆樹上割取的天然樹液,稱其為「大」,蓋因它性能優良,遠超其他塗料,堪稱塗料之王。
不久前,李子柒在社交平台發佈了一則「為奶奶製作漆器衣櫃」的影片,引發了人們對漆器的再度關注。
漆器顧名思義就是將加工處理過的大漆,髹塗在不同材質胎體上而成的器物。有別於現代的化學合成塗料,漆器上的漆是在漆樹上割取的天然汁液,經過濾水、除雜、攪拌等工序精煉而成。以漆漆物謂之「髹」,將天然漆髹塗在胎體上,可以使器物表面結成堅韌的漆膜,既抗潮、防腐、耐磨、耐酸、耐熱,又有美麗柔和的光澤,不僅能起到保護作用,更能裝飾器物。
如果說古琴、崑曲、園林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國粹,那麼漆器、瓷器和絲綢當仁不讓可稱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國粹。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漆的國家,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其時間可追溯到八千年前,那時的先人就已經學會利用大漆來保護器物。大漆性能的逐漸被認知,胎體制作的逐步精進,工藝種類的日益多元,處處體現著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體現著中國人不斷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精神追求以及崇尚自然天成的價值取向。在八千年左右的歷史長河中,漆器的工藝不斷地得到提高、種類不斷豐富,其製作水平在明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清代尤其是乾隆時期,更是達到巔峰。
眾所周知,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紫禁城,不僅是明清時期的皇宮,更是當時全國乃至全世界奇珍異寶的彙聚之地。乾隆帝博古通今,酷愛收藏,對漆器也是格外鍾愛,不僅收藏前朝漆器,也令工匠精心製作供其享用,為後世留下了眾多瑰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百八十餘萬件文物當中,漆器的數量有兩萬餘件,大部分是乾隆時期收藏或製作的。這些漆器曾經作為生活實用器或陳設觀賞器,遍佈紫禁城各處,供帝王和皇室成員享用。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漆器被陸續收集整理在一起集中保管。20世紀90年代,故宮博物院開始修建地下庫房,清宮舊藏漆器又隨大部分文物被運送至地庫保管,這裏可以保證全年24小時恒溫恒濕,對於大部分是木胎的漆器來說,無疑是絕佳的收藏保管之地。然而,雖然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但幾十年來一直處於恒溫恒濕的狀態中,同人類一樣,漆器已經對所在環境產生了依賴,一旦產生變化便會引起一系列不可預知的問題。因此,故宮博物院對漆器的展出一直持謹慎態度,不僅數量有限,對展廳溫濕度、燈光照度等環境要求也格外嚴格。基於這些原因,多年來,有關漆器的專題展覽屈指可數,這些精美的器物只能深鎖於宮門之內,沉睡於地下,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它們曾經何其光彩奪目,何其精彩輝煌。同時,由於漆器工藝繁複,製造成本高昂等因素,社會上製作、收藏、關注漆器的群體也是趨於小眾。
戰國是漆工藝的第一個高峰
中國是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在浙江蕭山跨湖橋考古遺址中,已發現塗滿漆的弓。該遺址年代距今八千多年,說明那時的先民就已經認識到大漆的利用價值。在八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從考古發現和流傳至今的文物來觀察,中國古代漆器發展史上出現過兩次高峰,第一次始於戰國,延續至西漢,第二次始於唐桑治,在明清之際達至巔峰。戰國、秦漢之時,古人尚未掌握製瓷技術,漆器一度是日用生活的主流用器,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東漢之後,瓷器價廉質優的優勢逐漸顯現,漆器的製作規模和使用範圍則隨之衰退。但是,漆工藝的發展卻並未停止,而是朝著藝術品、奢侈品的方向發展。即便瓷器已完全取代陶器、青銅器、漆器成為中國日用器皿的絕對主流之後,漆器依然種類日益豐富,做工用料日趨考究。
從出土情況看,早在商周時期,髹漆技藝就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由於深埋地下多年腐蝕嚴重,至今尚未發現一件完整漆器,但我們依然能從考古發掘出的殘件當中,窺見當時技藝的水平。河北石家莊市槁城區台西村商代遺址中,在木胎雕花器的各種殘件上可以見到彩繪、雕花、鑲綠鬆石、嵌蚌片、貼金箔等多種漆工藝,著實令人驚歎。
時至戰國,漆工藝也隨之迎來第一個高峰。以木、竹、皮、藤、夾紵等材料為胎骨的漆器,以其質輕、色美、耐用等優點,成為生活用具的主角。當時的楚國不僅幅員最大,地跨現在的湖北、湖南等適合漆樹生長之地,而且採用木槨外封白膏泥的墓葬形式,為漆器的保存創造了客觀條件。因此,戰國漆器的出土以楚國疆域及受楚文化影響的地區最為集中。目前出土的漆器已達萬件,可見當時的生產規模已相當龐大。
器形的多種多樣是漆器發達的主要表現之一,尤其是當時貴族使用的生活器具,如盒、盤、樽、杯、壺、豆、奩等最為多見。除日用器外,俎案、座屏、器座等傢俱,鼓、瑟、排簫等樂器,還有棺槨和鎮墓獸等葬具,多以漆藝為之,可謂無所不包。
秦漢之時,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帶動手工業蓬勃發展,是中國漆器繁榮興盛的時期。該時期的漆器出土遍佈全國,甚至域外的北韓和蒙古都有考古發現。其品種完備、製作精良,各種工藝和技法日漸成熟,後世眾多髹飾技法,都是秦漢之先河。我們在湖南博物院可以看到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漆器七百餘件。
此時期,「漆器」這一稱謂也首次出現在典籍中,《漢書·貢禹傳》注引如淳語曰:「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不少秦漢時期的漆器上都帶有烙印、針刻、漆書的文字,從中可以獲得大量信息。「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廣漢郡工官」「子同郡工官」「武都郡工官」等文字,說明器物出自官府管理的髹造機構,全國各郡均有工官,與《漢書》記載相符。製作有嚴格的分工,「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鹽鐵論》。官府作坊出品的器物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禮記·月令》)的成品檢驗制度,貴州清鎮西漢晚期墓葬出土1件漆盤,銘文61字,記錄了產品名稱、容量,生產機構、時間,各道工序操作者。生產的專門化和分工的細密化,極大地促進了漆器產量和質量的提高。除了技藝上的提升,漆器在實用設計上也日趨完善,日常用具更加地貼近生活講求實用。
元代皇家貴族似乎對漆器的興趣不大
進入東漢,漆器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少,裝飾手法也趨於簡單,整體式微之勢明顯,這與瓷器的興起有著直接的關係。魏晉南北朝時,漆器依然不振。當時佛教盛行,用夾紵胎工藝製作的佛像中空輕便,常被用來車載人抬,遊行於街市。隋唐開始,陶瓷器物完全取代漆器成為日常生活使用器皿,漆器的生產規模也隨之縮小,但是,漆工藝卻沒有停止發展,追逐華美成為時尚。「今之工法,以唐為古格,以桑治元為通法」(《髹飾錄·序》),雖然出土和流傳下來的隋唐漆器實物並不多,但依然可以從中看到高超的製作技巧將物品做得精美絕倫,展現出大氣恢宏的時代特徵。這一時期的金銀平脫和螺鈿鑲嵌工藝有不俗的表現,據史料記載,由於金銀平脫過於奢靡,唐肅宗多次下令禁止製造。入桑治後,伴隨城市化和商業化的發展,民用漆器逐漸興盛,杭州、溫州、福州等地皆以製作漆器著稱。
江蘇常州市武進區南桑治墓出土庭院仕女圖戧金蓮瓣形朱漆奩,紋飾優美,刀法嫻熟,工藝水平極高,從落款可知是溫州製作。依靠製胎、髹漆工藝的進步,結合桑治代文人清雋典雅的風尚,製作極精的素髹漆器經常見諸文人士大夫的墓葬中。它們並不追求在漆層上的各種裝飾效果,而是凸顯造型之妙。胎體精薄輕巧,起棱分瓣,曲線優美,洗練簡潔,雖無紋飾,卻令人賞心悅目。
元代,整體藝術風格雖然追求華貴,但皇家貴族似乎對漆器的興趣不大,宮廷依然使用素髹漆器,與民間的區別僅在於官方專屬的紅色和「內府官物」銘記上。1980年北京延慶發現元代窖藏文物,其中一件朱漆光素圓盤底部有三行款識,中行「內府官物」,右行「泰定元年三月漆匠作頭徐祥天」,左行「武昌路提調官同知外家奴朝散」。
江南仍是民間漆藝製作中心,漆工名家輩出,雕漆巨匠張成、楊茂,戧金銀漆名匠彭君寶等,均為嘉興府西塘楊彙人。他們的作品不僅聞名遐邇,而且流傳海外。時至今日,我國桑治元漆器在日、韓等國奉若至寶。
明中後期漆器工藝的發展空前繁榮
明代是我國漆器工藝發展繼戰國、秦漢之後又一個黃金時代。
尤其是到了明中後期,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漆器工藝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髹飾錄》,是中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作者黃成,新安平沙人,為明代隆慶年間的著名漆工。黃成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全面闡釋自古以來的漆器製作方法和禁忌,並根據工藝技法把漆器分為14大類(101個品種)。此後,在天啟五年(1625),嘉興西塘著名漆工楊明又為這部書撰寫序言,並逐條加註解讀,從而使《髹飾錄》更加完備、豐富、易懂,為現今之人研究古代漆器的種類、技法提供了系統、翔實的寶貴資料。按照《髹飾錄》的描述,當時的漆工藝已經達到了「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的地步,即品種已經多到令人眼花繚亂的程度。
不過,從文獻和流傳實物來看,宮廷當中更加喜愛使用雕漆和戧金彩漆這兩個種類的漆器。
明宮內府設有二十四衙門總理手工生產,其中禦前作、禦用監、內官監均承做漆工活計,但分工明確,互有側重。禦前作專管營造龍床、龍桌、箱櫃之類;禦用監主管造辦「禦前所用圍屏、擺設、器具及螺鈿、填漆、雕漆、盤匣、扇柄等件;內官監下轄十作,其中油漆作專司宮殿建築的油漆活計。永樂時期,禦用監製作漆器的作坊設立在北京果園廠,專事造辦禦前所用的雕漆、填漆等漆器。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為了營建紫禁城,他召集天下能工巧匠會集北京,製作器物也是不惜工本。因此,這一時期的果園廠出品的漆器雍容華貴、技藝精湛,在明朝晚期就已經成為世人追捧的對象,爭相收藏。清代乾隆帝對永樂果園廠漆器也是大加讚賞,寫詩多首讚頌這些精美的器物,有的還被刻在漆器上,以示紀念。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漆器製作的鼎盛時期。清宮內務府下屬的造辦處負責宮廷器物的製作,其下有專造漆器的「漆作」。為了追尋更高超的技藝和低廉的成本,宮廷還經常發送圖樣到地方如揚州、蘇州等地製作。在漆作和地方高手的共同努力之下,清宮漆器幾乎無一不精、無巧不施,各種各樣的造型,惟妙惟肖的質感和效果,無奇不有,令人眼花繚亂。漆器雖多是日用品,但清人力求變化,炫耀技巧,一味追求紋飾的繁複和吉祥寓意,器物的實用性反而退居其次。如乾隆款剔紅百子寶盒,雖工精藝絕,但漆層過厚極易藏汙納垢,不便清潔。除小件製作外,清代宮廷中的屏風、寶座、床榻、椅凳也以繁複的髹漆為飾,同樣創造了中國傢俱史的輝煌時代。令常人難以想像的是,清代宮廷竟將漆器上的裝飾技法應用在宮殿裝潢上,諸多宮殿的牆壁、額板、楹聯居然使用雕漆、百寶嵌等工藝裝飾,令人歎為觀止。
明清的民間漆器製作也很興旺發達,蘇州的雕漆、戧金彩漆,揚州的雕漆、螺鈿、百寶嵌,福州的脫胎,寧波的描金等,爭奇鬥豔,異彩紛呈。晚明時期,揚州江千里所製螺鈿漆器聲名鵲起,大家爭相購買,同行競相仿製,以至有「家家杯盤江千里」之說。清朝文人書房之中,各種漆器用具仍然崇尚雅緻,硯盒、臂擱等文玩依然以素髹為主。揚州盧葵生以製漆砂硯等文玩著稱於世,其作品考究,往往以清雋典雅的面貌出現。如盧葵生款百寶嵌菊石三雄圖漆砂硯盒,圖案雖由各種珍貴材料組成,畫面卻自然和諧、生動有趣。
明清兩代,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還有漆藝的進步,再加上明清宮廷對奢華生活的要求,使得大量巧奪天工的漆器被製作出來。現在,這些珍寶多數為故宮博物院收藏,雖經歷歲月的洗禮,卻風采依舊,成為歷史餽贈給今天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