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文物史料發佈 南京大屠殺再添新證
11月29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2024年新徵文物史料發佈會」,該館新徵集到一批文物史料,包括侵華日軍第十三師團士兵西條榮策的戰時日記、日本警視廳建築課課長石井桂的調查報告《關於上海、南京的防空設施》及調查的原始文件、反映日軍「慰安婦」制度的照片等重要文物史料。
發佈會現場
「我們進入南京城參觀,四處閑逛之後,在返回的路上我們走錯了路,來到了漢中門,沿著八公里左右的城牆一直走,然後回到了宿舍,當時已經過了五點。首先最吃驚的是城外的小河裡屍體如山……」1938年1月1日,侵華日軍第十三師團第二十六旅團步兵第五十八聯隊士兵西條榮策在日記中寫道。他的戰時日記開始於1937年9月25日,結束於1938年1月8日。他在日記中多次記錄了他及所在部隊向南京進犯途中一路搶劫的行徑。西條榮策於1937年12月31日到達南京,目睹了大屠殺後的慘狀。江蘇省社科院歷史所原所長、研究員王衛星指出:「1937年12月16日,日軍把為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工作的警察和平民2000多人押到漢中門外秦淮河邊進行集體屠殺。這本日記說明,直到1938年1月1日,漢中門外秦淮河邊被日軍屠殺的死難者屍體仍然堆積在河邊。」
「隨著往南京去,道路兩側這種屍體的密度變得極高。」「在下關碼頭,有數千敵兵被我方射殺,其屍體脹鼓鼓地浮在江面上。」這是日本警視廳建築課課長石井桂的見聞。日本友人大東仁此次在日本幫助紀念館徵集到石井桂的調查報告《關於上海、南京的防空設施》及調查的原始文件,包括上海至南京中國軍隊防空的各種地圖、防空作戰概要、防空警報鳴放記錄等原始文件等。這組文物史料顯示,1937年12月下旬,石井桂受日本軍方派遣,前往上海、南京等地調查中國方面的防空設施情況。他途中經過常州、江陰、句容等地,一路看到「死屍纍纍」。石井桂還在調查報告中細緻描述了被屠殺後的屍體的慘狀。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孟國祥認為,石井桂中國之行的目的是為日本擴大侵略提供情報,這些文件記錄了他親眼所見的日軍暴行後的慘狀,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物價值。
大東仁還徵集到一組1937年侵華日軍攻佔南京等地的照片,共計324張,包括「南京站前被炮火擊中的中國房屋殘垣」「被侵華日軍侵佔後的南京漢中門」「被侵華日軍侵佔後的南京下關火車站」等。這組照片與日軍上海派遣軍直轄之獨立野戰重炮兵第十五聯隊有關,獨立野戰重炮兵第十五聯隊在南京淪陷後參與了南京大屠殺。
發佈會上還發佈了一批反映日軍「慰安婦」制度的照片和史料,包括上海「海乃家」慰安所建築改造圖紙,以及日軍在蘇州、太原、古北口營等地設立慰安所的照片。其中一份「慰安婦」體檢表格中記錄的中國籍「慰安婦」有12人,最小的18歲、最大的36歲。這些史料進一步印證了日軍在中國實施的「慰安婦」制度。
孟國祥表示,文物史料對形成正確的史觀、總結歷史教訓,增強歷史認知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對於學術界來說,文物史料印證、支撐、還原了歷史真相;對於學術研究來說,它們細化、深化了歷史研究;對大眾來說,它們拓寬了史學教育功能,有利於形成正確的歷史記憶,這種記憶不僅是民族的,更是人類的。(李安琪 徐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