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典型案例丨以人為本 城鄉融合肩並肩
以人為本推進城市更新,實施生態改造後的長江武漢段,水清岸美、景色旖旎,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大為提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宇
新型城鎮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工作,明確提出以人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新型城鎮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記囑託,奮發有為。湖北以城鎮和產業「雙集中」發展為切入點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按照「聚人、安居、興業、循環」的總體思路,推動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一幅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現代城鎮畫卷,在荊楚大地靈動展開。
以人為本,群眾安居又樂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
湖北是傳統勞務輸出大省。2020年以來,我省不少縣市的人口流動出現轉折性變化,返鄉人口多於外出務工人口,出省打工人口少於在本省打工人口,縣域人口減少趨勢變緩、縣城人口快速增加。
省委、省政府科學研判、果斷抓住人口回流機遇,開展就地城鎮化和「雙集中」發展改革試點,製定縣城綠色低碳建設標準,提升縣城建設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出台綜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創造條件讓返鄉農民工和進城農民先「安居」再「樂業」。
要安居,住房是頭等大事。
天門是人口流出大市,超過10萬人常年在外務工。2023年以來,該市以解決城區人口住房等保障問題為切入點,出台「購房獎補+民生支持+鼓勵生育」的綜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城區新集聚4.68萬人。
「一子落」帶動「全盤活」,人口聚集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
天門市實施綜合性民生支持政策以來,帶動商品房銷售7157套,商住用地出讓實現收益21.3億元。
在新集聚人口中,返鄉就業2.64萬人,大部分是過去在廣東從事紡織服裝行業的人員。人口回流帶來了產業轉移,天門進一步做強紡織服裝產業。全市紡織服裝類市場主體6500多家、從業人員近40萬人,服裝電商交易額今年將突破500億元。
隨著紡織服裝等產業的日益壯大,工人的荷包更鼓了,街上的汽車更多了,餐廳的生意更火了,城市煙火氣十足。
進了城,還得留得住、過得好,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關鍵。
黃梅以城南片區為重點,取消就近入學限制,變劃片招生為社會招生,並在原有4所學校基礎上,將1所鄉鎮高中整體遷入,同時配建初中、小學各1所、幼兒園3所,為進城人口提供優質、均衡的教育資源。
天門人民醫院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共建醫聯體,打造江漢平原區域醫療救治中心,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石首市創新「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模式,建設智慧醫養信息中心數智平台,為老年人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醫護服務。
2023年,湖北64個縣市新增城鎮常住人口30.5萬人,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增長至65.47%,居中部第一。
一串串數字的向上跳動,是千百萬群眾美好生活的躍升。
補齊短板,居民獲得感滿滿
民生工作就是經濟工作,老百姓的「柴米油鹽」就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對建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統籌協同機制作出部署。新型城鎮化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統籌協同的重要載體,著力點之一就是在大城市推進城市更新。
危舊房改造,是順應群眾期盼、改善居住條件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同時也面臨群眾期盼高、資金平衡難等難題。
我省以危舊房改造為重點,探索建立城市更新體制機制。
新模式的核心,是以原產權人為需求端,對現有房屋實施改造,推動房地產轉型和城市有機更新。
武漢借鑒德國房屋合作社經驗,在青山區21街坊率先啟動改造。通過居民出一點、企業讓一點,建立居民具體組織、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市場主體實施、多方共同參與的新機制,力爭在最經濟的改造成本上實現高品質的居住空間。目前,21街坊的新居正在辦理預售證,啟動居民分房。
宜昌市轉變過去政府大包大攬、居民被動參與的組織形式,通過組建聯合社,發揮投資主體作用,統一居民意見、統一歸集產權、統一對接市場、統一改造流程,讓房子「改不改、怎麼改」都由群眾說了算,形成了「聯合社主導、多元主體參與」危舊房改造新路徑。
新模式不僅改善了居民住房條件,還拉動室內裝修、家電傢俱購置、社區生活服務等跟進消費,也為房地產企業打開了發展新思路。
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推進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和適老化改造的重要抓手。
黃石市製定出台全國首部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的地方性法規,讓加裝電梯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共同締造。該市探索加裝電梯五步工作法:裝不裝群眾商、怎麼裝群眾提、有糾紛群眾調、好不好群眾說、如何管群眾定,居民積極參與協商共治,讓加裝電梯好事辦好。
流程再造。居民在線申請,實現 「一戶申請即辦理」、社區一步代辦、部門一站受理、補貼一週到位。
多方籌資。該市發揮每部電梯給予10萬元財政補貼的撬動作用,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工會、民政、殘聯、供電、水務、燃氣等十餘家單位均提供相應幫扶。
長效管理。加裝電梯竣工後,居民選出「電梯長」負責日常管理,或將電梯納入物業管理範圍。創新推出「加梯寶」保險產品,單梯維保費用下降1000元。
今年,黃石加裝電梯目標任務為810部,截至目前已審批739部、竣工264部,審批率、竣工率同比數別增長286%、220%。
我省以人為本推進新型城鎮化,釋放了城鎮化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和增長空間,打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動力源,補齊了民生短板、抬高了社會底板,縮小了地區、城鄉、收入差距。
發揮優勢,縣域經濟競相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強調,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湖北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立足實際,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在該幹什麼的地方幹什麼,才能找到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發展之路。
黃岡是農業大市,農產品豐富。長期以來,由於產業體系與資源稟賦缺乏深度融合,農業種植養殖業得不到精深加工和商貿流通支撐,產業鏈、價值鏈較短。
立足「三農」基本盤,黃岡在全域推進強縣工程,既整合資源實現「一盤棋」發展,又引導各縣市區因地製宜推進高質量發展。
黃岡蘄春縣立足蘄艾品牌優勢,引進九州通、嘉道資本等龍頭企業,與國有企業蘄州府供應鏈公司共建供應鏈平台,推動蘄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產方面,通過提供良種、良技、良倉等服務推動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二產方面,建成蘄艾產業發展示範園吸引國內20餘家企業落戶,推動蘄艾產品多樣化;三產方面,線上積極發展網絡直播帶貨,線下從賣艾產品到賣「灸服務」,開設艾灸館9100家,培訓輸出艾灸師7.3萬人。
如今,蘄艾已形成一二三產聯動、上中下遊一體、產供銷互通的完整農業產業化體系,產業綜合產值較上年增長25.7%,帶動145萬人就業。
穀城縣堰河村地處大山,堅持能幹什麼就幹什麼、什麼有優勢就發展什麼,提出「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遊財」的強村富民思路。
該村變「靠山吃山」為「養山護山」,以茶產業為突破口,該村發展茶園,栽植歐楊、杜仲、杉樹、花椒、板栗等,21萬畝山場披上綠裝。盤活老村部、小學、茶場等集體資產,建設黃公順酒館、銀杏山莊、天藝茶莊等物業,創立並打響了「堰河香」農產品品牌。
同時,堰河村兩委帶領村民以電商為農田、用手機作農具、將直播當農活,催生了露營基地、特色民宿、鄉村研學、直播帶貨等新業態。
從一業興到百業興,堰河村蹚出了一條「把山水變風景、把資源變資本、把產品變商品、把農民變股民」的綠色發展道路。2023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3.8萬元。
縣域經濟競相發展、整體躍升。目前,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過500億元的縣(市、區)增至22個,過千億元的達到4個。
以人為本,城鄉雙向奔赴;城鎮競風流,百姓喜樂多。以此為新起點,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湖北新型城鎮化將向著更廣、更深的領域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