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如何「長」在城市里

嘉定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應該「長」在一座城市中。它不應止於悠悠書香,還能成為「超級鏈接器」,觸發人與人、人與社區的情感互動。

明年1月1日起,《上海市公共圖書館條例》將施行。這座書香四溢的城市,迎來了「定製」的地方性法規,一方面,嗬護書友們的「體感」,明確鼓勵提供延時服務、錯時服務、建立數字閱讀服務平台;另一方面,打開思路,公共圖書館柔軟地嵌入城市角角落落。

有人期待,引入社會力量的奇思妙想,為運營相對單一的社區圖書館注入神采;有人希望,多舉辦讀物推薦、讀書交流等互動活動,從他者觀照內心世界。這些實踐中兼具流量口碑的探索被逐一納入法條。

「這部聚焦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性法規,不只為健全本市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法治保障體系,引領公共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也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作出貢獻。」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法工委主任閻銳解釋。

延時錯時開放,讓書香便捷可及

「長」在城市里的公共圖書館,要便捷可及。

對書友來說,這個問題可具象為——公共圖書館究竟開放多久?倘若所有圖書館都24小時免費開放,大量人力物力資源難免浪費;但所有公共圖書館都「朝九晚五」,那麼勢必有一部分夜歸人無法享受到公共文化資源的供給。

《條例》進一步明確「開放時間」:公共圖書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並應當有固定的開放時間;鼓勵公共圖書館根據公眾需求和自身條件,提供延時服務、錯時服務。

調研中,部分街道圖書館負責人提出,希望相關部門配套細則時進一步明確市級、區級、街道等不同層級公共圖書館開放時長,最好能從更大範圍內製作一張「公共圖書館地圖」,讓毗鄰圖書館更有的放矢、錯峰開放、科學配置資源,也讓周邊群眾無論何時都能就近就便找到豐沛精神養料的容身之所。

打通數字資源壁壘,鼓勵建設共享平台

「長」在城市里的公共圖書館,要妥帖關照全人群「精神充電」的需求。

陝西南路235號,黃浦區明複圖書館。這幢「年逾九旬」的老樓,前身為中國第一座公共科技圖書館——中國科學社明複圖書館。 館長王巍近來細心觀察:館內年青人變多了。數字時代浸染之下,不少年青人更鍾愛聽書或翻閱電子書。可問題隨之而來。從目前運營形式來看,各圖書館大多自購電子圖書版權,各館之間數字資源並未打通共享,導致電子圖書、電子有聲讀物等數字資源的品種和數量十分有限。數量之外,電子圖書的更新速度較慢,不少常來常往的年輕讀者常覺不夠解渴。

館方打出差異牌的石庫門特色主題閱覽室倒頗受好評。除大眾書目外,館方還自掏腰包拍攝了《紅藍綠——石庫門的三原色》等連環畫專題紀錄片,彰顯地域特點和數字文化特色,每月更定期舉辦專題活動,以活動流量黏住固定客群。

明複圖書館的現象並非個案。結合《條例》調研,複旦大學地方發展研究促進會與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圖書館聯合發起了一次問卷調查。數據顯示:針對館藏資源的需求,63.16%的受訪者希望「增加數字資源」。此外,由於毗鄰高校園區,周邊居民對於外文圖書文獻的需求也較突出。

《條例》進一步明確,鼓勵公共圖書館建立數字閱讀服務平台,增加數字資源的品種和數量,並配備相應的數字閱讀設施設備。此外,市、區公共圖書館應當對鄉鎮(街道)公共圖書館提供數字資源服務和技術等方面支持。

社會力量參與,「閱讀品牌」注入新意

「長」在城市里的公共圖書館,也應時時注入新意。

本月啟用的虹口區青雲書局(廣中路街道圖書館),或許會顛覆人們對街道圖書館的傳統印象。外部有寵物樂園,內部混搭咖啡吧,與其說是圖書館,不如說它更像一處公共文化新空間。

空間煥新,源於周邊居民的現實需要。該街道圖書館舊址坐落於廣中二村小區,這一售後公房的公共空間實在有限,很難滿足居民的公共文化需要。建設新館時,街道專門邀來經驗豐富的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操刀」,雙方合力打造「青雲書局」品牌,並開展整體運營。服務內容不止於閱讀,還包括黨建團建、專題講座、藝術展覽、文化沙龍、教育培訓等。

鄉鎮(街道)公共圖書館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運行和管理,這一從基層實踐中探索出的好經驗,一路被認可、推廣到如今寫入法規。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向義海認為,這充分體現出上海著力提升公共閱讀服務的均等化、標準化、品質化水平。

除館藏豐富的市、區兩級大館外,「家門口」小而美的街道圖書館需要注入更多專業力量做精做優。不只局限於企業,《條例》也鼓勵具有專業技能、實踐經驗的個人與公共圖書館合作開展公益性推廣活動,聯合打造閱讀品牌。

文:王嘉旖

圖:邢千里

編輯: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