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典型案例丨數字賦能 城市治理更智慧

工作人員在寶武集團鄂城鋼鐵有限公司操業集控中心對生產現場進行遠程控制。鄂鋼是我省鋼鐵行業首家全流程超低排A級企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數智」城市的基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信息化、數字化發展,審時度勢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戰略任務,並要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湖北在「國之大者」中明責任、找位置、強擔當,以信息化賦能推進四化同步,縱深推進省市兩級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設,持續開展應用體系化標準化建設,以解決民生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

共建一朵雲,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

「必須抓住全球信息化發展與數字化轉型的歷史機遇,在未來發展中搶佔先機、贏得優勢。」省委對標對錶,找準路徑。

算力穩居中部第一、數字基建實力雄厚、科創能力硬核突出……以信息化為牽引,湖北資源豐富,為四化同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改革向新而行,破壁共建一朵雲。

湖北成立由省公安廳牽頭、18個省直部門參與的工作專班,按照「統一平台、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運維」總要求,推進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數據統一管理、系統統一融合、服務統一發佈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一朵雲有多重?作為底座,力達萬鈞。

「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是數字孿生城市公共性、集約性的基礎設施,其中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是核心。它是以城市數字模型為基座,對水域、地貌、建築物等進行統一編碼,賦予各類管理對象數字‘身份證’,集成標準地址、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和實有單位數據。」專班工作人員張達福介紹,萬物賦碼支撐萬物標識互聯,讓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大顯身手。

立足長遠、適度超前,湖北全面提升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承載力,為市場主體提供最大可能的發展空間,消除製約各類要素擴張的因素。

建平台。以城市數字模型為基座,對建築物進行編碼賦碼,集成「一標三實」數據,依託數字基礎設施,打造公共數字底座。首批試點武漢、襄陽、宜昌完成一期評估,全省其他市州、直管市和林區迅速跟進完成建設。

建機制。推進數據生產體制機制改革,實現建築物白模精準定位、標準地址治理對齊、「三實」數據關聯上圖。

建標準。發佈《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標準體系》《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統一識別代碼編碼規則》,創新建立21位數的統一識別代碼,賦予各類管理對象數字「身份證」,支撐萬物互聯。

認識統一深化,推進勢如破竹。通過探索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湖北持續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推動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

如今,湖北各地政務大廳、交通樞紐、產業園區、商超社區等陸續進入「讀屏」時代,屏幕背後看不見的「一張網」一朵雲,將城市里紛繁複雜的運行數據彙集起來,助力城市管理更精細。

共用一朵雲,行業應用遍地開花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期間強調,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基層治理,紮實做好民生保障各項工作。

怎樣提高治理能力,更好服務人民群眾?

省委深刻認識到,信息化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統籌協同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縮小地區差異。

當萬物都有了統一編碼的「身份證」,城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房屋、道路、河流都在監控屏上三維真實還原;輕點鼠標,房屋的標準地址等基本屬性信息一目瞭然。

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與行業、場景的融合應用是關鍵。借助建設成果,各地重點圍繞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城鄉安全、公共服務等領域,帶動各類智慧化場景應用加速落地。

在武漢,城市數字模型、「一標三實」和編碼賦碼實現融合,城市級數據全量彙聚、實時共享。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用於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導航、產業園區入駐企業分析和無人機產業鏈航線規劃,讓無人駕駛汽車暢行江城、無人機無憂飛行,招商引資更精準。

在襄陽,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形成各類服務接口582個,賦能義務教育劃片招生、備案企業監管、基層社會治理、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城市風險預警監測和應急處置、車聯網等應用場景,助力經濟、社會、政府數字化轉型,各部門已調用服務35萬次。

在宜昌,利用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提供的行政區劃、化工企業標準地址等基本數據,長江大保護帶來的成效變化可看、未來趨勢可判;通過規劃體系、重點項目、評價考核、協同執法實現可控可管;二維碼門牌鏈接250多項政務服務事項,群眾辦事更方便。

一座座新型智慧城市,在荊楚大地上書寫著數字答卷。

信息化新動能,以秒為計傳遞,為湖北發展孕育出一個又一個「新細胞」,提供了一種又一種「新思路」。

武鋼大規模運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將煉鋼工序融合為人機一體、操維一體的高效智能化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流程。工人們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一鍵煉鋼」,點點鼠標就能遠程控制微米級精軋。

「柑橘大縣」秭歸對柑橘種植地塊編碼,通過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平台綜合分析地形、地貌、土壤、小氣候、品種以及產品價格等數據,及時優化調整早熟、晚熟、中熟柑橘的種植面積,讓柑橘錯峰上市賣出好價。

以信息化賦能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奔湧而來,為湖北發展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共享一朵雲,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在病理服務基礎上逐步拓展遠程醫療功能,與分級診療、醫共體建設等結合起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煩問題,湖北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推進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體制機制,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病理乃醫學之本。病理醫生被稱為「醫生的醫生」,病理報告被稱作疾病診斷的「金標準」或「最後診斷」。

由於目前基層病理醫師匱乏及資源分配不均,患者及家屬等待病理診斷結果耗時長,有時甚至不得不借出病理切片到大醫院重覆排隊、轉外就醫診斷。

省委、省政府將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列入2024年政府民生實事項目,通過數智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病理服務體系整合化、能力現代化、管理精細化,破解基層病理診斷難題。

高位推進,系統謀劃。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如火如荼,遠程服務平台、病理專家庫……更多「人工智能+」「數據要素+」新範式加速形成,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疑難病症會診,促進優質資源下沉。

作為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首個試點城市,黃石市建成以市、縣兩級區域病理診斷中心為龍頭,5家設置病理科的公立醫院為骨幹,基層醫療機構為網底,其他醫療機構為補充的高效病理服務體系,即「1+2+5+N」服務體系。

大冶市實現100%的病理標本在本地檢測,80%的患者留在鄉鎮就診。今年上半年,縣域內就診率同比提升10個百分點。

黃梅縣縣域大病就診率上升5個百分點,吸引相鄰安徽宿鬆等外地來梅就醫2.8萬人次,其中病理檢查1508人次,是同期的3倍。

「有了專家遠程會診,省時、慳錢又安心!」大冶市民王先生感慨,起初自己病情不明,省級專家遠程會診後確定為胃腸間質瘤,他選擇在本地醫院手術,省下往返交通和食宿等費用近5000元。

緊密型教聯體、醫共體、養老服務平台……一個個智能平台、一張張數字之網,將民生需求「一網打盡」,惠及千家萬戶。

信息化如智慧之光,引領著社會進步的方向。以信息化賦能推進四化同步發展,荊楚兒女堅定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朝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