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無國界,在上海迎接「詩人的春天」
上海國際詩歌節以詩歌為橋樑,搭建起一座座溝通心靈的橋樑。
「地球上每一首詩,都是共同的心跳。」第九屆上海國際詩歌節昨天在徐家彙書院開幕。74歲的法國詩人讓-皮埃爾·西梅翁走上領獎台,捧起屬於他的「金玉蘭」——他成為本屆國際詩歌節的「金玉蘭」詩歌獎得主。他說,詩歌是我們人類共同創造出的聲音,「每一首詩,無論長短優劣,都代表人類意識的進步」。
此次國際詩歌節主題為「詩意天下 和而不同」。在西梅翁身後,是複刻的土山灣牌樓——「光啟之門」。土山灣,也曾見證中西文化融合。在這裏,西洋藝術和中華傳統文化在合作中互鑒。
「上海,城市如浩渺的天空,將多元囊括其中。」這是現場,西梅翁應文彙報之邀,為上海創作的詩歌。「我收藏有中國詩集,看過李白、王維、杜甫的經典作品。」值此中法建交60週年之際,西梅翁感慨道,在法國的文化殿堂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始終佔有一席之地。他坦言:「法國的詩人群體,或多或少都對中國文化懷有敬意與好奇,中國詩人和思想家的著作在法國廣受歡迎,成為了口口相傳的經典。」
「無論何處,詩歌都是表達友誼的語言,是人類靈魂的世界語。」西梅翁也是「詩人的春天」組委會主任。每年一到春天,百花競開,而詩歌系列活動也隨著沉醉的春風展開,在大學、在圖書館,在詩歌之家,在所有能迎接「詩人的春天」的地點,他組織各種研討、講座、分享、朗誦活動。詩歌傳情,「詩人的春天」成為交流平台,春天般的活力也漫溢到中國。
美國詩人積克·馬里納耶也說,詩歌跨越國界、性別,屬於每一個熱愛詩歌的人。他的文學作品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他還與來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合作。
古巴詩人魯道夫·希士拿,自前天落地上海,便新開了一本紙質筆記本,取名「上海旅記」,將他所見、所感受的,記錄了滿滿噹噹5頁紙。
德國詩人卡斯滕·施泰因梅爾茨是第四次來到上海。但不一樣的是,此次他與愛人、稚子同來。在他眼中,城市的美妙之處在於不同切片。初來乍到,他看到的是黃浦江上過往的遊輪,陸家嘴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舊弄堂中的石庫門建築。再來一回,往梧桐深處走一走,他看到了弄堂樹上搖搖晃晃的鳥籠,下象棋爺叔的壺嘴中逸出的一縷茶香。這是上海生活的切片。還有擁擠的站台、飛速駛過的地鐵、寫字樓里的落地窗口,「歷史的深厚底蘊與現代的先鋒潮流,在上海彙聚交融,賦予這座城市包羅萬千的胸懷和飽滿多變的氣質」。
作為上海唯一的國際性大型詩歌文學創作交流活動,每年一度的上海國際詩歌節努力促進和創新對外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方式,推進人類不同文化與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擴大和加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展示了中國文學的蓬勃發展和生機活力。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國際詩歌節藝委會主席趙麗宏說,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更需要詩歌溝通心靈,「精粹的文字、真摯的情感,是發現生活中的純粹美好,一定可以打動人心」。
文:王宛藝
圖:受訪者供圖
編輯: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