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關稅威脅對美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美媒:#關稅威脅對美國經濟意味著什麼#】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刊登題為《特朗普新關稅威脅對美國經濟意味著什麼》的文章,作者是祖斯甸·拉赫特。文章摘編如下:
候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揚言對美國的鄰國和主要貿易夥伴徵收高額關稅,還聲稱要對中國加征關稅,這可能使美國人面臨更高的物價,涉及從墨西哥的新鮮水果到加拿大的木材、中國的電子產品等各類商品。
依賴進口的企業(尤其是汽車製造商)可能面臨成本大幅上升,然後將其轉嫁給消費者。農民和其他出口商可能面臨報復性關稅。
特朗普承諾上任第一天就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25%的關稅,並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在美國似乎正要扭轉通脹問題時,這些做法可能會導致物價上漲。
許多美國人說,他們之所以把選票投給特朗普,恰恰是因為他們把價格飛漲歸咎於拜登政府。
關稅威脅顛覆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測,他們一直認為特朗普上任後徵收的關稅遠不及在競選時承諾的那麼高。
無論作為談判策略,還是為重整全球貿易打響的頭一炮,特朗普的關稅威脅都表明他的言論正在升級。
週二,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經濟學家重新評估特朗普治下的關稅可能如何影響經濟。該實驗室說,如果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25%的關稅,對中國加征10%的關稅,然後這些國家再對美國徵收報復性關稅,這將使美國消費者價格明年上漲0.75%。如果美國家庭用國內生產或低關稅進口商品作為替代,這一數字估計會降至0.65%。按2023年的美元價格計算,這相當於每個家庭損失1000多美元的購買力。
如果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在特朗普已經揚言的60%的基礎上還要增加,通脹效果預計會更高。除了美國人要面對更高的物價,更高的通脹還可能導致美聯儲在未來一年里的降息幅度低於預期。這將使信用卡欠款和其他貸款利率更高。
關稅可能創造贏家和輸家。在與成本更低的外國製造商競爭時,國內企業可能發現自己的產品面臨更大需求,政府也將獲得額外收入。但進口商品的消費者和其他購買者買不了那麼多國產商品,而且經濟理論和歷史記錄都表明,他們的損失往往超過贏家的收益。此外,當一國對另一國徵收關稅時,後者往往會「回敬」。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26日說,如果特朗普兌現威脅,墨西哥將進行報復。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家金伯利·克勞辛說,美國消費者不僅將在徵收關稅後感到價格上漲,甚至在這之前就會感到價格上漲,因為商店和企業競相訂購不易變質的商品。加拿大的木材就是一個例子。克勞辛說:「如果我是木材廠,我今天就會下大訂單。這些額外訂單將推高價格。」木材價格上漲造成的連鎖反應之一將是計劃進行房屋改造的美國家庭面臨高額賬單。
一些消費者試圖搶在關稅上升前行動。佛羅里達州的蘿謝爾·薩切爾說,她的iPhone手機鏡頭壞了,她之前一直忍著不換新機,想等到套餐到期。但是現在她打算在特朗普就職前忍痛花錢換新機。她說:「等到明年,要貴10倍。」
華盛頓智庫尼斯彼德臣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在特朗普可能徵收的新關稅下,物價將上漲1%。該機構還估計,如果加征關稅,到2026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降低0.6%,美國的總就業人數將下降1%。該智庫高級研究員馬庫斯·諾蘭說,像得克薩斯州拉雷多這些邊境地區的失業率可能飆升至兩位數。
汽車製造商尤其可能面臨風險。自《北美自由貿易協定》30年前生效以來,這些公司已經逐漸依賴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工廠和零部件供應商網絡。禾夫研究公司分析師認為,對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可能使每輛汽車的價格平均上漲3000美元。
全國零售商聯合會說,如果從明年1月開始加征關稅,新鮮水果和蔬菜都將受到極大影響。(編譯/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