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之後,海南商發未來怎麼用?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隨著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場(以下簡稱「海南商發」)的首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海南商發的建成併成功正選,填補了我國沒有商業航天發射場的空白,也完成了星箭製造、商業發射場測試發射,以及衛星數據應用服務的商業航天全產業鏈閉環,進一步提升了我國航天發射能力,也為我國民、商大規模低軌星座組網任務等空間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發射保障。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海南商發目前已建成兩座發射塔架,兩個中型液體工位以及相配套的加註供氣等設施,已具備常態化高密度發射能力。技術區還建有「三平」火箭廠房、航天器總裝測試和合罩廠房,以及測發控大樓。按照設計指標,每個中型液體工位每年均可發射16發火箭。
《環球時報》記者在探訪海南商發的過程中發現,海南商發目前建設完工的兩個發射工位各有特點,其中的一號發射工位與國內其他航天發射場的發射工位基本一樣,包括發射塔架和導流槽等,而二號發射工位則相對「簡單」。海南商發總經理助理首俊明11月30日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二號發射工位主要針對「三平」模式發射任務,特點是執行發射任務時不需要發射塔架,工位相對簡化,火箭在發射區的工作效率更高。「在發射區進行加註時,流程更加簡潔,在正常情況下,這種模式的發射工位使用效率會更高,但這種模式對火箭的可靠性也要求更高。」
海南商發的正選任務是新工位、新火箭、新機制、新團隊的首次發射任務。《環球時報》記者從海南商發獲悉,執行正選任務的二號發射工位,也是我國首個通用中型液體工位,能夠適應3.35米至5米直徑多種構型的火箭,滿足10餘家火箭公司超過19型火箭的發射需求,基本覆蓋我國主流商業火箭。二號發射工位採用水平組裝、水平測試、水平轉運的「三平」快速測發模式,具有發射區佔位時間短、環境適應性好等特點,為實現高效率發射打下了堅實基礎。二號發射工位最快3天可發射,發射後7天可恢復狀態。
「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們國家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的建設取得了成功,也意味著海南商發形成了測試發射能力,具備把商業火箭、商業衛星送入太空的能力。」首俊明表示,這既能極大解決目前國內許多商業火箭和商業衛星進入太空的難題,也可以擴展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推進我國航天技術、航天力量發展的步伐。
「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正選成功,實現了商業航天發射領域‘從0到1’的突破,是我國航天發展史上的大事件。」文昌市人民政府市長、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局長劉衝11月30日介紹稱,文昌國際航天城佈局建設有星箭產業園,目前正加快建設衛星超級工廠。火箭裝配廠房已具備保障合練任務能力,衛星超級工廠明年6月將下線第一顆試驗星。衛星研發中心、遙感衛星應用產業服務平台投入使用,重大項目牽引「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的佈局已然成型。他表示,「通過加快中大直徑運載火箭研製能力落地航天城,加快推動衛星超級工廠建設,將形成1000顆衛星的年批產能力。」
「海南商發被定位為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場,我們創建的初衷也是面向國內外的商業航天客戶。」首俊明表示,只要條件允許,海南商發將可以為國際客戶提供火箭發射服務。此外,海南商發未來還將探索太空旅遊的相關業務,「只要將來國內商業航天公司能夠開發出用於太空旅行的航天器,海南商發一定會大有作為。」
按照計劃,2025年海南商發預計具備執行20發任務的發射能力,屆時將形成月月有發射的高密度發射態勢。首俊明稱,「商業航天發射場需要考慮經濟效益,未來我們將完善發射保障支持能力,提高發射場所有設施設備的使用效率和執行任務的次數,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吸引更多的用戶到海南商發執行發射任務。」 (樊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