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補貼關稅初裁落槌,中國光伏企業已有應對策略
繼今年10月宣佈反補貼關稅初裁後,美國商務部日前宣佈擬對東南亞進口的光伏產品徵收最高約271%反傾銷稅。
東南亞地區曾是中國光伏企業出口美國的「橋頭堡」,當地產能的主要投資方亦為中資企業。不過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國內企業對於目前關稅政策均已有預期,且已通過本地化建廠、產能轉移等措施予以應對。
「此前市場也已有預期,預計反規避初裁稅率將明顯高於反補貼稅率。雙反落地後,東南亞四國的輸美優勢將大幅削弱,但是這已經在中國光伏企業的準備之中。」上海有色網光伏高級分析師王雯綺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為了加強本地化,多家龍頭組件企業此前均已啟動赴美建廠。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晶科能源、天合光能與隆基綠能的美國組件產能均已宣佈投產。
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關稅落地後,東南亞將逐步從組件出口轉型至電池片出口。
反傾銷稅率最高達271%,頭部企業稱影響總體可控
據新華網報導,美國商務部日前宣佈,擬對相關國家光伏產品徵收最高約271%反傾銷稅。
該報導顯示,根據美國商務部經調查作出的初步裁定,擬徵收的反傾銷稅涉及從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進口的晶體矽光伏電池及其模塊,具體稅率取決於不同公司。
今年10月,美國商務部已宣佈對從東南亞進口的太陽能產品徵收初步關稅。商務部官網消息顯示,柬埔寨的初步一般稅率將為8.25%;馬來西亞9.13%;泰國23.06%;越南2.85%。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該關稅為反補貼稅。
前述報導顯示,美國商務部貿易調查的最終裁定結果預計將在明年4月公佈,美國國際貿易署將在明年6月作出裁定並公佈最終政策。
此前9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文稱,當前,美國一方面高築保護主義院牆,採取多重貿易限制手段,層層加碼設置光伏關稅壁壘;另一方面通過《通脹削減法》和《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等法案,實施排他性、歧視性的產業政策,向其本土光伏產業提供大規模涉嫌違反多邊規則的補貼,嚴重扭曲全球光伏產業鏈供應鏈的市場化運行,破壞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目前國內企業對於關稅加征基本均有預期。某家一線組件企業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公佈的關稅初裁對公司產能安排和經營影響總體可控。「企業就專注做好該做的本職,努力做好產品,做大市場,政策大家都是一樣面對的。」另一頭部企業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此前市場也已有預期,預計反規避初裁稅率將明顯高於反補貼稅率。雙反落地後,東南亞四國的輸美優勢將大幅削弱,但是這已經在中國光伏企業的準備之中。」上海有色網光伏高級分析師王雯綺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美國安裝的大多數光伏組件都是在海外製造的,約80%的進口產品來自商務部調查的東南亞四國。據瞭解,自2024年6月雙反豁免窗口期結束後,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組件產能就已經在陸續準備關停。截至目前,大部分產能都已停滯,僅以庫存組件進行外售消化。
頭部組件龍頭在美組件產能或均將在年內投產,東南亞或轉向電池片出口
多名業內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未來東南亞製造的光伏電池或仍有機會繼續出口美國。由於產業鏈中越往前的環節價值越低,因此電池產品即使徵收了一定的稅率,還是具備一定的競爭力。
隆基綠能11月末發佈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顯示,考慮美國本土高效電池產能缺口,預計東南亞的電池產能有望能夠繼續進入美國市場。
王雯綺表示,考慮到美國在電池片方面的供應缺口和依賴度,未來東南亞將逐步從組件出口轉型至電池片出口,美國本土電池的緊缺或將維持2到3年。
為保證美國市場份額,中國光伏企業此前均已啟動在美國當地建廠。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目前晶科能源、天合光能與隆基綠能的美國組件產能均已宣佈投產。
晶科能源(688223.SH)在此前的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長期看好美國市場需求,總體保持5%至10%出貨佔比。展望明年,公司在美國市場會持續利用產品和產能的優勢,努力提升當地市場影響力和供貨能力。
另一方面,目前未被列入「雙反」調查名單的印尼和老撾已迅速「補位」,成為中國企業出海建廠的新熱土。「現在這四國(產能)要麼往印尼和老撾這兩邊轉,要麼往美國轉。」一名業內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天合光能11月初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2023年已賽前分析性地佈局了印尼(非「雙反」調查國家)和美國的產能,預計均將於2024年四季度投產,其中印尼基地為TOPCon電池產能。此外,天合光能在11月6日宣佈將其下屬的核心資產Trina Solar US Manufacturing Module1, LLC出售給美股上市公司FREYR Battery, Inc.,該筆交易的底層資產為天合光能在美國建設完畢即將投產的5GW組件工廠。公司方面表示,與當地上市公司及相關資源方進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有利於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確保美國本土製造產品供給。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