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丨一條江與一城人的命運與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闢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時代號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闢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時代號角。

今日起,廣西雲-廣西日報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欄目下推出系列報導,聚焦近年來廣西各領域成果突出的改革案例,組織記者實地蹲點調研,採擷鮮活素材,用調研式報導的形式,提煉改革的經驗價值,展現改革最新進度與成果以及相關經營主體、普通百姓等從中獲得的改革紅利,全面展示廣西各地各部門積極推進改革的勇敢探索和不懈努力。敬請垂注。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李家健  見習記者 施洋洋  通訊員 徐仁秀 文/圖

竹筏在碧波蕩漾的江面上緩緩前行。竹筏在碧波蕩漾的江面上緩緩前行。

冬日灕江,青山倒影、魚翔淺底、白鷺成群。

11月30日,記者登上灕江「桂花」主題遊船,走上甲板,在悠揚的琴聲中,身著漢服的舞者與山水共舞,遊客們沉浸在「灕江遊船音樂會」中。今年4月,灕江之上,以「親子」「油茶文化」「桂花」「劉三姐」「漁家文化」等為主題的特色遊船相繼投入運營。這些遊覽產品不僅為遊客展現灕江之美,還給他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體驗,讓灕江山水人文不止於觀。

近年來,為了治好、管好、經營好灕江,桂林市探索實施「三統」管理體制改革,即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籌各方利益。改革,為灕江環境及流域百姓、遊客究竟帶來了什麼?

行走灕江邊,乘船碧波行,記者目光所至,每一幅畫面,都是灕江管理改革成果的見證,灕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灕江旅遊向精品化、高端化、差異化發展,灕江進入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環。

一股繩、一條心,共護灕江水清岸綠

位於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內的「數字灕江5G融合生態保護利用綜合平台」,大屏幕上,實時播放著灕江流域山體水質監測、生物多樣性監測的動態畫面。

「這裏是管理灕江的‘中樞’。」說著,漓管委常務副主任朱名武便向記者展示起灕江「大腦」的科技力量——轉動位於沿岸山頂、水下的監測設備,航行的船隻、水下的魚類、實時的水質數據……灕江的「喜怒哀樂」盡收眼底。「如果監測到破壞環境的行為,可以第一時間指派相關部門處理。」

打造這樣一套智慧管理系統,源於過去對灕江管理不善的切膚之痛。灕江流域範圍大,又是完全開放的空間,還有許多群眾在此生產生活,涉及管理部門眾多,管理難度大。

九龍治水,一人一個意見,誰也管不好。桂林市委、市政府做出決定:統一管理。

桂林市高規格成立灕江風景名勝區黨工委、管委會,市委書記任工委書記,市長任管委會主任,全面統籌灕江治理保護髮展工作,迅速整合起區、市兩級20多個灕江管理部門和灕江沿岸10個縣區管理職能、監管力量,創新實施數字灕江智慧執法司法模式,凝聚起保護灕江的強大合力。

「統一管理才能形成有效合力。」朱名武告訴記者,過去因為自然原因,進入枯水期後,每年都有一段時間,灕江水量無法支撐遊船航行,統一管理後,為不影響遊覽灕江,漓管委協調水利部門,通過水庫科學調度,保證灕江穩定的水量。

伏龍洲是灕江上的一座小島,傍晚,夕陽透過茂密的樹木,灑在生態公園的小廣場上,市民們三五成群,或納涼,或鍛鍊,好不愜意。初到此的遊客,不會想到,這裏曾經餐館遍佈、雜亂無章,污水直排灕江。當時,沿江養殖、違法采砂採石、網箱養魚……灕江上的傷疤不勝枚舉。

治理刻不容緩,桂林市決定構建流域綜合治理體系,進行統一治理。該市組織島民搬遷、拆除餐館、關停採石場、拆除核心景區沿岸跨江線纜、實施通信設施改造、取締沿江養殖,同時投入資金,開展護山修復、護林改造、截汙引水,建設生態公園、沿江步道等景觀提升工程。

此外,這些年來,桂林市陸續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規,大到灕江的總體管理條例,小到某個領域,如喀斯特景觀、洲島岸線保護,甚至遊覽竹筏登記管理,以及編製一系列規劃方案,為灕江保護和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工人們通過賓格石籠網生態護岸,確保灕江生態景觀修復的原真性。工人們通過賓格石籠網生態護岸,確保灕江生態景觀修復的原真性。

「桂花」主題遊船行駛碧波上,路過淺水航段時,記者伏在甲板圍欄上,幾乎可以一眼望到水底,兩岸綠意盎然,惹人喜愛。

「‘水清岸綠’,簡單的四個字,卻凝聚著許多人的付出和努力。」朱名武不禁感慨。

如今的灕江,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9%以上,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100%,灕江幹流水質常年達到國家地表Ⅱ類水質標準。

一盤棋、一張網,共塑灕江文旅業態

從「桂花」主題遊船下船,只見碼頭停駐著許多竹筏,灕江風景名勝區市場拓展處主任曾文明熱情地邀請記者:「上筏,帶你感受一下‘油改電’後的灕江排筏。」

坐穩,排筏緩緩駛出碼頭,幾乎聽不到發動機推動的聲音。經過一處河灘,岸上休息的白鷺見到船也不怕,怡然自得。「放在過去,油筏經過,怕是早就把鳥驚飛了!」筏工說。

曾文明解釋,以往的柴油動力排筏能耗高、噪音大,純電動力遊覽排筏具有環保、安靜、舒適等優勢,經測試,「油改電」後,竹筏發動機噪音由90分貝下降到60分貝。「今年灕江的旅遊排筏,全部實現‘油改電’。」

旅遊排筏的「油改電」,是近年來桂林市深化灕江經營體制改革,推動灕江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縮影。

「黑筏」曾是灕江旅遊之痛。曾文明告訴記者,過去,由於缺乏管理,灕江上曾有排筏超過5000張,這其中不乏一些沒有資質的「黑筏」,遊客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黑筏」之間無序競爭,搶客、亂價現象層出不窮,最終損害的是整個灕江旅遊市場秩序。

如何破局?還得統一起來管。

於是,在桂林漓管委的統一指導下,各地按照屬地原則,分區域成立灕江排筏經營公司,實行灕江排筏公司化統一運營管理。考慮環境承載量,公司將5000多張排筏壓縮至1200多張,並且逐步開展「油改電」。

同時,灕江精華段遊船經營企業也進行整合重組,著力培育旗艦企業,從根本上改變灕江遊船經營企業「小、散、亂、弱」的狀況。遊船實行星級管理,培育星級講解員,進一步提升旅遊服務水平。

另外,通過應用線上統一票務管理平台,不僅有效緩解了遊客現場購票的壓力,還通過與OTA(線上旅行社)對接,拓寬了營銷渠道,讓灕江的美景觸達更多潛在遊客。

這麼管到底好不好,一組數據能說明問題:2023年,灕江風景名勝區水上遊覽線路總收入約7.36億元,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34%。

今年4月,隨著一條條特色遊船裝點一新迎客,灕江遊船又多了新玩法,山歌對唱、灕江沙石畫、漆扇製作、實景品讀經典美文《桂林山水》等特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灕江旅遊體驗中。

「特色遊船預約火爆,幾乎上線即秒空。」桂林旅遊股份公司灕江遊船分公司黨委書記陳思睿說。截至11月,特色主題遊船和優化時間段的遊覽產品開航4383班次,接待遊客47.48萬人次,成為拉動灕江景區旅遊經濟的新引擎。

灕江穿過雁山區草坪回族鄉。灕江穿過雁山區草坪回族鄉。

一家人、一個夢,共享灕江發展成果

排筏沿著灕江一路航行,記者到達位於陽朔興坪鎮的大河背村,這裏是20元人民幣背景所在地,遊客雖絡繹不絕,但村容卻乾淨整潔。全國人大代表、灕江風景名勝區戰略發展處副主任湯建偉已在此等了一會。

「別看現在乾淨整潔,以前這裏可是最難搞的地方。」湯建偉說,過去這裏岸線破損、垃圾沿岸堆放、污水直排。然而最令村民不能理解的,由於身處核心保護區,砍樹被罰、種果要拔、在灕江里抽點水灌溉農田也得辦證,這讓他們傳統「靠水吃水」的想法大受打擊。

彼時,有如此想法的灕江沿岸群眾並不少。如何統籌灕江保護和百姓生計的問題,便擺到了相關部門面前。

湯建偉介紹,桂林市首先深化了灕江旅遊票製改革,探索建立一套統籌地方政府、旅遊經營者、沿岸群眾等各方面利益的新機制,例如對屬地管理為主的排筏、門票等收入,按照比例實行市、縣財政分配;另外,景區也將收入的一定比例,通過分紅形式,直接發放給沿江群眾。

而真正讓大河背村富起來的,是村民們吃上了「旅遊飯」。大河背村所在的漁村黨支部書記唐存學告訴記者,2019年大河背村開展生態修復後,年遊客人數從10多萬人猛增至2023年的110多萬人,過去的漁民,有的開民宿、餐館,年收入百萬的大有人在;有的當起了「漁模」,光表演和拍照,一年收入七八萬也不在話下。

如今,在靈川大圩、雁山草坪、陽朔楊堤、興坪、福利等地,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產業蓬勃發展,沿岸百姓通過辦農家樂、民宿,從事導遊、銷售等旅遊服務工作,就能實現家門口就近就業。

李可(化名)曾是一名「黑筏」筏工,失業後,當地政府要求竹筏公司優先招聘當地人做筏工,他果斷報名,成為一名正式筏工。他告訴記者:「過去由於無序競爭,不僅收入無法保證,還整日擔驚受怕,如今收入不減反增,日子也過得更舒心了。」

臨近離開大河背村時,湯建偉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不久前,大河背村民找到他反映,因建設需要,相關部門要在20元人民幣背景地建設一處電力設施,村民們十分不滿:「20元人民幣背景怎麼能出現一個白點呢?」後來在漓管委介入下,這處設施換到了別的地方。

「村民從保護灕江中收穫了紅利,他們會更主動參與保護灕江工作,這是我們一直盼望的雙向奔赴。」傍晚,湯建偉站在江邊,望著清澈的江水,煙波浩渺,群峰倒影,仿若夢境,這位參與灕江保護20載的「老灕江」忍不住感慨:「灕江是全國人民的灕江,保護灕江永遠在路上,需要全社會共同的關注和努力。」

報紙版面截圖。
報紙版面截圖。報紙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