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百戰 舉群星

    12月3日13時5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十三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楊熙/攝(新華社發)

    正如人一生中有許多值得慶祝的日子,標誌著成長與跨越,每一型運載火箭也有屬於它獨一無二的重要時刻。

    12月3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劃破天空,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十三號。看似一次常規發射,於長征三號乙而言卻不尋常,此次出征突破了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新百」紀錄,標誌著其成為我國首個發射次數突破100次的單型運載火箭。

    「二十八載百次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首任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龍樂豪回頭凝望,百感交集。

    回顧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發展史可以發現,20世紀70年代,長征一號開創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河,不久後便退休。接過接力棒的長征二號系列火箭成為中流砥柱,在完成近地軌道任務時得心應手,但到更高的軌道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高軌之夢,群星有之。

    所謂高軌,是指離地球3.6萬公里高空的一條特殊軌道——地球同步軌道。這條軌道「只此一圈」,資源稀缺,先佔先得,是每個渴求自主發展、心懷航天夢想的國家爭相部署的目標。

    高軌之夢,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與生俱來。但作為當時研製難度最大的一型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乙的誕生並非一帆風順,1996年2月15日首飛就遭遇重大失利。

    「我是長征三號乙的總設計師兼總指揮,我們的膽子也夠大了,首飛就承擔發射一顆國際衛星的任務,全世界公開廣播,這在國際上沒有先例。」龍樂豪至今記得,「火箭起飛22秒,就像運動員跳高,跨過一個橫杆不往上飛,而是斜掉下去了。」

    那是龍樂豪最刻骨銘心的一天,也讓這位火箭總設計師「一夜白頭」。他說:「那時才真正知道什麼叫痛苦。說實話,我沒想到失敗得這麼慘。」

    當時,研製人員的情緒跌落穀底,但他們沒時間舔舐傷口,而是即刻投入故障檢測,122項試驗、256條改進措施等著他們……

    不服輸、不退縮,這股勁頭很快就在長征三號乙火箭身上體現出來。1997年8月20日,改進後的長征三號乙意氣風發、重返「戰位」,成功將菲律賓馬布海一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打出漂亮翻身仗。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歷經磨難、涅槃重生,長征三號乙火箭終於用實力證明了自己。

    拿出一張任務數量統計的曲線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三號乙火箭現任總指揮金誌強告訴記者:「自2011年起,長征三號乙火箭平均每年發射約7次,其中高峰時期每年發射8-11次。」

    首飛至今,長征三號乙火箭經過100次發射打出了98.6%的成功率。對於這個成績,龍樂豪很欣慰。他說:「按百分製計算,它也算是得了98分的‘優等生’,按國內或者國際標準來看,它都是不錯的‘金牌火箭’。」

    「嫦娥」探月、「北鬥」導航、「中星」通信、「高分」遙感……仰望星空,長征三號乙火箭托舉過如此多響噹噹的「明星」,每一顆、每一組都是人們心目中的國之重器,它們服務於交通運輸、救災減災、城市治理等領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設施。

    翻開長征三號火箭的客戶名單,美國、法國、委內瑞拉、巴基史丹、尼日利亞……一長串國家名字的背後,是長征三號乙一次次成功發射的記錄,它將一顆顆「友誼之星」「發展之星」「希望之星」安全精準送入軌道,為諸多國家發展進步提供務實支持和助力,特別是讓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實現了「分享太空」的夢想。

    高軌,當群星平穩運行於其上時,長征三號乙火箭身上所承載的中國航天精神,也散發出耀眼的光。它以長征火箭之名,將世人對美好生活和未來的期盼,忠誠可靠地帶到人們的夢想之地。

    當提起「長征」時,不少人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兩條路:一條,是中央紅軍90年前在血與火中蹚出的走向新生、走向勝利的革命道路;還有一條,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開闢出的問天之路。我國運載火箭設計之初,首批航天工作者受到《七律·長征》的啟發,決定以「長征」一詞來命名火箭。他們希望我國火箭事業能像紅軍長征一樣,跨越重重難關,最終抵達勝利彼岸。

    因為能夠抵達,群星開始閃耀。今天,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100」,這背後數以萬計的航天人正和它一起踏上新的「起點」,開啟下一段太空新長征。

    本報北京12月3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0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