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市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主任林儀明:公益訴訟助力築牢個人信息「防護網」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面臨新的挑戰。因個人信息泄露、違法採集、出售而引發的電信騷擾、網絡詐騙等時有發生,用戶在享受數字化便利的同時,一不小心個人信息就會成為不法分子的「致富密碼」。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個人信息侵害行為具有隱蔽性強、調查取證難、個體維權成本高等問題,在遭遇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後,公眾個體很難通過法律武器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澎湃新聞瞭解到,2019年上海檢察機關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現已立案673件公益訴訟案,對涉及航空、快遞、保險、房產等領域侵害眾多公民個人信息權益的行為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294件。其中14件案例曾入選最高檢典型案例、專刊案例及最高檢研究基地評定年度案例。檢察公益訴訟已經成為了個人信息保護的一把「利劍」。

近日,澎湃新聞專訪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主任林儀明。他指出,當前個人信息保護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提起公益訴訟的同時,還應該與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溝通配合,形成個人信息保護的社會合力。

個人信息侵權存在隱蔽性強、數量級攀升特徵

澎湃新聞:上海連續兩年開展「亮劍浦江」專項執法行動,作為檢察機關,您是否感受到個人信息保護有了改善?總體氛圍、商家意識等是否有所提高?

林儀明:改善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近年來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已成為老百姓最關切的問題之一。

2019年,上海檢察機關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辦理了不少涉及違法收集、買賣個人信息、過度索權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案件。2021年,《個人信息保護法》製定並實施,網信部門依法承擔了系統協調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上海市網信部門積極履職,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停車繳費、掃碼點餐等環節存在的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等問題,啟動「亮劍浦江」專項執法行動,在全國率先開展相關領域專項治理,牽頭相關職能部門推出「純淨版」停車碼,在八大消費場景開展行政指導、行政執法工作,在全國都產生標杆性影響。

從我們檢察機關的視角來看,這幾年由於市網信辦的牽頭組織以及各部門共同努力,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呈現了齊抓共管、多管齊下、多措並舉、協同治理的局面,個人信息違法收集處置的亂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治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同時,通過有針對性的社會面宣傳,也起到了很好的普法教育效果,公眾對於個人信息自我保護的意識有了明顯增強,相關企業和經營者的個人信息保護工作也得到了一定提升,相關投訴舉報較之以往也有所下降,個人信息保護的社會氛圍已然形成。

澎湃新聞: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個人信息安全面臨巨大挑戰。據您瞭解的情況,當前侵犯個人信息有哪些突出特徵?

林儀明:個人信息安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侵害行為的隱蔽性強。在不少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中,發現和查處違法犯罪行為難度很大。

從司法機關辦理的大量侵害個人信息案例可以發現,很多違法買賣個人信息的行為發生很隱蔽,交易形式也採取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形式。對於這類違法行為有關部門在發現、調查、固證、起訴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挑戰,特別是如何開展有效的治理也是職能部門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另外,當前個人信息保護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個人信息泄露的數量級存在攀升的風險。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加速發展,人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在廣泛使用互聯網,收集、存儲、使用、傳輸個人信息的場景無處不在,比如一些APP、小程序大量收集個人消費數據、行動軌跡、財產資金等個人信息,用於商業推廣、引流、精準營銷等。還有一些生活場景比如一些公寓、售樓處使用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設備,也在收集個人敏感信息,有的收集行為是必要的,但也有很多收集是不必要的,有的違反了個人信息收集的法定規則,有的甚至構成了犯罪。大量的個人信息被收集之後,一旦個人信息處理者在處理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疏漏,都可能產生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此外,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個人信息的安全也帶來新的挑戰,一方面,人工智能算法規則的形成離不開對大量個人信息的運算和處理,只有在巨量的個人信息基礎上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精準的算法,比如,智能駕駛的實現必然需要收集大量的道路信息、用戶信息;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如果沒有用於正途,也可能給個人信息安全構成巨大威脅,比如利用AI技術結合人臉技術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問題已經被媒體廣泛報導,這些新事物、新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澎湃新聞:在您接觸到的涉及個人信息侵害問題,主要是哪些消費場景?個人信息泄露的方式是哪些?能否介紹一些典型案例?

林儀明:近些年,上海檢察機關辦理了大量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涉及快遞物流、房產中介、家裝維修、電信網絡、醫療健康、教育培訓、商業保險、商超網店、職業招聘等方方面面。既有違法收集個人信息問題,也有違法買賣個人信息問題,還有不少是過度索取用戶信息、未經同意即收集個人敏感信息、違法存儲、處置個人信息等。

比如上海某公司在部分網絡招聘平台發佈招募兼職醫美諮詢師廣告,要求兼職的醫美諮詢師將自己手上顧客的姓氏、性別、電話、整形意向等在內的顧客個人信息上傳至其運營的「醫**」網絡平台。該公司在違反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且未取得個人同意的情況下,在系統內接收並保存上述信息,並將信息提供給簽訂合作協議的多家醫療美容機構開展推銷活動。顧客成功消費後,醫療美容機構向該公司按照消費金額的30%比例返利,公司按消費金額約10%-20%向兼職醫美諮詢師支付服務費。

經調查,該公司通過「醫**」網絡平台收集、存儲、傳輸、提供的某醫療美容醫院顧客個人信息超過6000條。公司實際獲利共計人民幣372839元。檢察機關訴請法院判令該公司停止採用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方式開展經營活動、永久刪除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賠償損失人民幣372839元,並在國家級新聞媒體上對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公開賠禮道歉。2024年3月,法院做出一審判決,支持檢察機關全部訴訟請求。

還有一個案例是上海市青浦區的兩家房地產公司,都隸屬於行業龍頭知名企業「C集團」。我們調查發現,自2023年10月起,上述兩家公司在青浦區銷售樓盤,所設售樓處均裝有多個具有人臉抓拍、分析識別功能的攝像頭,長期出於商業目的違法收集、使用大量人臉信息,侵犯眾多個人合法權益。

2024年6月20日,檢察機關向依法負有監管職責的行政機關製發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職,對案涉公司違法收集、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依法整治。收到檢察建議後,行政機關立即對案涉公司立案調查,督促案涉公司及時整改,通過完善告知程序、規範公司配套制度、對數據加密存儲、定期刪除、加強員工相關法律培訓等方式,全面消除個人信息泄露風險。行政機關根據案涉公司違法行為等情況,於今年9月依法對兩家公司分別作出罰款人民幣5萬元的行政處罰。

在個案基礎上,檢察機關還結合「檢護民生」「檢察護企」專項活動,會同行政機關推動全區10餘處在售樓盤和房地產公司共同簽署《房地產行業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倡議書》,並開展房地產企業個人信息普法宣傳活動20餘次。

公益訴訟築牢個人信息「防護網」

澎湃新聞:在個人信息保護層面,相比於民事訴訟、刑事打擊,行政公益訴訟具有什麼特點?能發揮哪些重要作用?

林儀明:檢察公益訴訟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制度,由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兩部分組成。其中,行政公益訴訟的基本法理是立足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憲法定位,推動有關行政機關積極履行法定職責,以達到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作用。

在個人信息保護工作中,由於承擔個人信息保護的職能部門眾多,有些時候難免出現職能交叉、職責爭議或者九龍治水的問題,我們通過行政公益訴訟,依法對一些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提出監督意見,有助於推動相關行政機關明確職責,推動行業治理和執法完善。

同時,必須強調的是,檢察機關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監督、協同,主要是發揮督促、補位的作用,不是替代行政執法或者聯合執法,必須嚴守法律監督的職責邊界。

澎湃新聞:我們瞭解到,近年來上海檢察機關一直聚焦個人信息保護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開展公益訴訟,都取得了哪些成績?

林儀明:一是抓實公益訴訟辦案,確保個人信息「嚴保護」。上海檢察機關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現已立案673件公益訴訟案,對涉及航空、快遞、保險、房產等領域侵害眾多公民個人信息權益的行為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294件,14件案例入選最高檢典型案例、專刊案例及最高檢研究基地評定年度案例。

二是加強監督配合,築牢個人信息「防護網」。積極應用「政務公開信息侵犯個人信息安全法律監督模型」,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在政務信息公開中對個人信息進行脫密處理。加強與行政機關的溝通協調,協同職能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形成個人信息保護合力。

三是講好辦案故事,傳播個人信息公益保護「好聲音」。市檢察院與市電視台聯合製作《公益訴訟進行時》之個人信息保護專題片,組織各級院借助微信公眾號等宣傳陣地,黃浦、閔行、寶山等區院以「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為主題舉辦檢察開放日活動,展現檢察機關保護個人信息的努力和成效,促進全社會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

澎湃新聞:當前各地都在推進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行政公益訴訟,面對複雜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公益訴訟是否存在一些困境?該如何解決?

林儀明:公益訴訟是一種法治化的治理手段,雖然已經在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必須承認,公益訴訟不是萬能的,在推動個人信息公共利益的保護上仍然面臨著一些實際的困難。

比如,調查權受限、調查難應該是當前檢察辦案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如前所述,由於互聯網空間的廣泛性、虛擬性,發現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並精準鎖定侵權對象,還要有效收集和固定證據,有時難度很大。比如我們正在關注的AI外呼電推問題,很大程度上存在著濫用先進技術、違規從事電信增值服務、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以及構成電信騷擾等問題。但由於法律規範不足導致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缺乏強製性的調查手段,調查手段不多,工作進展困難。

另外,由於個人信息保護案件隱蔽性、技術性很強,很多時候都需要運用到互聯網等方面的專業技術,這也是我們目前辦案中比較欠缺的。

公益訴訟中還面臨的另外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一些具體領域的法律規則尚未明晰。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就是生產力,檢察機關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工作的同時,必須平衡好個人信息保護與大數據產業發展兩個公共利益。而當前在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規則不足,成為了影響辦案的一個不利條件,比如,關於個人信息數據出境的問題,就亟待形成更加準確完善的數據出境規則,既便利有關企業依法從事數據運營業務,也有利於執法司法活動實現精準高效。

個人信息保護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澎湃新聞:個人信息保護強調綜合治理,除了行政公益訴訟,在行政執法和司法方面,還可以有哪些作為?

林儀明:檢察機關履行公益訴訟職責,既可以採取行政公益訴訟手段,督促行政機關加強行政執法、促進個人信息的行政治理,也可以啟動民事公益訴訟程序,通過民事公益訴訟直接向侵害個人信息的企業或個人追索民事責任,這種訴訟既能有效救濟公益,也可以達到與行政執法、刑事製裁形成組合拳的作用,增強對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司法合力。

在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可以訴請法院要求侵權人停止個人信息侵權行為、通過採取刪除等措施防止侵權後果擴大、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在實踐中,檢察機關正探索通過提出懲罰性賠償等方式,增強對個人信息違法行為的威懾力度。

除了民事公益訴訟之外,檢察機關在開展公益訴訟工作中發現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行業性、系統性問題的,還可以通過製發綜合治理檢察建議等方式,推動有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從源頭上加強和完善有助於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行業標準、企業規範等。

澎湃新聞:個人信息保護法已經實施了3年,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當前還存在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林儀明:隨著數字化時代的深入發展,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數字化時代,違法收集、存儲、使用、買賣個人信息的侵權現象並不罕見,其中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問題則更加突出,也給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首先,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個人信息侵權手段不斷翻新,侵權行為更加隱秘和複雜。一些企業或個人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非法獲取或濫用個人信息,比如未經個人同意,通過AI大範圍撥打騷擾電話或商業營銷,嚴重侵害了眾多公民的合法權益。

其次,跨境個人信息保護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受到關注。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聯網的發展,跨境個人信息流動日益頻繁。然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和標準存在差異,這給檢察機關在開展跨境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工作中帶來了挑戰。

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繼續努力解決,比如各方監管力量自身建設、公益訴訟中公益損失量化、APP問題治理等方面。

公益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技術取證和舉證能力培訓,提高公益訴訟的效率和效果,凝聚更多合力共同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同時,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跨境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市人大常委會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檢察公益訴訟的決定》基礎上繼續強化制度機制保障,在《關於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決定》《上海市數據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中寫入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領域檢察公益訴訟的條款,為檢察履職提供助力。上海市檢察機關將堅持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積極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凝聚公益保護合力,把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繼續做優做實。

責任編輯:李道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