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左右增速來自哪裡?
來源:北京網民說
(本文約14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這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發展預期目標。
從GDP同比增速來看,一季度是5.3%,二季度4.7%,三季度4.6%。現在四季度都過了一半,好多人都在琢磨,全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到底能不能實現?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不妨從供需兩邊來分析。
「三駕馬車」 築牢經濟底盤
消費、投資、外貿,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
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353564億元呢,同比增長 3.3%。剛結束的「雙11」購物節,商家不咋使勁比拚「最低價」了,可消費者「買買買」的熱情還是挺高的。比如說,天貓有589個品牌成交額破億了,比去年增長了46.5%。這裡邊呢,國際和國貨大牌又都回到排行榜前面了,這就說明高客單價的消費 「天花板」升高了。
穩定的經濟增長,少不了「重大項目建設」的參與。這段時間,好多地方都一直在加大重大項目投資力度,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那個挺喜人的「挖掘機指數」。
什麼是挖掘機指數?簡單來說,就是會根據實際市場情況,統計各類工程機械設備的開工率,這一數據可以幫助投資者和經營者把握市場需求和市場機會,所以也被稱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
我們從數據上看中國活力。10月份的時候,全國工程機械開工率環比提高了1.6個百分點,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里有28個開工率都環比增長了。往長遠看,從設備更新、廠房換新,到改造小區、更新城市,咱還有好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可都是重大項目的潛在空間。
以前,「老三樣」——服裝、家電、傢俱是中國外貿出口的主力,而現在那些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三樣」更有存在感了,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已經開始「走俏」。去年秋天,「洋網紅」路斯·端拿和雨果·端拿兄弟從英國出發,駕駛著上汽集團MG Cyberster電動汽車一路穿越歐亞大陸,在互聯網上火了一把。
這樣看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不斷冒出來,給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帶來了信心和活力。
技術創新 帶動產業崛起
液晶技術一興起,電視產業就迭代了,顯像管就成歷史名詞了;數碼技術一起來,相機產業就迭代了,膠卷也成歷史名詞了。
可以說,技術創新帶有顛覆性,創新就是產業變革的動力、經濟發展的引擎。2024年11月14日,對中國汽車工業來說,是個歷史性的時刻——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
這個數字什麼概念呢?2023年美國的汽車產量是1061萬輛。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也就是說,現在中國光新能源汽車的年產量,就可能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汽車總產量都多。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從小變大、從弱變強,科技創新是關鍵因素。這幾年國家在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氫燃料這些核心技術路徑上都有重大突破,在電池、電機、電控這些新能源汽車三大技術領域都有領先優勢。
10月份,寧德時代發佈了「驍遙」超級增混電池,這是全球首款純電續航400公里以上,且兼具4C超充能力的增混電池,讓我們與增混「大電量」時代更近了一步;截至12月份,北京朝陽區五方天雅汽車服務園,已入駐理想、小鵬、比亞迪騰勢、智己等新能源汽車品牌,共同打造汽車綜合服務智慧平台……
這些都是技術供給帶動產業崛起的一些縮影。要知道,全國各地都使勁發展新質生產力,用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像電動汽車這樣的傳奇故事正一個接一個地上演,這也是中國經濟的動力所在。
需求側和供給側兩邊一起使勁,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積極因素越來越多,經濟運行呈現出築底企穩的態勢。這個過程中,政策紅包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兩新」政策,可是用真金白銀的誠意,有效提升了家電市場的熱度。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8日,一共有2025.7萬名消費者買了8大類家電產品3045.8萬台,帶動銷售1377.9億元。
從宏觀角度看,最近幾個月的增量政策把財政、金融、消費、投資、房地產、股市、就業、民生好多領域都覆蓋了。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加在一起,形成強大合力,共同促進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全年發展目標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年初提出這一目標說「5%左右」的時候,有人就說這是一個「奮力一跳能夠實現」的目標。通過上面這些分析咱就能看出來,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咱有條件、有能力,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