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讓出門見園推窗見綠成為現實

風景如畫,花香怡人。

大冶建市三十年來,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零散到系統,一座「顯山、露水、透綠」的園林城市呼之慾出。

俯瞰青龍山公園、尹家湖濕地公園,詩畫般的小徑、廣場在湖堤兩邊錯落有致,愜意的步道、優美的親水台及兒童遊樂場所,讓市民流連其中。

「出門見園、推窗見綠」的驚喜就像一支支畫筆,濃墨重彩地描繪著大冶最新最美的圖景,彰顯著生態之城、文明之城的獨特魅力。

從「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

城市之美,美在細節。越是細微之處,越能窺見真章。

公園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擔當」。大冶建市三十年來,城市公園從「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一座座公園見證了大冶的變遷與發展。

大冶第一座公園—青龍山公園始建於1983年,經過6年建設,於1989年國慶節正式開園。這座公園的建設標誌著大冶公園事業的起步。

「早在明清兩代便先後在此處建文起閣、青雲梯,此兩處建築後相繼被毀。80年代初,政府決定重修古塔,新建公園,因位於青龍山尾而取名青龍山公園。曆時6年,公園於新中國成立40週年大慶之際正式開園。」市城市公園管理處處長黃敏介紹,青龍山公園於2005年9月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白駒過隙,時代變遷。隨著城區人口的日益增長,單一的青龍山公園已無法滿足市民休閑娛樂的需求。因此,大冶加大了公園建設的投入。

2013年9月,尹家湖一期西岸景觀帶(湖岸線長度2500米)開工興建,於2014年9月建成開放。為讓尹家湖駁岸更加美觀,2015年9月,大冶市又開始打造尹家湖二期東岸景觀帶(湖岸線長度6900米),並於2017年9月完工。

「尹家湖公園按照‘一帶、兩區、多點’的原則,以‘一軸連五區,七心共湛月’為主題,主要實施濱水設施、景觀綠化、照明、水體保護等工程,園區建設了開場草坪區、立體觀賞區、生態休閑區、兒童活動區、遊船停靠區、北部門戶廣場區、濕地科普娛樂區、文化展示區、市民娛樂活動區、南部休閑廣場區等景觀區。實現以水為綠,以文脈為媒,相互緊密聯繫,共同打造層次分明、步移景異的濱湖景觀。」黃敏如是說。

芳草萋萋、綠竹猗猗、飛鳥成群、魚戲淺底。自青龍山公園之後,大冶市又先後建成了尹家湖公園、東港公園、餘修齊生態公園等多個公園。這些公園的建成,使得大冶的公園事業呈現出「滿園春色」的繁榮景象。

「現在大冶有更多的公園,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今年剛滿30歲的周雨說,從最開始只有老城區青龍山公園到市區遍地是公園,她與她的好友們真真切切感受到大冶這三十年來的變化。

近年來,大冶市以創建園林城市為抓手,在規劃公園建設時,遵循「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順應自然、低碳環保」的規劃設計理念,按照「園中建城、城中建園、城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公園城市構想,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對各類公園綠地進行了系統規劃,形成了空間佈局均衡、規模合理的城市公園體系。

據統計,大冶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444.06公頃,綠地面積1353.83公頃,公園綠地面積428.1公頃,綠化覆蓋率42.88%,綠地率40.2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6平方米,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86.58%。

如今,許多年老人們出門下象棋、跳廣場舞進公園,年青人打球跑步、揮灑汗水進公園,全家一起在公園草坪上野餐……一幅「園中建城、城中建園、城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多園一面」到「一園一品」

樂哉樂哉,唯民為大。

隨著大冶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公園的功能以及建設理念發生著變化,從散點建設發展到全面打造,公園為城市發展帶來軸向拓展的生命力。

不僅是數量發生了變化,公園的功能、品質也有了極大的提升。

世紀林改造提檔升級,城市自然生態和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碼頭路橋頭文化公園融入了大量青銅文化元素,成為弘揚青銅文化和凝聚銅都風情的重要窗口;湛月小遊園、墈頭小遊園等設施齊全,為廣大市民提供了口袋式的遊憩空間;尹家湖生態公園,突出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將公園完美融入山、水、城之間,讓山清水秀、鳥鳴花香的生態宜居夢變成現實……

「每到週末,各大公園露營野餐的人絡繹不絕。」市城管執法局工會主席夏植堅告訴記者,隨著大冶市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創建、綠滿銅都行動的不斷推進,大冶市公園數量不斷增加,公園的功能也在不斷拓展,許多公園已由從前單一的休閑功能變為集文化傳播、弘揚生態、休閑娛樂、科普宣教等於一體的綜合平台,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整潔、美觀、舒適、安全的公園環境,讓他們真正願意來、坐得下、留得住。

「我們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為目標,‘開放共享、功能多元’的城市綠地空間為建設理念,重新規劃了城市公園佈局和功能分區,為市民打造了獨具一格的簡約風格的城市公園。」夏植堅介紹,近年來,大冶市持續建設尹家湖公園(東岸)、東港公園、青龍山公園三期;新建了恒達歡樂大世界公園、海雅濕地公園、三里七湖公園、金湖生態園、尹家湖生態公園等;新建了金湖湛月小遊園、劉開化小遊園、圓夢國際小遊園等一批別緻精巧的街頭小遊園,改建了觀山小學小遊園、碼頭路小遊園、夕陽紅廣場、世紀林廣場,切實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均衡公園綠地佈局。

與此同時,大冶市還按照「一路一景、綠蔭連片」的思路,打造一批綠地率達標、林蔭效果顯著的林蔭路。對老城區道路採取綠化補栽等方式見縫插綠;對新城區道路科學規劃,合理建設綠化帶,實施增綠補綠。

「我們先後把伍橋路、高鐵大道、金湖大道、乾塔路、湖濱路、快速路、七里路、東風路、青龍路等城區主幹道打造成城市林蔭路;對七里界轉盤及周邊、高鐵大道北段綠化帶、羅橋大道歐蓓莎導流島、墈頭導流島綠化進行提檔升級和栽植鮮花,城市道路綠化品質不斷提升。」市園林綠化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周鳳仙說。

三十年來,大冶公園的變遷從「一枝獨秀」到 「遍地開花」,從單一園林到國家園林城市,從零散地建設「城市公園」到著力打造「公園城市」……公園已經成為這座城市靈動詩意的點睛之筆。

如今,公園已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大大拓展了市民綠色生存空間。出門見園、轉角遇美,是市民生活在大冶最大的感受,園林城市創建成果惠及群眾。

從「昔日尾礦庫」到「城市綠洲」

天地一烘爐,舉世無雙冶。

大冶,曾憑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超群的發展智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績。

但當青山已老,鉛華已退,曾經因資源而生、因資源而興的城市,往往容易容顏消逝,風光難再。「早轉早主動,遲轉更被動,不轉沒出路」——在資源逐漸枯竭和環境約束趨緊的壓力之下,修復生態,成為大冶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還綠於民,還景於城,大冶聚焦民生關切,勇於攻堅、力破頑疾,高標準、嚴要求、高品質開展礦區生態修復。昔日尾礦庫,轉型變成如今城市「後花園」。

11月27日,漫步在銅綠山礦,昔日的排土場、尾礦庫如今已成為綠草茵茵、風景遼闊的草場,山坡上滿眼的野菊花隨風浮動,眨眼間,野雞、野兔突然出現又竄得不見蹤影。

在巡壩工駐紮站點,記者見到了正在查看尾砂壩監測數據的兩名巡壩工。

「做巡壩工作已經十多年了,眼前的草場和以前對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堆放尾礦環境很差,現在經過綠化後環境好、風景優美。」巡壩工柯衛東感慨道。彼時,原來的尾礦庫面臨著地質災害問題。近年來,礦山投入大量資金對排土場和尾礦庫進行複墾複綠等生態修復治理,在政府的支持下,履行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的社會責任。

在生態發展之路上,銅綠山礦逐綠前行。通過拆除廠區老選礦廠房、規劃功能分區建設全新礦區,實現礦山生產區、生活區、辦公區「應綠盡綠,能美盡美」,礦區綠化率達到95%以上。

藍天白雲、清水綠岸、鳥語花香……今日銅綠山,只此青綠、向美而行。事實上,銅綠山生態修復治理只是大冶推進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一個縮影。

位於金湖街道的金湖生態園轉型後,滿園的綠樹依次排開,一片片粉黛亂子草迎風輕拂、如夢似幻,吸引無數遊人穿梭其間。

金湖生態園原來是一處尾礦庫,經過生態修復治理後,礦山重披綠裝,礦區變景區。自建成開放以來,以其龐大的規模、平坦寬敞的空間、四季變換的美景以及便利齊全的設施,不僅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我是住在附近的村民,以前我們都是帶小孩去城區公園玩,如今自己家門口建了這麼好的公園,不用再坐車帶著小孩去城區公園玩耍了,家門口就是我們最好去處。」金湖街道石花村村民李女士說道。

三十年來,大冶市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完善公園體系的同時,修復治理礦山綠色生態,為市民群眾打造休閑遊憩的新打卡地,讓昔日尾礦庫重煥勃勃生機,再現「睜眼見綠,邁步進園」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記者丨劉娟

責編丨張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