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只朱鹮回到北京動物園,明年春暖後有望在室外見到
12月4日,16只日本歸還的朱鹮在完成一個月的隔離檢疫後,順利入住北京動物園朱鹮飼養基地的新家,它們將與動物園現有的23只朱鹮一起進行飼養繁育,組成新的大家庭。
朱鹮素有鳥中「東方寶石」之稱,以其稀少的數量和美麗的形態聞名於世。北京動物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朱鹮生性膽小、對聲音很敏感,所以它們將不會正式展出。不過,預計到明年春天氣溫回升後,朱鹮將到飼養基地的室外遛彎、嬉戲,遊客將有機會在基地外遠觀它們的風采。
迎接新成員,飼養員準備適口食物
為了迎接16只朱鹮回家,北京動物園做了充足準備。北京動物園飼養隊朱鹮班組班長毛宇說:「我們將它們的籠舍進行了全面消毒清理,同時為它們準備了適口的食物。」飼料間里,飼養員們正在為朱鹮準備它們喜歡吃的泥鰍、牛肉條、麵包蟲。
從這批朱鹮進入隔離檢疫期開始,毛宇就陪著它們,從未分開,今天朱鹮回到北京動物園,也是由他全程陪伴。「朱鹮這種動物天生膽小,對聲音格外敏感,一點小小的動靜都會驚擾到它們。在這一個月隔離檢疫期間,通過我的陪伴,讓它們能夠熟悉我,我也能熟悉它們,從而減少應激,讓它們能夠在北京動物園更好地生活繁衍。」毛宇介紹,16只朱鹮的年齡從1歲到8歲不等,身體狀況良好,抵達北京動物園後已經開口吃飯。
初回北京動物園,新成員與「老住戶」雖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但擁有著各自的籠舍,待新成員完全適應新家後,它們將與「老住戶」一起進行飼養繁育。朱鹮飼養基地室內和室外區域共佔地2000平方米,因此朱鹮可以擁有充足的生活、嬉戲空間。
為避免驚擾,進「宿舍」前先打招呼
素有鳥中「東方寶石」之稱的朱鹮生性膽小,飼養它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毛宇是北京動物園資歷最深的朱鹮飼養員,自2001年開始,他便一直從事飼養朱鹮的工作,到現在已有23年。在他的飼養照顧下,一隻名為「平平」的朱鹮刷新了全球最長壽朱鹮紀錄。
「平平」1986年出生於陝西洋縣,1986年5月來到北京動物園,如果將「平平」的年齡換算成人類年齡的話,它已經超過了100歲。「朱鹮天生膽小,之前沒有朱鹮能活到這個年齡,我和班組同事也是在飼養過程中不斷觀察它的表現,從而為它準備符合年齡的設施和環境。比如,隨著年齡增大,‘平平’的飛翔能力、活動能力和視力水平都有所下降,於是我們將它活動的棲架由原來的2米高調整到30釐米。知道‘平平’的消化功能也有所減弱,它愛吃的蝦我們就剝了殼再喂。」說起朱鹮,毛宇如數家珍。
朱鹮生活的「宿舍」都有小門,為了不讓小傢伙們受驚,每次毛宇進「宿舍」前都得打招呼。「我先輕輕地敲門,然後說朱鹮的名字,比如‘平平,我進來了’,最後再推門進屋。這樣,朱鹮才不會緊張、害怕。」陪伴、飼養從日本回來的這16只朱鹮時也是如此,它們雖然還沒有名字,但有代號,毛宇每次都是先輕呼小傢伙們的代號,這樣能夠讓它們放鬆下來。
也正是因為朱鹮這一特殊的習性,北京動物園不會正式向公眾展出朱鹮。但是在明年春天,氣溫回升之後,朱鹮將到飼養基地的室外區域遛彎,遊客將有機會在飼養基地外遠觀朱鹮的風采。
北京動物園朱鹮飼養基地位於暢觀樓東南角,飼養基地外20米左右有一圈柵欄門,遊客隔著柵欄門可以遠觀朱鹮在室外活動。毛宇同時提醒遊客,遠觀朱鹮時應保持安靜,切勿大聲喧嘩。
多年科研,攻克朱鹮「遷地保護」三大難關
朱鹮是全球瀕危鳥類,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隨著環境變化,在19世紀後期,朱鹮數量急劇減少,曾一度在野外消失。
1981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經過多年考察,在陝西洋縣的姚家溝發現了7只野生朱鹮,並將其中一隻下巢的雄性小朱鹮送到了北京動物園飼養,並給它取名「華華」。「華華」作為中國第一隻人工飼養的朱鹮,曾於1985年至1989年借到日本「朱鹮保護中心」進行合作繁殖,此後它便一直生活在北京動物園里。
1985年至1988年,以北京動物園原高級畜牧師李福來為首的朱鹮科研攻堅小組,承擔起國家級科研課題,多次赴陝西洋縣朱鹮保護區考察野生朱鹮繁殖行為。
1992年,北京動物園攻克朱鹮「遷地保護」中飼養、存活和繁殖的三大難關,再次孵化出3只幼雛,並經過人工精心飼養成活,且能展翅飛翔,這是人工飼養、繁殖中的又一重大突破。「朱鹮人工繁殖育雛」的科研項目獲得成功, 為國際首創。1993年至1994年,北京動物園重覆實驗,再次獲得成功,繁殖成活6只朱鹮。
隨後,經過幾代飼養員及技術人員的精心飼養和技術攻堅,截至目前,有23只朱鹮生活在北京動物園,加上此次回園的朱鹮,組成了39只的種群。
北京動物園種群管理高高長鄭常明介紹:「北京動物園首次建立了朱鹮野外救護、人工飼養、繁殖育雛的全鏈條技術體系及第一個朱鹮人工繁育種群,實現了遷地保護單位向就地保護單位的技術輸出,使全球朱鹮數量從7只躍升至近萬隻,緩解瀕危程度,成為世界瀕危動物保護的成功案例。」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