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律師,在綜藝中「把脈」婚姻

六十多名律師排排落座,每個人面前是擺好的筆和筆記本,正前方的大屏幕上播放著《再見愛人》第四季,他們時而動筆記錄,時而與鄰座輕聲交談。

劉琬琳坐在前排,她是湖北美宜佳律師事務所的創始人,也是這檔節目的忠實觀眾,從第一季追到了第四季。

出於職業敏感,劉琬琳很快從麥琳身上看到了很多家庭主婦的身影:她們都是曾經來到律所尋求幫助的客戶。

把律師們集中起來看節目,正是劉琬琳的組織,她將此作為律所每週的學習材料。沒想到,離婚律師們集體看節目的照片在社交媒體傳播開來了。有人提議應該組成離婚律師觀察團,劉琬琳乾脆每週四晚上開啟直播。

直播的畫面更像一個演播廳。11月23日,劉琬琳和4名女同事穿著西裝坐在沙發上,她們每個人身上都貼著名字,在補光燈下集體觀看節目,同時用手機開啟直播,舉著馬克風一一念出網民們的問題,「假如麥琳和李行亮離婚,財產和孩子怎麼分?」

網民們關注的是法律問題,而律師們討論的更多是如何剖析夫妻矛盾的內核。見過成百上千個從戀人到仇人的破裂故事,劉琬琳和同事們早已明白,「離婚不是一紙判決的事。」

六十多名律師一起看節目。受訪者供圖六十多名律師一起看節目。受訪者供圖

離婚律師觀察團

「麥麥不給亮子零花錢,可能構成經濟暴力。」補光燈下,劉琬琳舉著馬克風,對著手機鏡頭講述「經濟暴力」這一涉及婚姻的法律概念,「家庭暴力在法律上的維度挺多,現在已經從肢體暴力延展到語言暴力、經濟暴力。」

她們結合節目內容進行分析,「李行亮不知道錢在哪裡,也不知道有多少,沒有支配的權利,還要預支零花錢,這些其實都算是經濟暴力的一種。」

「青團事件」「熏雞事變」……網上的口誅筆伐日漸增多,直播間的粉絲們關注的大多是法律問題,但律師們真正討論的,卻是節目嘉賓的情感問題——「她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離婚律師們理解麥琳,婚姻因情而起,那麼一切爭執也一定與情有關。在情緒的持續激化下,什麼樣的情況都可能出現。劉琬琳曾經幫助一名男性當事人離過婚,兩個人的關係沒什麼大問題,只是一遇到矛盾,女方就開始以死相逼,鬧離婚的時候還在說,如果丈夫執意要離婚,她就喝農藥。

即使是律師介入一段關係,也必須先搞清楚雙方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樣才能順利將事情推進下去,這也是她組織律師團觀察活動的初衷。

「她太擰巴了。」在屏幕前,律師們展開過很多討論。劉琬琳看到麥琳,想到了很多相似的當事人,她們心口不一,明明想要和伴侶白頭偕老,卻在情感索求不到的時候,用冷漠的言行將對方越推越遠。

「愛她就意味著懂她,能猜中心中的全部需求嗎?不是的。」劉琬琳發現,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都很愛讓對方猜,甚至連她自己以前也會這樣。但接觸的案例越多,她越發現大部分男士只能聽懂直白的話語,要一直猜就會增加兩個人的摩擦和矛盾。到了後來,離婚天天掛在嘴邊,但誰也不知道她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律師傅利泰則從節目中看到了自己接觸過的一些家庭主婦當事人,她們生活的全部就是家庭,與外界交流的途徑不多,而丈夫則始終在外打拚,夫妻雙方的思想逐漸脫節,彼此不再能理解對方。直播間里唯一一位男性律師劉家廣則猜測,麥琳可能太想要掌控這段關係,她想要控制伴侶生活中的一切。

婚姻官司里的當事人,不可能沒有情緒,有時候之所以打官司,就是因為情緒上沒有得到滿足,只能從法律上尋求幫助。劉琬琳說,也正因如此,要真正解決婚姻當事人的問題,首先需要找到癥結所在,瞭解Ta到底想要什麼。

離婚律師們在直播間里對評論區的問題進行回答。受訪者供圖離婚律師們在直播間里對評論區的問題進行回答。受訪者供圖

婚姻里的法律問題

如同現實生活中面臨離婚的情侶一樣,節目中的任何行為都能從法律角度予以解讀。網民們對此頗為關心,他們在評論區里一一留言:

「麥琳佔公司90%的股份,離婚怎麼辦?」

「假如麥琳在沒有工作的狀態下,李行亮拿兩個孩子撫養權的概率有多大?」

「李行亮和麥琳爭奪撫養權,節目能當證據嗎?」

「李行亮給女兒買了喜歡的漢服,而麥琳考慮到尺碼正好,女兒身體還得成長,於是退了,後來也沒重新買,這件事會影響撫養權判斷嗎?」

劉琬琳一一作答,「沒有工作不等同於她不能擁有孩子的撫養權,沒有工作不等同於沒有經濟實力。」面對麥琳向李行亮提出離婚,律師團一句接一句地解釋起兩人離婚後的財產和孩子撫養權分割,儘管麥琳和李行亮收入懸殊,但若沒有人有明顯過錯,法律層面的財產分割會平均分配,因此麥琳離了婚,也有經濟實力,並不是沒有可能去爭取撫養權。

傅利泰指出,從法律上來說,財產分割通常遵循過錯性原則,比如家暴、出軌、同居等會影響分配,但一般情況下財產會均分,都是依法分割。節目里李行亮提到願意將四分之三財產給麥琳,但條件是孩子歸他,這可能出於兩種原因,一是基於對麥琳多年感情,考慮麥琳離婚後生活物質需要,做出的財產讓步,二是想拿財產讓步交換撫養權,形成談判槓桿,否則沒有必要直接讓渡財產。

目前法律上對於家庭主婦是有一定保護的,傅利泰說,從法律角度設置有家務補償金,法院會根據女性對家庭的貢獻、犧牲來權衡。在實踐中,這筆金額多為五萬以內,她所在的律所曾成功爭取到法院判決最高十萬元的補償金。

家庭主婦、個人財產與夫妻共同財產、賠光了嫁妝……劉琬琳說,正如節目里體現的那樣,婚姻里的行為全都基於雙方的信任和愛,但若情感需求無法滿足,兩個人的關係瀕臨破裂,一切又會從法律問題上體現出來。

有了情感的糾葛,離婚案件中涉及的財產分割和孩子撫養權歸屬問題往往更為複雜。律所曾經接待過一位女性客戶,結婚後,她的丈夫常年對她進行精神上的打壓和貶低,有時候還會家暴,此外,丈夫還出軌了多名女性。

經過種種掙扎,這名女性決定起訴離婚,雙方的房產和車輛需要快速估價分割,而由於情感受損,她還想要額外的補償。劉琬琳表示理解,她和這個案子的代理律師都明白,感情的賬算不完了,只能從金錢上要一些補償。在有明顯過錯方的案子裡,律師們作為另一方的法律代理人,都會儘可能幫助他們爭取更多的權益。

劉琬琳組織律師們進行學習。受訪者供圖劉琬琳組織律師們進行學習。受訪者供圖

抓住善意

「我要離婚!」在劉家廣的諮詢桌前,總會坐著這樣的女性,說完這句話,她們就開始聲淚俱下,不斷控訴自己的丈夫有多壞,自己有多委屈。被丈夫一家當成外人、丈夫沒時間陪自己、跟他說什麼都不聽……而作為家庭主婦的自己,整天操持著一大家子的事,做家務、帶著幾個孩子,已經付出了一切。

情緒伴隨著家事傾瀉而出,對方的不是之處一個接著一個,彷彿一天一夜也說不完。一見面就表現得水火不容,眼裡再沒有伴侶的一點好處,這樣的特徵讓劉家廣下意識地判斷,這婚是離定了。可即便如此,劉家廣還是照例展開提問,「那你當初是怎麼跟他走到一起的呢?」

他明白,絕大多數人走到離婚諮詢這一步,其實並不是真的想要離婚。提出離婚,有時候只是他們宣泄情緒的一個出口。劉家廣接待過很多諮詢者,他最後都會問上兩個問題,Ta有沒有哪些事情是對你好的?Ta有沒有哪些事情是對孩子、老人好的?很多人聊完這兩個問題,態度會有了轉變。

江藝塵就是其中一名離婚諮詢者,她委屈萬分,夫妻二人都沒有出軌等原則性問題,只是由於雙方分工不同,她是家庭主婦,丈夫全身心投入在事業上,平時沒辦法陪伴她,僅有的相處時間里,也理解不了她的內心世界。

兩個人頻頻吵架,直到江藝塵提出離婚,丈夫乾脆直接不理,她束手無策,想來尋求律師的幫助——打官司離婚。然而第一次諮詢的末尾,她就想到了丈夫的好,追她的時候沒什麼錢,就自己吃苦,一點一點地攢錢給江藝塵買禮物,對老人始終孝順,閑暇時刻也主動陪伴孩子。

在這張諮詢桌上,像江藝塵一樣最終選擇和伴侶和好如初的人不在少數。劉家廣說,要解決問題,有時只能去抓住人性里的一點點善意。

孟佳怡常年和丈夫異地生活,她從一條微信消息里發現了丈夫出軌的端倪。她和丈夫曾經共同創業,事業剛有一點起色,丈夫就決定去外地尋找新項目,將產業轉手給了自己的弟弟。結果又回到原點和孟佳怡重新開始。稍有起色之後,考慮到幾個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孟佳怡便帶著孩子們回到了武漢,專心在家陪孩子上學,而丈夫則獨自在外打拚。

在外地發現丈夫出軌後,孟佳怡連夜坐飛機趕到武漢找到劉家廣,把丈夫出軌的證據都固定下來。劉家廣認為男方是過錯方,利於孟佳怡的財產分割,但孟佳怡擔憂,「他也沒什麼錢,這幾年大環境不好,他說生意做得不好,在外面還有很多債務。」

直到一條來自銀行的短信顯示,丈夫卡內餘額還有三百多萬。孟佳怡嚇了一跳,這些年她沒見過丈夫給家裡太多錢,一個月就幾千塊的生活費,如果孩子們學業上需要錢,丈夫會再另給。仔細回想,孟佳怡才發現,她從一開始就不知道家裡有多少錢,兩個人一起做生意時,她出點子、出力,但是財務全由丈夫來管,她沒有任何話語權。

丈夫究竟有多少錢?這個問題最終也沒有答案。劉家廣成為孟佳怡的委託律師後進行了調查,發現她丈夫為了防止自己名下有財產,所有的卡都在別人名下。劉家廣說,他們一下子陷入了困局,因為沒辦法證明夫妻的共同財產到底有多少。

最終,劉家廣只能持續找男方協商。面對發生在家庭內部的問題,把情、理、法結合起來講,是他們的常用方法。他持續給對方發送短信,「女人陪你吃過苦,受過累,生了孩子養了孩子,又照顧你的父母兄弟,最好的青春年華全部奉獻在這裏了。這是你的原配妻子,還是你幾個孩子的媽媽,你對不對得起這個女人。作為一個男人,作為一個丈夫,作為一個過錯方,你是不是應該講良心,給到人家補償。你現在這樣做,你讓你的職業夥伴、你的孩子、你身邊的所有人怎麼看你。」

「小家庭的矛盾持續激化,是有可能演變成社會矛盾的。」劉家廣舉出一些案例,他說在婚姻事件中,不能放大任何一個人的過錯,更不能激化矛盾,抓住兩個人之間一些微小的善意,矛盾可能就此解決。

離婚律師觀察團。受訪者供圖離婚律師觀察團。受訪者供圖

離婚不是終點

離婚從來不是終點,早在10年前,劉琬琳就明白了這一點。

當時她還是一名實習律師,經手的第一個案子就是一樁離婚案,她的當事人是一位屢遭家暴的女性。馬上開庭了,當事人還沒坐穩,就被她丈夫掐住了脖子,他還一邊威脅,「你今天要是敢跟我離婚,我把你的腿都打斷!我看你今天出了這個法庭怎麼辦!」

才23歲的劉琬琳不知道哪來的勇氣,上前拉開了這名男性,把當事人護在身後,反復勸導後,庭審終於正常開展。也正是那一次,劉琬琳突然意識到,離婚不是一紙判決的事,當情緒決定了人的行動,善行和惡舉可能就在一念之間。

專職從事婚姻家事的法律工作之後,劉琬琳更是發現,離婚有時候反而是一段關係的開始。2017年,一名女性當事人發現其丈夫多次嫖娼,最終起訴離婚,因為丈夫是過錯方,所以她想要爭取大部分財產和兩名孩子的撫養權。她的丈夫對財產分割沒有異議,卻執意爭取撫養權,要求雙方共同撫養。

在法院判決之前,雙方在律師的協調下達成了共識,孩子平時在媽媽那裡生活,週末或節假日可以和爸爸相聚。然而在一個大雨天,男方帶著孩子「跑」了,他沒有按原定的時間將孩子送回來,還一直聯繫不上。

劉琬琳陪著當事人到處尋找,在他家門口蹲守,最後報了警。等到晚上將近12點,男方終於帶著孩子出現了,雙方開始「搶孩子」,拉扯了一晚上,媽媽要帶著孩子走,而爸爸不讓,孩子也哭得非常厲害。

孩子的撫養權再次陷入僵局,劉琬琳的當事人再也不同意協商,法院也因此判決雙方不離婚。離婚的事懸而未決,劉琬琳只能再度勸導雙方,至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好聚好散嘛」,婚姻走到末路,狗血的事層出不窮,劉琬琳總會編輯很長一條短信去勸說雙方,「即便對方出軌了、背叛了,又或者做了什麼傷害彼此的事情,你永遠也無法原諒Ta,那Ta就完全是個十惡不赦的人嗎?不要放大別人的壞,也請你放過你自己,兩個人的日子過不下去了,那就好好分開,好好說再見。」

經過劉琬琳的調和,兩個人終於心平氣和,決定共同撫養孩子。事情的末尾,兩人約著吃了一頓飯,劉琬琳也接到邀請陪同。從相愛走到劍拔弩張,終於又能坐在一張桌子上,他們喝完了帶來的茅台酒,然後擁抱告別,「前夫哥,從這一刻開始,我也希望你越來越好。」

(江藝塵、孟佳怡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汪暢 實習生 劉香君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