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發現47種!億萬年前,內蒙古曾是恐龍的樂土

走進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恐龍的故鄉》展廳

新增的一列展櫃

引來眾多觀展者

這列展櫃里

陳列著剛剛公佈的

「百年鴛鴦龍」

「百年鴛鴦龍」化石標本。

時間回到2021年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

走進阿拉善左旗毛兒圖

在大水溝野外考察點

發現了兩具恐龍化石

經研究分許

這兩具化石屬於

竊蛋龍新類群

科研人員為它們取名

「 百年鴛鴦龍」

何以取此名?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副館長王誌利介紹

「鴛鴦」是因為

這兩具化石標本

緊密相連且較為完整

「百年」是為紀念

竊蛋龍類恐龍命名100週年

「百年鴛鴦龍」

體長不足1米

後腿修長 行動靈巧

恐龍化石中的胃石

為研究恐龍多樣性

提供了重要依據

化石中發現的胃石。

截至目前

我國發現恐龍新種屬近400種

其中內蒙古47種

專家判定

億年前的內蒙古大地

不僅是大型恐龍的棲息地

也孕育了小型似鳥恐龍

恐龍遺址複原圖。

巴彥淖爾地區

完美巴彥淖爾龍

出土於巴彥淖爾地區

距今1.2億年前

長9米 高5米

完整度高達95%以上

顯著特點為

前手拇指有尖爪

用來抵抗掠食者

完美巴彥淖爾龍真骨。

除完美巴彥淖爾龍之外

2008年

這裏還出土了

精美臨河盜龍

屬於馳龍類

身長2.5米 體重25千克

研究表明

這種恐龍奔跑能力強

行動敏捷

屬食肉恐龍

陳列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中的精美臨河盜龍。

二連浩特地區

巨盜龍出土於

二連浩特地區

屬於竊蛋龍類家族成員

體長7.52米 頭高5.21米

體重達1.4噸

科學家認為

巨盜龍很有可能是

當時的奔跑冠軍

恐龍遺址複原圖。

除此之外

二連浩特地區

發現的奧氏獨龍

被稱之為內蒙古

白堊紀時期的恐龍霸主

鄂爾多斯地區

出土於鄂爾多斯地區的

鸚鵡嘴龍

因為生有一張

酷似鸚鵡嘴而得名

屬於鳥臀目角足亞恐龍

以植物為食

長約1米左右

阿拉善地區

原J.巴克龍

出土於阿拉善戈壁

屬於小型原始鴨嘴龍類

關於戈壁原J.巴克龍

有一個龍歸故里的故事

當時 出土後的恐龍化石

流失國外近半個世紀

直到2011年4月

一位日本恐龍漫畫家

將恐龍下頜骨無償歸還我國

陳列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戈壁菱柱形恐龍蛋。

大量恐龍化石的發掘發現

揭示了內蒙古大地

曾經是一片恐龍的樂土

從上個世紀初開始

不同國家的學者和

我國古生物學家合作

聯合考察內蒙古恐龍

研究命名了許多恐龍種類

在我國乃至全世界的

恐龍研究中擁有重要地位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恐龍的故鄉展廳。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恐龍的故鄉展廳。

監製:趙靜

文案/製作:張璐

部分素材來源:新華社、內蒙古日報、草原雲、北疆新聞、浙江省總工會等

編輯: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