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帶活一座城
沿著湖北省十堰市茅塔鄉康家村茅塔河邊行走,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小花園」引人注意。
「‘小花園’其實是一個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茅塔鄉工作人員薛臣向記者介紹,「10戶農家就可以建一個,可別小看它,這個設施每天可以處理10噸污水,處理後的尾水還能用來澆菜園,既節水又減排。」
不止於建立污水處理設施。在河流和耕地接壤處,有U型攔截溝和生態脫氮溝,過濾和分解耕地所產生的汙染物;在河流上遊,有生態浮島種植空心菜、水芹菜等植物淨化水體,修復水生態……如今的茅塔河,水清岸綠。
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今年,恰逢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週年。10年來,保水護水成了320萬十堰人民共同的「事業」,在他們的守護下,涓涓細流彙聚成一泓清水北上千里,也澆灌出綠色產業強縣富民。
護好「一滴水」的純淨度
南水北調成敗的關鍵在水質。
位於丹江口庫區入庫河流泗河中上遊的茅塔河,是彙入丹江口水庫的二級支流。
上遊茅塔鄉境內基本為農村地區,居民居住分散,污水管網鋪設難度大。建設形如「小花園」的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可以很好地解決農村地區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
村民夏桂榮就是「小花園」的受益者:「以前這都是旱廁,味道大,平時生活污水也是直排入河。現在廁所乾淨了,空氣清新了,茅塔河的水都變清了。」
有了茅塔河以治理農村污水為抓手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經驗,十堰將32條小流域納入治理清單,梯次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為丹江口水庫輸送清澈的源頭活水。
治好水更要管好水。
在十堰市丹江口庫區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丹江口分中心,綜合股負責人餘丹打開監管平台,大屏幕上可看見支溝檢測、重點企業、地下管網、衛星等監測系統。「你看,管道機器人正在地下污水管網作業。」屏幕上出現的管道畫面中,隨著機器人的前進,管道內部情況一目瞭然。
「這就如同給地下管網做了一次腸鏡,幫我們直觀找到有問題的地方,然後進行管網修復,防止污水流進庫區。」餘丹介紹,以前地下污水管網檢測主要靠人工,管徑太小,工人無法進入管網內部,現在有了這個機器人,問題迎刃而解。
「衛星遙感、雲廣播、無人機……你能想到的先進技術手段,都有!」說到如何管水,餘丹滔滔不絕。
目前,在丹江口水庫流域,一個集「海陸空」於一體的水質安全監管防線已然成形。據水質監測數據顯示,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穩定保持在II類以上。
唸好「一滴水」的產業經
水是丹江口庫區的生命之源,更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產業之源。
均縣鎮是典型的庫區鄉鎮,這裏的漁民一直有著在江里養魚的傳統,曾有「百萬網箱下漢江」的說法。自退捕禁捕後,當地政府幫助上岸漁民謀出路,組織漁民到山東、江蘇等地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試水「岸上養魚」,探索產業轉型。
許柳是首批「吃螃蟹」的漁民。「室外的水池是池塘零排放圈養,右邊的集裝箱是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廠房裡的是陸基循環水桶養殖。」在許柳經營的奔富漁業基地內,記者見到了設施漁業的三種模式,「三種模式也是三次技術革新」。
廠房內,60個陸基智慧魚桶整齊排列,每兩個「大桶」之間有一台機器閃爍著黃燈,「這是水產養殖水循環再生利用系統,實時看護水循環系統,掌握養殖桶的水質溶解氧、水質pH值等,裡面的感溫探頭,能精確將水溫控制在最適宜魚類生長的溫度。」許柳向記者介紹道,「由於水好,產出來的魚,肉質鮮、細、嫩,入口即化。一年能產50萬斤鮮魚,年產值從剛開始的200多萬,增加到了現在的1000多萬。」
「設施漁業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水」成為當地漁業轉型發展的共識。截至目前,十堰市各類設施漁業養殖基地達到100餘家,規模達到湖北省的四分之一,水產品產量恢復並超過了禁捕前水平。
一邊是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一邊是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在丹江口水庫一側,一條取水管道直通丹江口武當山水飲料有限公司的工廠。
工廠里,一個個巨大的蓄水罐,裝的正是準備進入過濾程序的丹江口深層天然水。生產線上,一瓶瓶新鮮灌裝的礦泉水排著隊,源源不斷地隨傳送帶向前,等待貼標、包裝和碼垛入庫。
「得益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形成的良好口碑,武當山水很快在華中和華北地區打開了市場。」公司行政專員張翱說,「目前我們月均產量已攀升至60多萬箱,產值1000多萬元。」
有了南水北調「水源地」這一「金字招牌」,優質的水資源不斷吸引著客商前來投資。
走進丹江口經濟開發區水都工業園,廠房林立,農夫山泉、北冰洋汽水等頭部飲料企業一字排開,園區車水馬龍。遠處,華潤怡寶、燕京啤酒、馬迭爾精釀啤酒等項目正火熱建設。
如今,在丹江口,「源頭活水—純淨水—功能飲料—食品加工」一體化百億產業集群正在崛起。
走好「一滴水」的致富路
生態重塑的綠水青山變成了百姓的幸福靠山。
五穀廟村地處丹江口牛河林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境內,是千島畫廊風景區的核心村,緊鄰環丹江口庫區公路。
週末的千島畫廊遊客如織,五穀廟村村民譚成龍正在自家的農家樂里忙碌著,「中午是最忙的時候,遇到節假日,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譚成龍從小在庫區邊長大,看著家鄉良好的生態和便利的交通,加上父親做得一手好菜,萌生了經營農家樂的想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的第二年,「成龍山莊」就開業了。「一年到頭,我這個農家樂有近20萬的收入呢。」譚成龍樂嗬嗬地對記者說。
幾年光景,和譚成龍有一樣想法的村民陸續把自家房屋改成餐廳、民宿,五穀廟村的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今,村里還發展起了雪梨、橙子等水果採摘,遊客來了有景可看、有果可摘,村民還能獲得額外收益。
晚霞褪去,夜幕降臨,湖北省首個由易地扶貧搬遷形成的行政村——漢江河畔龍韻村新建成的「武當不夜城」,燈火璀璨、流光溢彩。遊客們或駐足觀看精彩的節目,或選購琳瑯滿目的非遺文創產品……這個曾經一入夜便沉寂的小村,如今被夜經濟點亮,成為市民近郊遊的熱門打卡地。
長約500米的「武當不夜城」街區,通過「景觀+演出+體驗+購物」模式,吸引遊客沉浸式遊玩。「開街三天就接待遊客逾30萬人次。」龍韻村研學部負責人張建軍介紹。
「武當不夜城」街區的國潮編織局里,村民岑麗正售賣自己用毛線編織的文創產品。「與在外面創業不同,在這裏開店不用付租金,只需和村集體共享銷售成果。」岑麗告訴記者,「現在每個月營收都超過了8000元。」
從柳陂鎮李家溝村搬遷到龍韻村的沈邵平也很快在「武當不夜城」找到了工作:「我們一家三口住進了新房,我在景區當保安,家門口上班,方便照顧父母。」
乘著「武當不夜城」的東風,露營基地、生態廚房、親子樂園等業態全面開花,龍韻村村民逐漸走出一條致富的新路子。2023年,全村實現年旅遊綜合收入6000餘萬元,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達到101萬元。
「一滴水」帶動十堰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們體會到,保護就是發展。」十堰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丹江口庫區肩負著守好首都及北方億萬民眾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十堰將持續深化綠色低碳發展,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