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古厝間 碧水福滿城

    照片:九十九灣  福建師範大學 胡傳敏/攝    照片:九十九灣  福建師範大學 胡傳敏/攝

    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九十九灣橫貫南北、蜿蜒曲折,它所形成的細密水網就像城市的毛細血管一樣,滋養著這座閩南城市。

    每天早上8點,漳州市龍文區河道專管員郭誌能身穿紅色工作服準時抵達岸邊,打開「河掌雲」App,上傳打卡照片和定位後,開始一天的巡河工作。堅持至少「一天一巡」是漳州1158名河道專管員的日常。

    對於像郭誌能一樣世代生活在漳州的老百姓來說,九十九灣從千百年前就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001年,考古人員在漳州市朝陽鎮樟山發現了商周文化遺址。這是福建南部地區目前已經發現的先秦時期的重要遺址,證明早在3500年前,這裏就已經有人類文明的痕跡,也打破了漳州自古以來就是「蠻荒之地」的說法。

    而距離遺址僅800米之外,就是九十九灣。

    九十九灣的下遊流經一個古厝林立的村子,叫湘橋村。清乾隆年間,村里為方便學童到對岸的學堂上學,建起了一座橋,喚作湘橋。此後,湘橋便成了村莊的名字。

    「日現不蔽前山色,夜來常聞潮水聲。」在湘橋古厝群中,「潮音室」門口的對聯訴說著百年前九十九灣畔莘莘學子讀書時的光景。

    「這裏船很多,以前出去都要坐船」,75歲的湘橋村村民黃行湘說。黃氏一門重視讀書,祖輩都在九十九灣旁讀書,再從九十九灣泛舟而出,踏上仕途。九十九灣托起了數百年間學子們走出漳州的求學、入仕之路,也滋養著湘橋「築精舍 正禮樂」的文化內涵,「他們都是喝這兒的水長大的」。

    20世紀70年代,隨著城鎮化的加快,九十九灣一度河道淤積、水體汙染嚴重。

    直到2012年,枕水而生的漳州人民開啟了河湖整治的長路,奏響清淤、截汙、拆建、管護的「四重曲」,九十九灣才開始逐漸恢復往日的碧波蕩漾。

    漳州市龍文區河長辦專職副主任薛曉東介紹,「現在進入了河長製的3.0版本,實施河湖的精細化管理,我們借鑒小區物業管理的理念,對河道進行精細化管理,在全市率先開展河湖物業化管護。」通過建立「天上無人機巡航、岸上人工巡河、網上一體化管理」的數字孿生系統,不僅前端有河道專管員「在線」,後端「無人機河長」「最強大腦——數字系統」也時刻在崗完成工作,共同守護著河流的良好生態。

    如今,漳州的大小河湖,不時可見魚翔淺底、白鷺蹁躚,人們或歡笑嬉戲、或品茗論道、或休閑漫步,一灣碧水繞城淌,灣灣挹翠福滿城。「水清了,空氣好了,環境也變好了!」今年62歲的黃信和說。

    「河流整治後,龍文區人口從15萬增加到30萬,翻了一番。」薛曉東介紹道。

    現在,九十九灣如同蜿蜒的綢帶,穿過漳州主城區,串起這座城市的過去與未來,在這個擁有超過500萬人口的城市留下「五湖四海」的蜿蜒景象,成為幸福河湖建設的樣板之一。

福建師範大學 林欣瑩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09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