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城的故事 沿著浙東運河「通江達海」
「浙東運河是一條生活的河流。」從陝西來到紹興定居10餘年的詩人麥秸(筆名)這麼說,「這裏流淌著百姓的生活。」
每當麥秸打開窗戶時,他常常看到有人在烏篷船上吆喝著做買賣,遠道而來的遊人踏著百年歷史的青石板,「噠噠」的聲響伴著船槳劃過水面的聲音,一同流入人們的耳朵,「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江南」。
浙東運河,這條始於春秋時期的山陰故水道,位於大運河的最南端,是大運河的「黃金航道」。如今,這條運河不僅仍在水利、航運、生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更是一代代紹興人賴以生活的家鄉河、幸福河。
當地居民陳錦秀已經在運河邊生活了近60年,「我們小時候都是在河裡洗澡的,天熱的時候,我們就下河游泳,那真是很美好的回憶。」然而,清澈的河流曾經也渾濁過,千年水城漸漸失去往日的生機。當地居民漸漸意識到:「浙東運河養育了我們這片土地,我們要保護好浙東運河。」
紹興域內河網密佈、縱橫交叉,當時水環境治理任務並不輕鬆。早在2012年,紹興實行了河長製管理,次年就建立起了市、縣、鎮、村四級河長體系。緊接著,紹興越城的西小河開展了「全民治水」行動。西小路社區黨委書記、西小河第3任河長周麗麗介紹,社區組織居民成立了一支「薪火護河隊」,不定期對河面環境進行排查。
「我們不僅要河流乾淨漂亮,更要傳承和發展。」在西小路社區的任職期間,周麗麗一直在尋找西小河與西小街的特色發展之路,「每年冬天我們都會在河邊舉行‘古城過大年’的活動,還原小時候河上的集會,在船上賣粽子、年糕,吸引遊客來這裏遊玩」。
臨水之側,鬧中取靜,新中式茶館「尋·先生說」開在紹興市倉橋直街的一處別院。去年,主理人趙運紅依託河岸景觀,將茶館運營成當地知名的打卡點,客流量高的時候,日翻檯可達100桌。
在浙東運河邊長大的何成榮將自家220年歷史的獨院改造成民宿,取名為「越醫民宿」。每當有遠道而來的客人入住民宿,他總為其準備一份自製攻略。在他眼中,紹興城里的古橋,串聯兩岸,「來來往往的人流促成交際,運河經濟愈加興旺」。
返鄉青年章森彪汲取水鄉靈感,讓「市隱」咖啡館立足手作特色——店內隨處可見的手工藝品,不少由他親手製作。百年水車軸心加工而成的煮茶爐,馬王釘加固住的樹樁茶几陳設店內。
「我們伴水而生,因水而興,水環境好了,遊客的體驗感更好,人流量越來越多,我們也將源源不斷地把紹興千年水城的故事傳遞給大家。」章森彪說。
浙江海洋大學 胡益愷 謝家齊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09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