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變天」,專家稱敘利亞動盪局勢將持續加劇
短短十幾天,敘利亞局勢劇變。自11月27日起,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突然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迅速佔領了該國多個城市,並於12月8日進入首都大馬士革。
據新華社報導,敘利亞反對派在電視講話中稱已「推翻阿薩德政權」。敘利亞國家軍隊有類似表態,稱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政權已經結束。
另據今日俄羅斯報導,俄羅斯外交部8日稱,阿薩德在與多個敘利亞衝突方談判後辭去總統職務,離開敘利亞,並下令和平移交權力。
局勢變化如此之快,引發外界廣泛關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敘利亞局勢突變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敘利亞政府軍和反對派武裝力量此消彼長、外部力量的介入以及敘利亞政府無法解決的經濟問題。未來,預計敘利亞的社會動盪將持續加劇,中東地區的局勢也會受此影響有所變化。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12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就敘利亞局勢答記者問時表示,中方密切關注敘利亞局勢發展,希望敘利亞盡快恢復穩定。中國政府已積極協助有意願的中國公民安全有序離敘,同在敘留守中國公民保持聯繫並做好安全指導。
十餘天,敘利亞局勢突變
敘利亞此輪局勢突變,始於今年11月底。11月27日,敘政府軍與反對派武裝及極端組織人員發生大規模交火,起初主要集中在敘利亞阿勒頗省和伊德利卜省等西北部地區。
11月30日,反對派武裝進入敘利亞第二大城市阿勒頗的大部分地區,這是反對派武裝和極端組織2016年以來首次攻入阿勒頗。
戰火隨後蔓延至敘利亞的中部城市哈馬,哈馬是敘利亞第四大城市,也是哈馬省首府,距離首都大馬士革僅約220公里,被視為大馬士革的重要防線。
12月5日,反對派武裝主要指揮官艾巴·穆罕默德·古拉尼宣佈,他們已完全控制哈馬。當時有分析指出,哈馬失守後,大馬士革的最後一道重要防線只剩下霍姆斯。
霍姆斯是敘利亞第三大城市和重要交通樞紐,向北通往哈馬、阿勒頗,向西北通往敘政府控制下的塔爾圖斯、拉塔基亞等海濱城市。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說,霍姆斯距離大馬士革160公里左右,驅車兩個小時就能到達。
當地時間12月8日,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稱,他們已於當天淩晨「完全控制」霍姆斯。其後,敘利亞反對派武裝表示,他們開始進入首都大馬士革。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8日,敘利亞大馬士革,部分敘利亞民眾在反對派武裝宣稱推翻總統阿薩德執政24年的政權後歡呼慶祝。圖/IC photo
公開報導顯示,大馬士革響起密集槍聲和多次爆炸聲。大馬士革國際機場所有航班已宣佈暫停。敘利亞國家電視台大樓被敘反對派武裝控制。敘利亞國家軍隊表示,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政權已經結束。
敘利亞總理查拉利當天在社交媒體發表影片講話,表示自己目前在家中,沒有離開敘利亞,準備好與任何敘人民選擇的領導人合作。他還提到,其已與反對派武裝取得了聯繫,但並不知道阿薩德的下落。
同一天晚些時候,新華社援引今日俄羅斯報導,俄羅斯外交部8日稱,阿薩德在與多個敘利亞衝突方談判後辭去總統職務,離開敘利亞,並下令和平移交權力。
敘利亞局勢為何變化如此之快?
自11月底以來,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快速推進。專家認為,敘利亞反對派武裝進展如此迅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支持巴沙爾政權的力量暫時無法提供更多支持。」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所長田文林對新京報記者分析稱,支持巴沙爾政權的力量主要來自以伊朗為代表的抵抗陣線、黎巴嫩真主黨和俄羅斯,但他們都分身乏術。以伊朗為代表的抵抗陣線自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與以色列一直處於膠著狀態,黎巴嫩真主黨在經歷以色列的一系列打擊後實力遭到削弱,因此來自抵抗陣線的力量對巴沙爾政權的援助大幅減少,而俄羅斯自身也面臨挑戰,無法為敘利亞提供更多支持,這是導致敘利亞政府軍在戰場上處於劣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反對派武裝已經今非昔比。」 田文林指出,反對派武裝的裝備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包括擁有無人機和重型武器。不僅如此,反對派武裝戰術水平也明顯提升,相較以前,現在不但能夠有效協調作戰,還懂得在近期交火中進行「認知戰」,廣泛散佈不利於敘利亞政府軍的輿論等,使得戰場形勢在短時間內出現近乎「一邊倒」的變化。
而反對派武裝的軍事裝備和戰術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有外部力量的介入。對此,田文林表示,土耳其、以色列、烏克蘭以及西方盟友被視為重要的外部力量。
具體而言,土耳其被指支持敘利亞自由軍等反對派武裝,並為其提供無人機裝備等。烏克蘭及其背後的西方盟友也被指可能發揮了作用,原因在於烏克蘭要在俄烏衝突中緩解來自俄羅斯的軍事壓力,一個很重要的做法是在敘利亞「再點把火」,以此分散俄羅斯的關注點,且反對派武裝在近期交火中的一些戰術做法與烏克蘭在俄烏衝突中的做法比較類似,因此俄羅斯方面指稱烏克蘭參與對敘利亞反對派武裝人員的訓練,並向他們提供武器裝備,包括無人機。此外,以色列可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以色列想要消除其北方的安全威脅(黎巴嫩真主黨在以色列北方),在敘利亞製造事端,既可以推翻巴沙爾政權,又可以切斷黎巴嫩真主黨的後勤補給來源。外界的看法是,伊朗是黎巴嫩真主黨的支持者,而敘利亞正是伊朗與真主黨之間的關鍵通道。一旦敘利亞落入反對派手中,這條通道會被切斷,真主黨將失去重要支撐。
除了敘利亞政府軍來自盟友的支持減弱、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的軍事力量增強,敘政府的經濟基礎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教授王晉告訴新京報記者,在美國的封鎖下,敘利亞政府無法走出本國經濟困局,引發一系列問題,包括貨幣加速貶值,國內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經濟發展的整體動力不足,民眾怨聲大。經濟發展不足又進一步影響軍隊的待遇等,因此出現大量部隊「不戰而降,不戰而逃」的情況,最終導致短時期內政權發生變化。
敘利亞或將陷入持續動盪
敘利亞於2011年3月爆發內戰,此後敘利亞政府軍和反對派武裝持續交火。內有反對派武裝和「伊斯蘭國」的不斷做大,外有西方大國的打壓,敘利亞政府軍的力量一度急劇收縮。後來,在俄羅斯和其他盟友的幫助下,敘利亞政府軍轉守為攻,逐漸收複敘利亞多地,伊德利卜省被認為是反對派武裝和極端組織在敘利亞境內控制的最後一塊主要地盤。
2020年3月,在俄羅斯和土耳其的努力下,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武裝達成停火協議,持續近十年的敘利亞內戰一度進入平靜期。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在十多年的內戰中,已有超過30萬名平民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近期,敘利亞局勢發展速度之快,敘利亞反對派武裝迅速進入大馬士革,推翻巴沙爾政權,引發外界對敘利亞乃至整個中東地區可能更加動盪的擔憂。
田文林表示,就敘利亞國內局勢而言,敘利亞國內民族、宗教和教派矛盾複雜,一旦巴沙爾政府倒台,這些潛在的矛盾可能同時爆發,導致敘利亞出現類似於利比亞「群雄逐鹿」的糟糕情況。利比亞是北非阿拉伯國家,2011年卡紮菲政權倒台後至今,利比亞深陷社會動盪不安,外部勢力博弈激烈的困局,這不僅給當地民眾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還對地區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王晉看來,隨著敘利亞局勢的發展,敘利亞國內的多方力量將迎來調整。敘利亞國內各派預計會進行相關對話,如果這種斡旋協調機制無法短期內起作用,可能會爆發新的衝突。同時,敘利亞國內各派還要面臨如何與多國駐軍(如伊朗駐軍、俄羅斯駐軍以及美國駐軍)相處的問題。此外,未來敘利亞政府的組成可能會出現新的變化,具體如何變化,敘利亞內部是否形成統一機制是關鍵。
關於敘利亞局勢將對中東地區有何種影響,王晉認為,土耳其、以色列和伊朗等多方力量圍繞敘利亞可能會出現新的博弈。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8日,馬斯納(Masnaa)過境點黎巴嫩一側,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政權結束後,黎巴嫩境內民眾準備進入敘利亞。圖/IC photo
敘利亞是中東地區「抵抗軸心」和「什葉派之弧」的組成之一。其中,「什葉派之弧」,包括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伊拉克、伊朗、也門胡塞武裝,從西北向東、再向東南,形成了一個半月形的弧線。而抵抗陣線,也是外界常說的「抵抗軸心」,是指以伊朗為核心,以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什葉派民兵、也門胡塞武裝和巴勒史丹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為主要成員的地區政治和軍事力量。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抵抗軸心」成為中東地區重要的反美、反以力量。
田文林認為,按照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稱巴沙爾政府已垮台的說法,中東地區「什葉派之弧」和抵抗陣線會受到影響,因為敘利亞是伊朗連接黎巴嫩真主黨的主要中間節點,如果敘利亞巴沙爾政府垮台,意味著伊朗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地區臂膀,同時也使得伊朗和真主黨的聯繫少了一個橋樑和渠道,未來真主黨的發展將會受到很大製約。
新京報記者 朱月紅
編輯 胡傑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