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產業」風正勁——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系列報導之三

《內蒙古日報》(2024年12月09日01版)《內蒙古日報》(2024年12月09日01版)

 時近深秋,走進遠景零碳技術(赤峰)有限公司年產152萬噸零碳氫氨項目一期第二階段工程建設現場,眼見塔吊林立,耳聞機器轟鳴。

2022年3月,遠景科技集團與赤峰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規劃建設全球最大綠色氫氨項目。僅用兩年時間,一座零碳綠色氫氨產業園在赤峰市元寶山產業園區拔地而起。2024年3月,項目一期第一階段工程順利投產,成為全球首個投產的商業綠色合成氨項目。

遠景蒙新集團赤峰零碳氫氨項目。遠景蒙新集團赤峰零碳氫氨項目。

「雙碳」背景下,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肩負「雙重」重任的內蒙古,錨定「雙碳」目標,積極謀求產業轉型升級,探索從高碳到低碳、零碳轉變的綠色發展之路。

從落地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到發佈全國首個零碳產業園的地方標準,從以資源驅動到以創新驅動,北疆大地上,零碳產業風勁,綠色底色漸濃,高質量發展形勢向好。

示範引領 

打造零碳園區新典範

進入今年第四季度,鄂爾多斯蒙蘇經濟開發區零碳產業園的各企業,進入了緊張的「趕工」模式。

內蒙古百川光熱科技有限公司寬敞的智能生產車間內,生產線高速運轉,一面面閃亮的「鏡子」源源不斷「走下」生產線。百川光熱是全球領先的光熱聚光反射鏡智能裝備製造商,於2022年入駐零碳產業園。

內蒙古百川光熱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產車間。內蒙古百川光熱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產車間。

距離百川光熱不遠處,作為北方地區單體產能最大的電池工廠,遠景動力一期工廠正在滿負荷生產。這家工廠日產電芯超3萬顆,每年可生產超10吉瓦時的儲能電池產品,80%的產品出口到歐洲、美國、新加坡等地。

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是全球首個真正落地的零碳產業園,由鄂爾多斯市政府和遠景科技集團攜手打造。園區80%的能源直接來自風電、光伏和儲能,另外20%的能源通過電網回購綠電,從而實現100%綠電供給。

「碳中和帶來的能源革命,將帶動工業革命,繼而驅動一場科技革命。零碳產業園將成為新工業革命的搖籃,而鄂爾多斯完全有可能引領綠色新工業革命。」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說。

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碳中和將推動能源體系向綠色、低碳、無碳轉型,實現無碳新能源對高碳化石能源的替代,推動工業體系由高碳向低碳甚至零碳轉變。在此進程中,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項目無疑將起到重要的示範引領作用。

第一條動力電池生產線、第一條光伏全產業鏈、第一條2000標方電解槽生產線、第一條光熱發電平面鏡生產線……在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已入駐10餘家新能源頭部企業,創造了多個內蒙古第一。

鄂爾多斯市不斷推廣氫能重卡車輛應用,打造新能源汽車製造產業鏈。鄂爾多斯市不斷推廣氫能重卡車輛應用,打造新能源汽車製造產業鏈。

打造以遠景為龍頭的電池及儲能產業鏈,以隆基綠能為龍頭的光伏產業鏈,以美錦國鴻、英博聖圓為龍頭的氫燃料電池及綠氫設備製造產業鏈,以上汽紅岩、捷氫科技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製造產業鏈,在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風光氫儲車」產業矩陣正在加快形成,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規模初現,越來越多的內蒙古製造「零碳產品」由此走向世界。

2023年,在阿聯酋召開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與赤峰零碳綠色氫氨項目同時斬獲能源轉型變革者大獎。

如今,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正在打造從零碳製造向零碳創造轉變的「2.0升級版」:以綠色電力為支撐、科技創新為核心,進行全領域減碳,推動地方標準升級為國家標準,並與國際標準相銜接,實現零碳產業園模式的可複製推廣。

先行先試

 探索低碳轉型新路徑

走進包頭達茂零碳園區,「奮力拚經濟」的強烈氣息撲面而來。內蒙古金鄂博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園區內車輛往來穿梭、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這個致力於綜合利用白雲鄂博尾礦的項目已於今年上半年進入試生產期,填補了達茂旗氟化工產業的空白。

包頭達茂零碳園區是包頭市目前唯一的零碳園區。包頭市正搶抓「雙碳」重大機遇,力爭將其打造成為具有示範作用、能夠輸出模式的標杆產業園。

包頭達茂零碳園區內,遠景蒙新集團高新齒輪箱智造基地正有序生產。包頭達茂零碳園區內,遠景蒙新集團高新齒輪箱智造基地正有序生產。

作為國家確定的8個碳排放雙控先行探索地區之一,內蒙古先行先試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製定出台了《內蒙古自治區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先行先試工作方案》《內蒙古自治區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先行先試2024年工作要點》。

按照部署,內蒙古強化鄂爾多斯蒙蘇、包頭達茂零碳園區建設,加快通遼霍林郭勒、包頭鋁業、鄂爾多斯鄂托克、阿拉善烏斯太等低碳園區建設,推動園區在源、網、荷、儲建設和綠電發、供、配、用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依託新能源的區域發展優勢,一批批示範性低碳、零碳產業園區應運而生。

在鄂爾多斯,作為國家首批低碳工業園區試點,鄂托克經濟開發區積極探索減汙降碳協同創新模式,推動產業結構由「黑」變「綠」。按照規劃,到2025年,開發區要建成總裝機容量8.7吉瓦的新能源供給體系,綠電消納率達到50%以上。

在通遼,霍林郭勒低碳園區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目前已編製完成園區低碳科技創新實施方案和綠能替代方案。按照計劃目標,2022年—2025年建設期內,園區計劃實施低碳產業、低碳能源、節能技改等項目106個,全部建成後,預計年減碳256萬噸。

亮麗北疆,以工業園區綠色低碳轉型為導向,以提高新能源消納利用為目標,低碳、零碳產業作為新力量、新動能,正在迸發著新活力。

創新驅動

共創零碳產業新未來

在碳排放雙控背景下,工業園區低碳轉型迫在眉睫,零碳產業正成為各地搶佔未來競爭製高點、構築競爭新優勢的最前沿。

內蒙古北宸智庫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文風表示:「零碳之路並非一蹴而就,現在仍面臨著關鍵低碳技術水平薄弱、零碳製造相關標準和體系不健全、能源結構亟待優化、零碳製造政策支持有待完善等挑戰。」如何打破這些「瓶頸」?內蒙古正在積極探索。

基於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建設的實踐,內蒙古在全國率先製定了零碳產業園的地方標準,從規劃佈局、統計核算、減排路徑、評估改進、信息披露等方面為零碳產業園的建設提供了統一、清晰的賽前分析性指導,回答了「零碳園區怎麼建」的問題。

2022年發佈《綠色電力應用評價方法》,2023年發佈《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範》和《零碳產業園計量評價規範》,內蒙古這套填補國內空白的地方標準,為零碳園區建設和改造提供了科學指導,也使低碳、零碳產業園在全國的快速複製有據可依。

聚焦關鍵低碳技術薄弱難題,內蒙古從科技創新入手,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智庫機構等力量,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學校走進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走進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零碳機場的微型沙盤格外引人注目。「項目對伊金霍洛國際機場進行零碳化技術升級,將實現航站樓100%零碳供能,年降低碳排放超過1萬噸,可為全國分佈式低碳綜合能源服務提供經驗和範式。」研究院副院長解小剛介紹。

這是國內首個零碳機場項目,以新型光伏、風電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發電,以新型鎳氫氣電池進行儲能,結合超臨界CO₂冷熱一體化系統與地源熱泵技術,實現了區域「風-光-儲-冷-熱-電」一體化供能。

2024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會在鄂爾多斯市召開。2024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會在鄂爾多斯市召開。

在2024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會上,零碳機場項目作為重大前沿科技成果重磅發佈。當日同時發佈的還有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和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的協同創新專項——以氫能為樞紐的低碳、零碳智慧園區構建關鍵技術。

這項技術針對傳統堿性電解技術進行革新,設計並開發出高溫堿性電解槽,可實現120℃下的低能耗高溫高壓堿性水電解製氫,系統綜合電耗低於行業平均電耗水平,綠氫製造成本降低15%以上,將為鄂爾多斯構建以氫能為核心樞紐的低碳、零碳智慧產業園區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雙碳」背景下,內蒙古綠色低碳轉型勢在必行,打造低碳、零碳經濟優勢突出。在「綠色能源+低碳產業」協同發展的時代徵程上,內蒙古步履鏗鏘。

總策劃:  吉莉

監製:孫一帆 許曉嵐 於濤

記者:許曉嵐 康麗娜 王鵬 楊林枝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相關企業

編輯:章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