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黃茅海「延長」港珠澳大橋!到底為了什麼?

來源:南方+

2024年12月,黃茅海跨海通道通車在即,這是繼深中通道之後,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年內迎來的又一重磅成員。

為什麼廣東要斥資130億元,建設這條跨海段長度全球排名第八的港珠澳大橋西延線?

無論是深中通道還是港珠澳大橋,都至少連接著一個大灣區核心城市。而黃茅海跨海通道,連接的是珠江西岸、經濟總量接近的新生力量珠海和江門。

從黃茅海出發,我們尋找答案。

超級工程

2018年,飛躍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橋誕生,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創下了世界橋樑史的奇蹟。

過去6年,港珠澳大橋見證了世界級灣區的誕生,尤其是2023年「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標誌著港珠澳「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就在港珠澳大橋建成的2年後,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打下了首根鋼管樁,開始動工。

這個項目起於珠海金灣區平沙鎮,設置高欄港大橋和黃茅海大橋2座主橋,東連港珠澳大橋,西連新台高速並與西岸沿海高速相交,止於江門台山市鬥山鎮。路線全長約31公里,採用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100公里,設計使用壽命100年。

其中,黃茅海大橋全長2200米,是世界上跨徑最大的三塔公路斜拉橋。在建設過程中,它還創下了兩項世界紀錄。

如果說,南沙大橋和虎門大橋,是珠江口跨海的「內環」,深中通道是「中環」,那麼黃茅海跨海通道和港珠澳大橋所構成的,就是「外環」。

如今,三級通道成型,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把曾經隔水相望的土地,再次縫合在了一起。

從橋到僑

港珠澳大橋,給大灣區帶來了港人澳人北上的巨大流量。

你知道的是,他們喜歡逛山姆、買鮑師傅、citywalk;但你不知道的是,有一群人熱衷於北上買房。而他們選擇置業的城市,不是深圳、也不是廣州,而是港珠澳大橋往西1小時車程的,江門。

這是一座位於珠三角西岸的城市,面朝大海,在海外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僑鄉。

江門有「中國僑鄉」的美譽,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近530萬人,比常住人口還要多。

數百年來,一代代僑民漂洋過海、闖蕩世界,五邑華僑華人足跡遍佈全球。

改革開放後,廣大僑胞和港澳鄉親報效桑梓,外資、技術、設備湧入江門,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到現在,江門活躍著4000多家僑資企業,累計投資總額超過470億美元。

穿越時空,這條連結著經濟和情感的橋樑,仍然把江門與港澳、與世界緊緊相連。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越來越多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回到江門投資興業、安居生活。

在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江門搖身一變,成了服務港澳和僑胞的「連心之城」。

協調之翼

以黃茅海跨海通道聯通港澳,這裡面除了情感因素,還有更深遠的經濟因素。

廣東省委明確提出,「要健全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促進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融灣發展」。

去年,珠江口東岸深、莞、惠的GDP合計5.22萬億元,而西岸珠、中、江三城只有1.21萬億元。西岸三城,不敵東岸一城,是珠江口兩岸「東強西弱」的現狀。

珠江口西岸城市群如何提檔?連接東岸高端要素資源是必選項。

放眼整個大灣區,江門處於「承東啟西」的位置,與廣佛都市圈、深港經濟圈兩大龍頭的陸路距離均在100公里左右,是大灣區通向粵西和大西南的樞紐門戶。

以僑鄉為橋樑,延長港珠澳大橋,提升珠江口東西兩岸一體化發展水平,輻射粵西融灣發展。這,就是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重要意義。

100年多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寫到,「在西江河口,東起澳門,西至銅鼓洲,可用之地約二百英方里。」意思是可以在這裏開發出一片新的天地。

當初的銅鼓洲,就是今天黃茅海跨海通道的西登陸點,江門台山廣海灣。

百年願景,映照當下。跨海、流動、融合,粵港澳大灣區即將迸發出的能量,將超乎世界的想像。

策劃:朱偉良

統籌:潘曉晨

文案:李靄瑩

攝像:熊毅 楊興樂 

剪輯:熊毅

配音:梁潔

設計:招鳳儀

出品: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江門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