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例腦機接口植入患者「已可以完成腦控喝水」

來源:財聯社

還記得今年年初,馬斯克宣佈Neuralink植入的首個大腦芯片人類患者已經完全康復,只需意念就能控制鼠標嗎?

在11月6日,癱瘓4年的小董在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神經外科手術台上,正準備迎接一項新的治療技術,這項技術聽起來甚至有些科幻——一個硬幣大小的腦機接口體內機即將被嵌入他的顱骨外,成功採集到小董大腦中感覺運動區域的神經信號。這個植入腦機接口設備是由博睿康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睿康」)與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洪波教授團隊合作開發。該系統採用無線微創設計,不損傷大腦細胞,手術後僅一週,患者便可出院回家。當日,由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完成了此例臨床植入試驗。該項臨床試驗得到了華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是按照《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和《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的各項要求開展的GCP臨床試驗。

「我們這款腦機接口系統採用的是半侵入式設計,設備非常小,只有硬幣那麼大,植入位置就在顱骨上方、頭皮下方。」博睿康產品總監王昱婧解釋道,「手術後,我們將頭皮重新覆蓋,等頭髮長出來之後,幾乎看不出來這個設備的存在。」

從國際腦機接口大會獲悉,患者術後恢復情況良好,已於11月15日出院回家,目前正在積極開展康復訓練,已可以成功完成腦控喝水的動作。

由清華博睿康NEO團隊提供由清華博睿康NEO團隊提供

科技改變命運的故事似乎正在發生,但癱瘓患者是否找到了「解藥」?答案仍在路上。

「一個簡單的小手術」?

4年前,因為一場意外導致全身癱瘓的小董在不斷尋找治療自己的「解藥」。

早在去年10月24日,54歲的患者老楊就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接受了腦機接口植入手術,成為國內植入腦機接口手術的首位受試者,這也比Neuralink的首例臨床植入早3個月。「當我看到老楊能夠重新舉起杯子喝水時,眼淚不禁流了下來。這對我們這些脊髓損傷的病人,簡直就是天賜的福音。」小董回憶道,老楊的案例給了他巨大的信心,也讓他下定決心要參與這項腦機接口的臨床試驗。

「聽到要做腦機接口手術,心裡是有些擔憂的,畢竟這是第一次做。」他說,「但如果這能讓我重新擁有自理能力,能夠自己穿衣、吃飯,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改變。」

小董的手術是一次充滿希望和風險的嘗試,把腦機接口植入患者腦中,就能實現自主喝水等腦控功能?醫生和患者都在審慎地評估它的神奇和風險。

「我們的研發團隊一直在努力平衡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確保達到最高標準。」王昱婧表示,「我們的腦機接口設備很薄很小,手術相對來說也變得更加簡便。我們曾與多位科學家和外科專家進行了溝通,大家一致認為,與同類神經刺激器的植入手術相比,我們的手術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小手術。」

與傳統的神經刺激器不同,這種半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技術不僅依賴體內的芯片,還配有一套體外裝置。「我們使用了一個小的磁吸線圈,患者可以像給手機無線充電一樣,隔著頭皮將其吸附在體內機上。這個外部設備負責供電、傳輸信號,並進行實時的算法更新。」王昱婧介紹道,「同時,我們還配有氣動手套,患者通過腦電信號控制手套完成抓握等動作,整個過程形成一個閉環。」

與此同時,國內對於腦機接口技術的監管和支持也在逐步推進。今年8月,博睿康微創腦機接口進入了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綠色通道」),這為他們的技術進入正式臨床應用提供了保障。王昱婧透露,「我們公司的植入腦機接口系統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的植入腦機接口系統,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我們邁出的只是第一步,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將這個系統做得更小、更微創,讓更多患者,甚至在更遠的未來,每個人都能夠受益。」

術中「黑科技」:無需喚醒,實時雙模精準功能定位植入

博睿康與華山醫院的合作已延續多年,本次植入手術為全國首例使用「軀體感覺誘發電位」+「在線高頻信號分析」完成對電極植入位點的雙模精準功能定位。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通過對腦電數據的實時採集和分析,幫助醫生精準確定患者的手部感覺運動功能區域,確保電極準確放置。

「 我們首次將這套系統帶入今天的手術室中,」王昱婧在談到這次臨床試驗時,眼中透露著對這項技術的自信。「這套系統的最大亮點就是它能在不喚醒患者的情況下,通過神經電生理「金標準」和高頻腦電信號實時分析「雙劍合璧」,精準定位功能區域,優化電極位置。」

對於傳統的功能定位方法,通常需要通過在術中將患者從麻醉狀態中喚醒,配合完成電刺激的方式來評估大腦區域的功能,「我們這套技術不需要患者醒來,也完全沒有副作用,能夠在患者無法配合的情況下,依然精確判斷出手部功能區域的活躍度。」

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他們正在開發更高密度、更高通量的電極,以便覆蓋更廣泛的腦電波區域。「在未來,我希望我們的系統不僅能幫助患者完成基礎的動作,比如喝水、走路,甚至能幫助他們進行如彈鋼琴、寫字等精細的運動控制。」

「博睿康在腦機接口領域深耕多年,作為腦機接口鏈主企業,我們在技術層面,從非侵入式邁向侵入式;在產品層面,我們從腦科學研究拓展到臨床診療與康復。過去兩年,我們的銷售和研發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微創腦機接口的臨床進展方面,我們完成了人體試驗‘從0到1’的重大突破,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也通過了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印證了‘微創植入’方案是一條安全、有效的技術路線。」博睿康科技創始人、董事長胥紅來表示。

加快未來產業培育,「上海腦機接口產業資源全鏈條集聚」

「博睿康剛剛完成由上海國投孚騰資本和浦東創投旗下引領區基金聯合牽頭的D輪融資簽約,後續在上海科委和市區國資的協同助力下,我們的人體試驗將全面展開,相信該技術路線在商業化前景上的優勢也會逐漸凸顯出來。」胥紅來說道。

在他看來,「上海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臨床應用場景,還通過深厚的產學醫研合作生態,帶來了眾多科研成果轉化機會。」

近年來,為加快未來產業培育,上海積極推進腦機接口前沿技術創新,結合市場化融資、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支持等,孵化落地了腦虎科技、博睿康(上海)等創新型企業,分別在侵入式、半侵入式賽道形成產品。

「上海的創新氛圍非常濃厚。」王昱婧說道,「這裏是一個年輕、充滿活力的地方。對於科技公司來說,上海的市場潛力和資源匹配度都非常高。腦機接口產業的上下遊資源幾乎都能在上海找到。從原料、芯片到電極,再到外部設備的製造,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

據悉,上海持續深化研究腦機接口前沿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培育,聚焦侵入式、半侵入式賽道,重點推進腦機接口產品化、建設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台、推動臨床試驗與應用示範、健全產品標準與檢測體系、培育產業生態。同時,支持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和應用規模。力爭2027年,腦機接口產品在國內率先實現臨床應用,幫助癱瘓、失語、神經性疾病等患者極大改善生活質量,創新生態初步構建。

「上海市科委對我們公司的支持,是把我們引進到上海的橋樑。」王昱婧談道,他們敏銳地看到了腦機接口技術的未來潛力,通過長期的調研和實地考察,最終決定將我們引入上海,才有了今天的合作契機。

王昱婧特別提到,與華山醫院及其他上海醫療機構的合作,也離不開市科委的推動。「這也是我們能夠順利與這些頂級醫院合作的關鍵。」

「通過和頂級醫療機構的緊密合作,博睿康得以加速驗證和優化腦機接口技術在真實臨床中的應用,同時推動實驗數據和科研成果向臨床療效的快速轉化。這一模式不僅縮短了技術落地的時間,也為未來在神經康復與疾病診療中的拓展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由於腦機接口在神經信號採集、無線供能和通訊方面目前缺乏成熟的芯片解決方案,我們正計劃與上海頂尖的半導體設計高校和企業合作,著力從底層推進系統性能的提升,進一步強化關鍵技術的國產化能力,為高效、穩定的腦機接口系統奠定堅實基礎。」胥紅來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