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精尖也有小改造,這32項地鐵創新成果全來自一線職工
地鐵是北京市民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目前,北京城市軌道交通路網總里程達836公里,線路達27條,工作日承擔1100萬人次的客流,7條地鐵線路發車間隔在2分鐘內。為了適應地鐵發展的需要,北京地鐵公司每年都會應用不少新設備和新技術,其中很多都是一線職工的發明創造。
12月9日,北京地鐵公司第二屆職工自主創新成果暨青年創新創意大賽成果展在北京地鐵土橋車輛段職工文化活動中心開幕,記者看到了多項源自一線員工的創新創意成果,既有高精尖的網絡技術,也有源自日常工作的實用性升級改造。
32項創新創意成果,全部來源一線、服務生產
無需觸碰電梯按鈕,只要離近些輕輕「隔空一點」,就能操控電梯的上下、開關門,前往指定的樓層。成果展上,「非接觸式電梯按鈕」模型十分亮眼,這是由北京地鐵科技發展公司任振餘創新工作室的職工打造的。非接觸式電梯按鈕項目採用紅外信號感應和按壓二合一按鈕,可操作電梯廂內的樓層按鈕和電梯口的電梯按鈕,可以降低特殊情況下接觸式按鈕存在的病毒傳播風險。
據瞭解,本屆成果展彙集展示了近兩年北京地鐵公司職工創新工作室和聯盟、青年創新創意大賽優秀成果32項。展出成果全部來源於一線、服務於生產,多項成果已獲得發明專利,並在實際工作中實現成果轉化和應用,具有較強的推廣性。
在公共交通領域日益強調低碳發展的當下,「車站通風空調系統能耗高」問題也得到關注,北京地鐵機電分公司職工祝瑞男、張健、桑治霄楠就研製出了一套更智能的車站空調控制系統。
傳統的通風空調系統通過運用環境探測傳感器動態監測環境溫度,這套系統則根據車站環境PMV(人體舒適模式)指標、空氣質量指數和能耗水平,自主調控車站通風空調智能調控系統,通過科學精確的計算,實現舒適與節能的平衡,可以降低維護強度和難度,巡檢維護工作量降低約25%,隱患誤報漏報率降低35%,節約系統能耗30%。這項成果獲得了2024年中國創新方法大賽北京分組一等獎,並取得了實用新型專利。
13號線56組列車完成供暖設備改造,冬季出行更溫暖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示的創新成果都是立足於職工本職工作的發明創造,既有彙集了高精尖技術的網絡創新成果,也有從清理排水渠得到靈感而改造出的實用小工具。
每年冬季,對地麵線路而言,如何保障乘客溫暖出行都是件很重要的事。北京地鐵13號線DKZ5型電動客車2002年正式投運,這是北京地鐵首次使用空調機組及送風系統對車廂內部空氣進行調節,但這款列車的空調系統不具備暖風功能。受製於地面運行的實際條件,到站開關車門時,冷暖空氣快速交換,導致車廂內溫度下降明顯。同時,受當時技術限制,空調無法製熱,車廂內僅依靠座椅電暖為客室供熱。
為了給乘客創造更舒服的出行環境,北京地鐵運營三分公司李悅創新工作室團隊經過多次調研、反復研究,基於最小的改動實現最大的效果,提出對13號線客室電熱進行優化升級改造,提升寒冷天氣車輛溫度。
車輛既有的電加熱管式電熱器改為強製通風電熱器,並增加電熱器輸出功率,有效改善了客室溫度。改造後的電熱器出風面積增大,面板受熱均勻,座椅溫度保持良好,目前已完成13號線全部56組車改造,提升了乘客出行滿意度,解決了地鐵車廂內供熱不勻、溫差大、電熱器不穩定等問題。
從清理排水渠獲得靈感,鐵鍬升級為可伸縮
此外,一些創新工具看上去就非常「接地氣」,例如一把可以伸縮的鐵鍬,使用螺絲進行固定,可以根據需要設置鐵鍬的寬度。
這項成果的創意來自於日常清理車站排水渠時的「不方便」。記者瞭解到,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鐵鍬是23釐米寬的方鍬,一些需要清理的高架車站天橋排水溝無法容納其通過,不能徹底清理排水溝內的積塵。
北京地鐵建維公司土建設施維護七中心的職工注意到這一現象後,便對手中的工具動起了腦筋,「要是鐵鍬能調節寬度就好了」。通過將常規鐵鍬前端重新裁剪並加裝固定槽,職工對鐵鍬進行改造,實現了一個工具適用不同寬度排水槽清理。目前,這樣的鐵鍬已應用於房山線高架車站排水溝清理工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工,且能徹底清理排水渠。
啟動儀式上,發佈了2024年優秀職工創新成果和2025年職工創新工作室項目,並為本屆成果展優秀創新成果、公司級及以上職工創新工作室頒發證書和銘牌。北京地鐵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職工董事劉永強表示,今後北京地鐵將加大職工科技創新扶持和成果宣傳推廣力度,充分發揮勞模工匠、高技能人才示範引領作用,以職工「小」創新彙聚企業發展「大」能量,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公司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