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蘿蔔也成了文物?別急,擦擦眼睛再看看

融融冬日,廚房裡囤下的白菜溫暖了灶台的人間煙火。可要論起什麼白菜歷經兩三百年還能葉脈舒展、鮮嫩如初,就不得不提河南博物院的重要文物——清代牙雕白菜。

河南博物院藏品牙雕白菜。圖為河南博物院提供河南博物院藏品牙雕白菜。圖為河南博物院提供

這棵牙雕白菜長約23釐米,重260克,通體以完整象牙雕刻完成。主體色彩以牙白為主,向嫩黃色漸變。牙雕白菜一端為層次分明的菜葉,紋理清晰,舒展張開,可見菜心;一端為菜根,白色菜幫包裹緊致有力,菜根部分連帶著褐色泥土,一棵剛從地裡挖出還未清洗的大白菜栩栩如生。

細細端詳,白菜葉莖上,還飾有兩朵小花,一朵含苞,一朵盛放;菜葉與主體的結合部位,趴伏著一隻翠色蟈蟈,蟈蟈雙腿一屈一蹬,正盡情吮吸白菜鮮美的汁水;一隻瓢蟲一旁靜臥,須角隱現,似乎也在埋頭享用大餐。小花和小蟲的點綴,使得整個作品兼顧野趣和雅緻,充滿生命的律動與自然的和諧。

人間有味是清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菜有著很深的文化寓意。古代文人認為,做人不僅要有風骨,更要「一清二白」。白菜綠色葉片與白色葉柄相互襯托,恰與文人士大夫提倡「清白」思想暗合。蟈蟈在古時稱「螽斯」,繁殖力強,象徵著家族興旺、子嗣綿長。因此,白菜和蟈蟈出現在同一作品中是當時較為常見的題材。

河南博物院藏品牙雕蘿蔔。圖為河南博物院提供河南博物院藏品牙雕蘿蔔。圖為河南博物院提供

俗話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和牙雕白菜組成搭檔的,還有一件同時期的牙雕蘿蔔。

這根「蘿蔔」長約27釐米,重229克。根莖由上部的紅色漸變為中部的粉紅和根部的白色,根須自然彎曲,葉片呈綠色。蘿蔔上一隻蟈蟈伸出前肢正由葉片爬向莖部,也顯得動感十足。

我國牙雕技藝起源甚早。遠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地區的河姆渡文化、黃河下遊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就已出現牙雕製品,當時這些製品多為實用器。商周時期,牙雕工藝成為當時主要手工藝門類之一。明代,沿海貿易發達,象牙湧入中國,為牙雕業的蓬勃發展奠定基礎。清代,象牙雕刻及染色技藝均超越前代,牙雕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品類。

牙雕工藝的裝飾趣味、雕刻技法、表現題材等常常取法竹雕、木雕等技藝,因此舊時常將竹雕、木雕、象牙雕刻以及犀角雕刻合稱「竹木牙角」。一根牙料被匠人選中後,按照「雅、秀、精、巧」的原則,歷經鑿、鏟、磨、彩熏等工序。雕刻技法有浮雕、圓雕、鏤雕、劈絲、鑲嵌、微雕、透雕和線刻等,小件雕刻耗時數月,整牙雕刻需曆數載。

除雕刻外,著色技藝也值得一提。明代及清代中前期彩色花紋使用礦物顏料,易出現塗料沉澱。清乾隆時期,油彩和化學藥水浸泡等方法開始出現。油彩染色,花色鮮豔、色澤分明,不會出現沉澱。化學藥水浸泡法,象牙通體浸泡到藥水裡,藥水中色彩慢慢浸潤牙質,能夠保持象牙紋路和質感,著色均勻,宛如天成。時至今日,我們看到的牙雕白菜、蘿蔔絲毫沒有褪色,可見當時染色技藝的高超水平。

文物無言,但古人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匠心卻通過件件文物,向我們訴說著過往,訴說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作者馬蕭林,為河南博物院院長)

參觀貼士

當前,備受觀眾喜愛的牙雕白菜、蘿蔔特展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館展出。與其相伴的還有大型基本陳列《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專題陳列《明清河南》《中原古代石刻藝術展》等,此外還有不斷更新的臨時展覽。廣大文博愛好者可前往觀展,找尋自己喜愛的國寶文物。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展館地址: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8號。

報導來源:《人民日報》2024.12.7 第7版報導來源:《人民日報》2024.12.7 第7版

人民日報記者 張文豪 採訪整理

版面責編:孟揚、唐中科、曹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