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4年政治局會議重提「適度寬鬆」,釋放哪些宏觀政策信號?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強調,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提高宏觀調控的賽前分析性、針對性、有效性。

這是自2011年至今的14年來,中國首次提及「適度寬鬆」政策。與此同時,政治局會議還罕見要求「加大超常規逆週期調節」。

如何理解這次政治局會議的定調,這將如何影響我國明年的宏觀政策?多位業內分析人士預計,2025年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將較2024年進一步加大。

宏觀貨幣政策轉向 時隔14年重提「適度寬鬆」

時隔14年,本次政治局會議重提「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引發市場關注。

數據來源: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整理數據來源: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整理

東方金誠宏觀首席分析師王青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2011年以來首次將貨幣政策定調為「適度寬鬆」,背後是當前物價水平持續偏低,有效需求不足,2025年逆週期調節需求上升,推動央行貨幣政策基調從「穩健」轉向「適度寬鬆」。

回顧過去30年我國貨幣政策的實踐,關於貨幣政策基調有五個描述:寬鬆、適度寬鬆、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貨幣當局根據客觀形勢變化,以「穩健」為中樞,在「從緊」與「寬鬆」之間靈活調整,以達到穩經濟和逆週期調節的目的。其中,「適度寬鬆」是僅次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當前,我國內外部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歐美髮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寬鬆。因此,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在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有力度的降息」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貨幣政策基調由「穩健」轉向「適度寬鬆」,意味著貨幣政策正在轉向。

「當前貨幣政策基調有必要也有條件調整為 ‘適度寬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從國內環境看,宏觀經濟和金融指標較為疲弱,亟須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支持。當前,居民和企業的短期、中長期貸款規模均明顯下滑,需求不足導致信貸下降的因素可能要超過季節性因素。同時,物價、房地產、消費等指標也處於持續低迷狀態。

在連平看來,現有「穩健」貨幣政策基調與市場心理預期之間存在明顯落差。從加強預期管理、有效引導市場預期的角度看,盡快對貨幣政策基調作出合理的、恰如其分的調整,將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改變當前市場預期普遍偏弱的狀況。

連平還認為,從政策協同的角度看,為增強逆週期調節效果,貨幣政策有必要更好地配合財政政策,實施「雙鬆」組合。此外,外部環境變化為我國貨幣政策基調調整提供了時間窗口。

寬鬆空間打開 預計明年貨幣政策或將有更多操作

今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多次降準、降息,措施力度大、速度快,特別是1年期LPR從3.45%降至3.10%,下降35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從4.20%降至3.60%,下降60個基點,降幅均為曆年最大。

在多位業內人士人看來,今年的貨幣政策已經是適度寬鬆。此次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貨幣政策為「適度寬鬆」「加大超常規逆週期調節」,這也意味著明年貨幣政策寬鬆空間將被打開。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指出,上一次「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表述出現在2008-2009年。2008年11月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轉變表述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此之前貨幣政策已經啟動寬鬆操作。表述轉變之後貨幣政策仍然有進一步寬鬆操作,其中降準1.5個百分點、降息156個基點。因此,他預計明年貨幣政策繼續降準、降息的同時,央行將加大購買國債和買斷式逆回購等超常規寬鬆政策。

王青也認為,2025年央行會繼續實施有力度的降息降準,其中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達到0.5個百分點,明顯高於今年0.3個百分點的降息幅度,而且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也會適時下調,進而引導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下行。

「不排除2025年通過較大幅度引導5年期以上LPR報價下行等方式,繼續對居民房貸實施較大力度定向降息的可能。這是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的關鍵一招。」王青認為,在金融「擠水分」效應減弱後,明年新增信貸、社融規模有望恢復較快增長。同時,2025年彙市可能會出現一定幅度的波動,但不會動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立場。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首席專家曾剛指出,降息降準均是常規的貨幣寬鬆手段。此次會議特意強調了「加強非常規逆週期調節」,這意味著明年央行寬鬆的手段將不局限於降息降準。

「結構性政策就是非常規的調節手段。」曾剛表示,如已經實施的針對特定領域調節的相關結構性政策、國債回購相關政策、股票回購再貸款等資本市場支持政策,都屬於非常規調節手段。他預計,明年央行或將在結構性政策上進一步加碼。

打好政策「組合拳」 明年宏觀政策部署將更加積極有力

本次會議中還強調「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打好政策 ‘組合拳’,提高宏觀調控的賽前分析性、針對性、有效性」。其中,財政政策去年12月政治局會議定調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對此,明明認為,本次政治局會議上首次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前增加了「更加」的表述,表明財政擴張及政策加碼的決心和力度,後續財政發力可期。近年來實際赤字率最高的年份是2023年和2020年,分別為3.8%、3.6%。他認為,2024年財政赤字率有望達到4.0%,新增專項債、特別國債規模也有望進一步提升。

王青也預計,2025年財政政策實施力度將比今年顯著加大。除了財政赤字率或會從今年的3.0%上調至4.0%左右外,他還預計明年除了發行1萬億左右特別國債補充大行資本外,超長期特別國債還會繼續發行,估計發行規模會從今年的1萬億升到1.5萬億至2萬億,除繼續支持「兩重」投資外,對「兩新」的支持力度會從今年的3000億加大到6000億左右。這將對2025年擴投資、促消費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總體上看,本次會議對明年宏觀政策部署更為積極有力。」王青強調,這其中一個重要背景是明年我國外部經貿環境變數加大,需要著力擴大內需,穩定市場預期,激發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重點是提振居民消費和民間投資,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當前物價水平偏低,為宏觀政策加力實施逆週期調節提供了空間。

此外,董希淼也指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應加大實施力度,更具賽前分析性、有效性、針對性。但貨幣政策的作用終究是「有效但有限」,無論是擴大有效需求還是防範化解風險,還需要以更大的格局、更寬的視野,採取更多有效有力的措施,而不只是寄希望於貨幣信貸政策。

董希淼認為,2025年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應加快、加大調整優化,與貨幣政策協同發力,形成合力,發揮好政策集成效應,努力促進宏觀經濟繼續恢復回升,從根本上穩定經營主體信心、激發市場有效需求。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薑樊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