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2025年世界或迎來更多動盪

【專家:#2025年世界或迎來更多動盪#】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7日刊登題為《世界正處於全面戰爭的邊緣嗎?》的文章,作者是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傑出研究員沈聯濤。全文摘編如下:

隨著2024年接近尾聲,世界正經歷著動盪和轉變,其標誌是不斷升級的衝突、日益嚴重的氣候災難、令人不安的科技顛覆和不斷增加的社會抗議。

我太過關注唐納德·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的消息,以至於忽視了德國聯合政府垮台的新聞。然後,在本週早些時候,南韓總統尹錫悅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宣佈實行戒嚴令,所幸這一舉措被議員們推翻。

就在同一週,由於推行一項不受歡迎且缺乏議會支持的預算,法國總理沙加度·巴尼耶在一場不信任投票中失利。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喬·拜登赦免他的兒子。就在美國股市和比特幣創下歷史新高之際,此類政治危機卻在不斷展開。

烏克蘭、加沙、敘利亞和中非等地戰火紛飛。俄烏戰爭給俄烏兩國和歐洲安全的未來都造成毀滅性影響。由於特朗普宣稱他能在24小時內解決烏克蘭戰爭,俄羅斯可能會在這位美國當選總統就任前利用這個冬季尋求儘可能多地佔領領土。

由於拜登批準烏克蘭使用美國遠程導彈攻擊俄羅斯境內目標,克里姆林宮發射了一種新型中程彈道導彈作為報復。儘管俄羅斯的這種導彈沒有攜帶核彈頭,但此類衝突升級仍增加了核戰爭爆發的可能性。

我們是否正像《外交》雜誌最新一期所暗示的那樣,走在通往全面戰爭的道路上呢?

暴力戰爭是政治的極端延伸,是在外交失效時採取的手段。當一方認為自身擁有的先進技術能夠壓倒對手時,全面戰爭就會爆發。胡塞武裝能利用無人機和導彈封鎖紅海來對抗航母,這表明技術優勢可以不對稱地受到削弱。

在幾乎所有經濟體中,真正的戰爭都發生在內部。大多數人不明白為什麼他們的政府要去參與別國的戰爭,卻不花錢改善本國的醫療、養老及整體民生狀況。為數不多的讓美國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團結起來的事情之一就是遏製中國。

2016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利·克林頓將特朗普的支持者和抗議者稱為「可悲之人」。她其實誤讀了公眾情緒。如果統治精英無法理解是什麼將社會凝聚在一起,用詩人葉芝的話說就是,「萬物分崩離析,中心不再把持」。

當一個國家進入一個充滿重大未知因素的時期時,現在不會有像甘地或尼爾森·曼迪拉維杜華那樣的知識巨擘或領袖人物用道德敘事團結分裂且兩極分化的民眾。當中心無法維繫時,我們應該把中心看作相互交戰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邊界地帶。

烏克蘭和加沙代表著不同文明之間的邊界地帶,在這裏,交戰各方圍繞意識形態、能源和權力展開爭鬥。在內部,左右兩派之間的界限既模糊又脆弱。像特朗普這樣的民粹主義領導人正是在這種時候出現的。

中心地帶是左右兩派圍繞原則、地盤和權力展開爭鬥的地方。如果位於中心(或邊界地帶)的人說服雙方相信和平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利,平衡就會實現。如果邊界地帶出現真空,就會引得一方去佔據它以獲取相對另一方的優勢。

拜登的重大失誤在於沒有玩好平衡遊戲,選擇同時在俄羅斯、中國、中東以及國內政治派別這四條戰線上作戰。

喜歡看中國歷史劇的讀者不難領會,特朗普接手的國際格局頗似《三國演義》中的情形。西方試圖遏製東方,全球南方國家則尋求不結盟。由於全球南方的許多國家希望通過和平而非戰爭來實現發展,任何願意為它們提供穩定貿易和投資的人,都將在長遠角度上成為贏家。

特朗普的回歸預示著更多孤立主義、保護主義趨勢的出現。俄烏戰爭或許會留給歐洲去處理。如果特朗普通過與俄羅斯等國達成交易或休戰來爭取時間,全面戰爭將得以避免。不過,由於美國和以色列的利益趨同,中東的局勢要複雜得多。

隨著世界準備應對特朗普帶來的更多動盪,他的政治遺產或許將由他能否恢復世界體系的平衡來界定,而非由他是否挑起下一場全面戰爭來界定。(編譯/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