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教中心成立30年,新聘任36位專家顧問

越來越多的農村女孩接受了更高層次的教育,中國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學生佔總數近60%,農村教育事業持續發展……12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簡稱「農教中心」)成立30週年慶祝活動舉行,會上公佈了系列成果以及2024年主要出版物報告。

當日,來自國際國內36位專家學者被聘任為農教中心的戰略顧問、學術顧問以及諮詢專家,未來將圍繞優質教師改善農村教育、性別平等和女性領導力、數學技術促進農村教育與發展和技能發展促進農村轉型等方面教育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12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教中心成立30週年慶祝活動舉行,公佈了系列成果報告。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12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教中心成立30週年慶祝活動舉行,公佈了系列成果報告。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中國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學生達9000餘萬人

全國婦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黃曉薇表示,教育是消除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如何通過教育賦能來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建立更具包容性和韌性的社會,是各界共同課題。她介紹,全國小學淨入學率保持在了99.9%以上,性別差距基本消除,普通高中、高等教育在校學生中,女生佔比數別為49.5%、49.9%,越來越多的農村女孩接受了更高層次的教育。全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當中,女性農業技術人員佔比超過33%,「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女性農民活躍在鄉村振興的一線。」黃曉薇說道。

黃曉薇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教中心成立30年來,始終致力於搭建廣泛合作平台,推動農村教育實踐,為促進全球婦女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農教中心還於今年10月共同啟動了非洲女童數字技能提升項目。「明年是北京世博會30年,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女童和婦女教育獎設立10週年,我們期待與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和社會組織一道推動女童和婦女教育朝著更加公平、包容、高質量的發展。」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介紹,目前,中國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學生有9000多萬人,佔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近60%,我國通過全面改善農村學校教育環境,實施教師輪崗制度,深化教育扶貧工作,實施教育扶貧工程以及暢通升學渠道等一系列舉措,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他表示,國際教育協會與農教中心長期保持密切合作,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際農教中心2024年主要出版物正式發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教中心依託北京師範大學建立,北師大校長於吉紅表示,30年前,農教中心在時代的召喚下應運而生,農教中心作為中國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共建的國際機構,肩負著通過教育推動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農村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使命。30年來,中心積極搭建政策對話平台,通過舉辦系列研討會,參加國際對話等形式,推動各方就農村教育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對政策研究和製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建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秘書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原秘書長杜越用數張老照片回憶了農教中心的建設歷程。他介紹,農教中心的出現促使了「全民教育」這一概念的提出。「我們要動員更多的合作夥伴,研究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問題,我們的工作要做到國外去,真正變成一個國際機構,幫助其他國家改變他們的教育現狀。」杜越說道。

現場,農教中心2024年主要出版物正式發佈,涉及8個外文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農教中心執行主任趙玉池介紹,八部作品分別為《瀾湄流域農業農村發展特色案例研究》《農村學校改進:發展中國家的實踐》《女性STEM教育全球實踐報告》《農村社區學習中心能力建設項目:回顧與展望報告》《通過教師改善教育質量:中國與非洲的實踐》《中國欠發達地區教育賦能:北京師範大學強師工程的實踐》《邁向2030:中國在教育性別平等方面取得的進展》以及《青年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案例研究。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