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欺淩行為得到有力製止,更多力量會站出來
11月8日,團固原市原州區委聯合原州區康居社區、原州區第十小學、原州區暖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織25名未成年人到原州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教育中心參加法治教育學習。團固原市原州區委供圖
11月22日,固原市西吉縣沙溝鄉東莊村,寧夏義工誌願服務聯合會為孩子們開展「守護美好童年 遠離校園欺淩」教育活動。寧夏義工誌願服務聯合會供圖
11月,團吳忠市利通區委聯合吳忠市至善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誌願者,到轄區中學開展「暖心護航」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進校園關愛服務項目活動。團吳忠市利通區委供圖
近年來,校園欺淩事件時有發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近日,共青團中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推動出台一批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舉措,培育一批熟悉政策、經驗豐富的工作隊伍,實施一批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精品項目,形成一批研究質量高、資政效果好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促進青少年法治素養不斷提升,違法犯罪分級預防、干預和矯治體系更加完善。
有效預防校園欺淩的發生,為未成年人打造安全、清朗的成長空間,需要社會各方合力。
不做欺淩的旁觀者
對21歲的張怡(化名)而言,小學時的經歷留下了一段灰色的記憶。在海南某縣城就讀的她,被同學叫「醜八怪」,走在路上被吐口水、扔石頭。一些同學對她開始是辱罵,後來演變成毆打。性格內向的她,一直隱忍。「這麼多年過去了,心裡還是放不下這些事。」張怡覺得自己應該早些站出來,勇敢面對。
「我不敢站出來,因為害怕也成為被欺負的對象。」互聯網產品經理李月(化名)在某社交平台上提到,她曾作為旁觀者目睹過學生欺淩,「在老師看不到的地方,報告人可能會受到更嚴重的欺淩」。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東省律師協會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鄭子殷律師常年致力於預防學生欺淩普法宣傳。他分析說,在學生欺淩中,旁觀者的行為可分為「積極作為」「不作為」「對欺淩行為起鬨」。「‘不作為’和對欺淩起鬨的旁觀者會降低欺淩者的自責與內疚感,助長欺淩行為,加劇對被欺淩者造成的傷害。長此以往,旁觀者可能成為下一個欺淩者或被欺淩者。」
「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被欺淩了能夠得到支持,有求助通道、有支持屏障,這是十分重要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家庭教育協會理事陳俊表示,當一個人站出來說得到了這方面的支持,就會有更多人勇於行使自己的權利,產生連帶效應。
讓「站出來」的人帶動正能量
有研究學者表示,學生欺淩行為的形成有一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輕到重的醞釀、發生和發展過程。學校要及時遏製、消解苗頭,才是預防欺淩發生的根本所在。
此前,記者在廣西南寧多個中學採訪瞭解到,學校會開展預防學生欺淩方面的教育。有學生表示,學校一般會在晨會、班會上提到防止學生欺淩問題的發生;有時會有問卷調查,如果發生欺淩情況,會報告給老師,或者通過校長信箱反映問題。
「欺淩事件發生時,若旁觀者能及時施以援手,就能改寫結局。」鄭子殷表示,旁觀者應當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及時向老師、家長報告欺淩行為,甚至報警。
今年5月31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對各地開展的校園暴力與學生欺淩防範治理專項行動提出具體工作要求。通知明確,各校要成立學生欺淩治理委員會,對欺淩行為進行認定,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成立預防校園欺淩委員會,從保護、預防、早期干預和應對4個維度,建構校園反欺淩框架基本結構。當有欺淩事件發生時,委員會成員及時製止欺淩行為並初步判定事件性質,對受欺淩學生提供及時幫助,蒐集現場資料、登記相關信息跟進調查,及時向家長告知調查情況,共同決定用何種方式處理事件。此外,學校還建立了預防校園欺淩的三級干預體系,從全校範圍的預防到定向預防,對有苗頭的情形,提前干預教育。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德育處副主任陳萌說,學校每個學期開學時都會開展法治教育第一課、安全教育第一課和心理教育第一課。落實法治教育第一課,通過全校直播、班會等方式,「要對孩子們講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怎麼保護自己,如何尋求幫助」。學校平時會邀請西安市公安局警訓支隊的高級講師進行「以案說法」,「讓孩子們意識到學生欺淩行為是違反道德、違反規則、違反法律的」。
在心理活動月期間,學校開展以預防學生欺淩為主題的團隊心理輔導活動,開闢心理諮詢綠色通道,通過「悄悄話信箱」向老師訴說或者尋求幫助。陳萌表示,今後學校將圍繞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進行校園普法宣傳教育,加大預防校園欺淩力度。
「面對欺淩行為,要鼓勵‘站出來的人’,這是一種正向引導,形成正能量氛圍,以此影響、帶動一些人。」陳俊認為,當欺淩行為得到有力製止,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站出來。
構築預防學生欺淩的家庭教育防線
「他們為什麼不打別人就打你?」
12月4日傍晚,廣西街頭,一個女孩站在路邊向媽媽哭訴自己在學校被打,卻遭到媽媽的質問。面對孩子受到欺淩,家長如此反應,並非鮮見。
「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應成為預防學生欺淩的堅固防線。」陳俊曾在南寧、柳州等地參加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婦聯舉辦的集中巡講活動。他認為,預防學生欺淩相關課程,不能只是讓孩子聽,家長也要聽。「家長應更多瞭解學生欺淩的成因以及教育、法律應對,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指導、引導孩子形成自我保護和規避風險的意識。」
今年8月1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金州社區家長學校課堂上,由兩位家長分別扮演孩子和家長的角色,她們的對話引來現場觀眾陣陣笑聲。兩位「演員」的台詞都來自現實生活,在場的30多名觀眾,共同的身份是父母。
自2023年8月10日起,金州社區家長學校舉辦「週四家長課堂」。李紅(化名)只要有時間就來聽課。她說,這兩年的課程學習讓自己有了很大變化。沒上家庭教育課程之前,她常把孩子出現狀況的原因歸結於孩子自身,如今李紅改變了看法,「正如老師所說,魚生病了要去考察水環境,孩子出現狀況,要從家庭環境中去找原因,家長同樣需要學習」。
據瞭解,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築牢家庭安全防線,廣西壯族自治區婦聯開展中小學校園暴力與學生欺淩防範治理專項行動,引導家長落實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強化家庭保護。
讓家長扮演學生角色,是金州社區家長學校的創新教學手段,被稱作「心理雕塑」。廣西南寧金州社區家長學校執行副校長譚聚春表示,這種方法能讓家長感同身受,學會思考什麼樣的言行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讓孩子在家庭中有歸屬感,並對自身產生價值感。
西安交通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朱曉文研究過家庭教養方式和學生欺淩之間的關係,她表示,無論是針對學生欺淩中的受欺淩者,還是施暴者,家庭教養方式都被視為影響學生欺淩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在實際生活中,仍存在家庭主體權責不明確、家長不理解孩子、不會和孩子溝通、缺乏科學教育方法等情況。
「我們的教育要更加重視對孩子健全人格和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朱曉文感慨,只有教會孩子們懂得愛和尊重,具備同理心、責任感、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他們在和同學交往時才會形成互助互愛的關係。「健全人格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學校教育、父母的教養行為和方式都起著關鍵作用。」
譚聚春曾前往部分鄉鎮參與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她發現村里留守兒童佔比較高。大部分有欺淩行為的孩子,都有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她表示,「很多爺爺奶奶的隔代教育只能解決孩子的日常生活等問題。孩子缺乏精神追求,沒有建立規則意識和自信心,需要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多陪伴孩子。」
譚聚春認為,人格健全、內心強大的孩子既能關注自己,也能關愛他人,這有賴於家庭環境對孩子從小的培養、教育。
朱曉文建議,將家庭教育納入預防校園欺淩治理,引導家長重視對孩子社會情感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養,以家校共育的形式幫助孩子建立、維護與同伴的良好關係,共同營造充滿愛和溫暖的校園環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欣宇 通訊員 蔡曦葳 張少梅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10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