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十週年—— 千里水脈,潤澤北方大地

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團城湖明渠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終點站。

穿漳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在河南境內的一個「超級工程」。通過該工程,干渠從漳河底下穿流而過。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示意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示意圖。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示意圖。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示意圖。

在南水北調東線長溝泵站,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巡檢。

河北省滄州市700多萬城鄉居民喝上「南水」,告別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日子。圖為滄州一戶居民使用自來水。河北省滄州市700多萬城鄉居民喝上「南水」,告別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日子。圖為滄州一戶居民使用自來水。

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水源地。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的源頭,南瀕長江、北連淮河的江都水利樞紐。

本版圖片均由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提供

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週年。10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過760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超過1.85億。

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和大動脈。東線從江蘇揚州出發,13級泵站牽引長江水攀越十幾層樓的高度,北至天津,東抵膠東半島。中線以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庫為起點,依太行、穿黃河,潤澤華北平原。

築牢沿線供水「生命線」。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河北省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北京市城區七成以上供水為「南水」,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河北省7個地級市用上了「南水」……中線一期工程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標準,東線一期工程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助力沿線生態環境復甦。工程沿線曾經乾涸的窪、澱、河、渠、濕地重現生機,初步形成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亮麗風景線。北京市的母親河——永定河,實現全年全線有水;河北省邢台市,百泉湧動景象再現;山東、江蘇交界處的微山湖,發現了素有「水中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

暢通南北經濟循環。工程打通南北輸水通道,將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優勢轉化為北方地區的經濟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優化配置。東線一期工程通水後,京杭大運河成為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本報記者 潘旭濤)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10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