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人士看好香江潛力——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將贏得更多青睞」

圖為香港城市風光。圖為香港城市風光。

新華社記者 陳 鐸攝

近日,香港金融界盛事不斷。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國際金融論壇全球年會等先後在香港舉辦,吸引大批海內外政界、商界、學界代表人士彙聚香江,就全球經濟環境、市場投資機遇、金融科技創新等議題展開討論。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在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下,香港將繼續彰顯「超級聯繫人」作用,風采依然、前景可期。

「國際投資者資產結構正在逐步多元化,越來越多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亞洲資產,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將贏得更多青睞。」在近日舉辦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總部設在倫敦的晉達資本聯席首席投資官多梅尼科·費瑞尼所說。

發揮獨特作用

香港國際金融機構集聚,為中國內地金融業「引進來」「走出去」發揮了積極作用。數據顯示,全球前100家銀行中有73家在香港設立了機構,前10大保險公司中有7家在香港開展業務,在港中資銀行保險機構總資產佔中資全部海外資產的一半。作為世界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樞紐,全球約80%的離岸人民幣業務通過香港結算。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的投資七成以上通過香港進入,內地企業境外上市融資八成在香港完成。

「香港位於東西方交彙處,是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主要入口。」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認為,東盟國家和海灣國家經濟增長迅速,企業為尋求融資和擴大規模,渴望與香港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抓住亞洲市場的發展機遇。在此過程中,香港可以擔當「超級聯繫人」角色,在持續加強與內地和美歐等傳統市場聯繫的同時,積極拓展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

「香港鞏固和壯大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既是香港所需,也是國家所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表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香港金融業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持續鞏固,「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作用進一步凸顯。

加強互聯互通

今年恰逢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10週年。10年來,互聯互通機制不斷拓展升級,促進了內地資本市場開放和國際化,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在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論壇環節,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銀集團、法國巴黎銀行和花旗集團等機構的高層代表紛紛表示對香港投資營商環境的青睞、對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認可,看好香港的未來發展潛力。

高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大衛·所羅門說,近期中國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望促進消費回暖,相關部門也一再承諾持續擴大對外開放,這些積極因素有助於增強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特德·比基表示,摩根士丹利將繼續深耕香港市場,他相信隨著市場信心的加強,資金將會流入。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彙管理局局長朱鶴新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持續完善金融領域外商投資準入,為外資機構來華創業投資創造友好包容的營商環境。

「作為全球公認的金融中心,香港有開放透明的營商環境,以普通法為體系的強大法治以及健全及可預測的監管制度,香港隨時準備好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互聯互通,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香港特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說。

促進金融創新

為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一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及金融業界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構建金融科技創新生態圈」的目標,表示將繼續推動央行數碼貨幣、移動支付、虛擬銀行、虛擬保險及虛擬資產交易等創新金融服務。

在中國國際金融論壇·香港峰會上,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黃奇帆認為,通過擴大人民幣國際化業務,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加強資產和財富管理,提升金融科技和創新能力以及完善金融監管和國際合作,香港未來將繼續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發揮重要的樞紐作用,進一步增強香港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影響力。

陳茂波表示,將通過擴大市場聯繫、促進金融創新、推動綠色和轉型金融3個策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作為亞洲綠色金融中心,香港過去3年已發行超過63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和可持續債券。未來我們將繼續發揮引領作用,推動相關標準的製定和完善,並擴大相關投資。」陳茂波說。

滴灌通集團創始人、主席李小加建議,香港應盡快將北部都會區發展成科技創新產業沃土,吸納集聚全球創科人才,這樣5年至10年後,香港就會有一批本地科技企業,支撐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時支撐港股市場發展。(本報記者 汪靈犀)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10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