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浙閩「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成功轉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來源:中國藍新聞

香港時間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會議作出審議,由浙江和福建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國首個成功轉名錄案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審議,「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是以對環境以及結構力學的認知體係為基礎,採用原木料、運用「編木」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樑技藝體系,主要流佈於福建省東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

2009年,浙江泰順、慶元兩縣和福建屏南、壽寧、周寧三縣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大力度的保護和傳承之路至此開啟。

泰順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縣文物局)副局長 潘建東:歷經15年時間,我們泰順在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次轉名錄成功,標誌著這項技藝已經從「瀕危」走向「複興」,並在國際社會上得到了更高的認可。

15年間,保護木拱橋的條例法規陸續出台。從2021年起,《溫州市泰順廊橋保護條例》和《實施細則》陸續施行,成為全國首個廊橋保護專項立法;去年,慶元、泰順兩地作為保護地,共同製定了《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全面推進廊橋的保護研究、傳承開發等工作。

截至目前,我省已新建、維修木拱廊橋80餘座,培育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1名,全省目前已擁有11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實踐團隊,人數超17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