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裏,看見向上的中國」—— 創新發展 機遇滿滿

第七屆進博會期間,觀眾在鬆下展台參觀。

克奴爾產品廣泛應用於軌道交通及商用車行業。

霍尼韋爾西安工廠。

消費者在亞瑟士門店選購商品。

以上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觀眾在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先進製造鏈展區參觀。

那宇奇攝(新華社發)

從進博會到鏈博會,從跟進「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到加速佈局高技術產業,這一年,外資企業創新創造的身影活躍在中國市場。

商務部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6893家,同比增長11.8%。

拓展新的事業版圖,密切關注中國發展新機遇,持續加碼中國的創新鏈和產業鏈,成為眾多外資企業的共同選擇。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聲音。

鬆下控股株式會社全球副總裁本間哲朗:

市場環境更開放,供應鏈體系更強大

12月初,鬆下控股株式會社全球副總裁本間哲朗在廣東廣州參加了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提及鬆下在華業務情況,本間哲朗談到一組數據:1985年,鬆下在中國的事業規模佔集團全球業務不到2%;到2023年,這一數據已增長至23%,中國成為集團在海外的最大市場。

一家在華髮展超40年的跨國企業,為何如此看重中國市場?本間哲朗這樣總結:中國不僅是製造大國、消費大國,也是創新大國、工程師大國。

「鬆下自197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經歷了快速發展和轉型期。」本間哲朗說。一方面,中國不斷推進市場改革,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為跨國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中國本土企業也在迅猛發展,這使得跨國企業愈發重視實施本土化戰略,助力其提升在華知名度和業務收益。

「我們在中國的業務板塊可以概括為‘健康智能住空間’‘移動出行’和‘智能製造’三大領域,這些板塊是響應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注重環境事業和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本間哲朗告訴記者。比如,在移動出行方面,伴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壯大,鬆下通過打造豐富的車載零部件、提供相關解決方案,支撐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

在中國做生意,最讓本間哲朗印象深刻的,是中國擁有完善、成熟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鬆下在中國銷售的幾乎所有家電產品和住宅設備,都由中國團隊研發、製造。我們在中國有超過6000家供應商,幾乎各類原材料、零部件、整機,甚至自動化的生產設備,都能在中國得到滿足。」他說。

開放的市場環境也為跨國企業堅持在華髮展提供了信心和支撐。從出台外商投資法,到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各類對外開放舉措不僅打造起更開放、更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也有利於持續優化引資結構。以鬆下為例,近4年時間里,鬆下對中國的18個事業基地進行了新投資。今年10月,鬆下在蘇州舉行了電子材料新工廠奠基儀式,該工廠將進一步擴大產能,為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提供優質封裝材料。

「我們持續加大在華投資,正是因為看好中國經濟長期走勢。我們相信,中國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利好經濟長期穩定增長,這將持續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本間哲朗說。

現在,除了鬆下高管一職,本間哲朗還兼任中國日本商會會長。根據該商會發佈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24年白皮書》,在華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意願改善,56%的受訪日資企業表示在2024年「增加」或「保持」投資規模。「中國供應鏈穩定、可靠、靈活的優勢愈發凸顯,期待更多外資企業在中國建立起自己的供應鏈、價值鏈,共享中國大市場的發展機遇。」本間哲朗說。

德國克奴爾集團亞太區執行董事會主席徐保平:

中國市場讓我們持續受益

位於重慶的軌道系統生產基地正式投入運營,並同步簽署新一輪擴大投資協議;位於大連的新工廠竣工投產,在先進製造等方面更進一步……今年,德國諾克爾集團在中國市場好消息不少。

「如果沒有深耕中國的初心與決心,很難與中國市場同頻共舞。」德國克奴爾集團亞太區執行董事會主席徐保平說。

克奴爾集團是世界領先的軌道車輛和商用車輛製動系統的製造商。就商用車領域來說,克奴爾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生產開始於2004年,從最初的大連工廠發展到擁有大連、重慶、十堰、蘇州四大生產和研發基地。今年竣工投產的大連新工廠,就是克奴爾在中國技術創新與本地化生產能力的重要擴充。

如今,克奴爾在中國共設有15處生產基地和4個研發中心,形成覆蓋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的本地化全產業鏈佈局。

不論是投資設廠、新設基地還是擴大研發投入,都是克奴爾不斷加碼中國市場的直觀體現,用徐保平在採訪中提及最多的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本地化。

本地化,一方面源自產品品質與安全需要。

徐保平介紹,從製動系統、空調到車門系統,全球每天有數以億計的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採用了克奴爾的零部件。因此,對克奴爾來說,確保產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而中國供應鏈的優勢,吸引著克奴爾不斷打造本地化的研發和生產交付能力。「中國供應鏈的優勢已經不僅僅是成本,還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高品質的交付。」徐保平說。

另一方面,巨大的市場、多元的應用場景,讓本地化成為業務發展的必需。

徐保平舉例,中國市場有著克奴爾眾多業務夥伴;許多軌道交通和商用車電動化、智能化的零部件和產品,最早是在中國市場應用;克奴爾的多款最新技術,都是基於本地的市場需求,和中國客戶緊密合作開發的……近年來,克奴爾還持續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必須做到完全的本地化,才能跟上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徐保平說。

深耕中國市場這些年,克奴爾也見證了中國軌道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徐保平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不久前,他乘坐從西安到武漢的高鐵,路途中和德國同事開了一個影片會議,直到會議結束時他把攝像頭對準車廂內部的時速顯示屏,同事們才知道他正在中國高鐵上。「25年前,我到歐洲出差,感歎於當地軌道交通之先進,今天,情況早已發生變化。」他說。

一個個實例,展示著今天中國市場不僅僅擁有超大規模,更不斷湧現著新的技術和創新趨勢,這也深刻影響著全球供應鏈。在徐保平看來,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讓克奴爾持續受益。

為了快速響應中國用戶的需求,克奴爾將基於現有產品,開發適應未來新能源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新產品,這將為全球商用車市場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實現更加安全、智能、綠色的出行提供強大動力。

霍尼韋爾中國總裁餘鋒:

紮根中國的信心決心不變

如何更好適應中國市場?霍尼韋爾的答案是:努力尋找並投身於那些處於上升期的行業,比如新能源汽車。

靈敏的熱失控探測傳感器、精準的電流測量傳感器、低碳的製冷劑……伴隨著一台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交付,霍尼韋爾的產品也同步服務著消費者。目前,霍尼韋爾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的傳感器交付總數已突破500萬件。

不久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000萬輛關口。如何幫助提升汽車安全水平、優化電池性能、推動行業溫室氣體減排?這些領域成為近年來霍尼韋爾施展的天地。「霍尼韋爾不斷加大對汽車關鍵部件和生產製造流程中產品和技術的研發投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給霍尼韋爾帶來巨大機遇。」霍尼韋爾中國總裁餘鋒說。

適應需求變化,與產業一同發展,新能源汽車行業只是霍尼韋爾在中國發展歷程的一個觀測視角。

霍尼韋爾進入中國市場近90年,已在華建立了覆蓋研發、製造與服務等多個環節的本地化完整價值鏈。其生產製造和運營足跡遍佈中國大部分地區,在華東、華南、華北、華中、西北地區均設有生產或研發基地。

「在過去的十幾年乃至二十年里,霍尼韋爾始終在做一件事,就是‘東方服務東方’。」餘鋒說,這不僅僅意味著將海外的先進技術引入國內,或是實現海外產品的本土化生產,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深刻理解並尊重中國這一龐大市場的獨特性。無論是企業客戶還是消費者,他們的需求都有所不同,這在產品質量、性能表現、成本控制以及價格定位等多個維度上均有鮮明體現。

鑒於此,霍尼韋爾並未簡單依賴海外的資源與經驗,而是選擇在中國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建立多個實驗室與研究中心,並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的研發團隊。

餘鋒解釋,之所以如此佈局,是因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具有明顯優勢:工業生產規模大,多項產能在全球領先;供應鏈體系完整、門類齊全;轉化快,只要用戶有新需求,馬上就會有一批企業進入市場,且產品更新迭代速度也相當快。這對消費者和產業鏈上其他企業來說都是顯著利好。

中國市場近年來也發生了明顯變化。餘鋒觀察到,中國本土企業快速成長,這不僅體現在體量上,更意味著需求的擴大,帶來了更多合作機會。與此同時,競爭對手也日益強大。「這促使我們不得不加快創新的步伐。這既是挑戰,也為我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他說,這些變化讓霍尼韋爾的業務版圖得以拓展,更讓企業在合作中實現了互利共贏,共同推動了市場的繁榮發展。霍尼韋爾的目標非常明確——依託中國團隊的專業智慧,充分利用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勢,精準捕捉並滿足中國客戶的實際需求,為他們提供量身定製的解決方案與服務。

11月以來,霍尼韋爾相繼參加了進博會、珠海航展、鏈博會等重磅活動,與中國市場各方面保持著高頻互動。「霍尼韋爾已經紮根中國幾十年,雖然市場在發生變化,但是我們紮根中國的信心和決心沒有變。」餘鋒說。

ASICS亞瑟士中國總裁高凱:

看到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一顆雞蛋,從兩米高的地方垂直落下卻「毫髮無損」——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運動品牌ASICS亞瑟士展出的緩震膠技術,給不少參展商和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是我們連續第五年參加進博會。每年參展,我們都會帶來核心前沿技術,讓中國消費者能深入瞭解我們的創新產品和相關服務。」亞瑟士中國總裁高凱說。

將時針撥轉回2006年,彼時,亞瑟士(中國)商貿有限公司落戶上海長寧,開啟品牌在華零售和運營等相關事宜。伴隨國民健康意識和生活水平提升,運動健身成為許多人的日常習慣,這讓不少運動品牌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增長空間。

「從滿足運動服裝的基本穿著需求,到更加註重產品的功能性、時尚感,在華髮展十多年,我們發現中國消費者對運動健康的需求愈發多樣化,不同的運動場景需要不同類型的運動服裝。」高凱告訴記者。2019年,亞瑟士集團在上海成立中國研發中心,專門針對中國市場開展相關產品研發工作。目前,亞瑟士已陸續推出多款專為中國消費者研發的產品,涉及抗菌防汗、保暖等多項技術。

提及在華髮展,不少跨國企業有這樣的共識:中國市場規模大、成長空間廣,小眾愛好也可能成長為大眾消費。以跑鞋為例,過去,國內跑步愛好者相對較少,專業跑鞋開展品牌傳播,主要靠「跑友」口口相傳。而現在,越來越多馬拉松賽事等體育活動讓跑步成為新潮流,也催生出大市場。

「近些年,我們積極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事業融合發展,從去年開始,亞瑟士作為贊助商為‘上海10公里精英賽’參賽者提供專業參賽裝備。今年,我們首次作為官方戰略合作夥伴和運動裝備行業獨家合作夥伴,與成都雙遺馬拉松賽事組委會達成合作。」高凱說。此外,伴隨網球運動在國內走熱,亞瑟士自2022年起在中國創辦ASICS亞瑟士青少年網球巡迴賽,為中國的青少年網球運動員搭建網球賽事平台。這些合作不僅進一步幫助品牌提高了在華傳播度和影響力,也為國內體育賽事和體育人才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僅產品品類持續細分,如今,消費新場景和新業態積攢出龐大的「首店經濟」能量,成為不少品牌進一步挖掘消費潛力、激發市場活力的創新手段。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共開設717家品牌首店,覆蓋零售、餐飲、休閑娛樂等多個領域;在上海,今年1月至7月全市新增了770家首店;在廣州,今年前8個月,全市共引入品牌首店205家。

「為了順應中國發展‘首店經濟’趨勢,今年亞瑟士在重慶、成都、北京等地推出了城市首店,為更多當地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體驗和品牌服務。」高凱說,「中國運動市場的發展機遇多,在這裏,我們看到廣闊的成長空間。接下來,我們打算進一步擴大目標消費群體範圍,希望為更廣泛的運動愛好者提供更好的體育運動服務,助推中國運動產業繼續發展壯大。」(本報記者 李 婕 廖睿靈)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10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