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鄂州「山水鄉愁」IP打造記
吃過早飯,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杜山鎮先台村村民劉國華來到長港河邊,開始了一天的勞作。62歲的渡工劉國華在長港河畔長大,對兒時的記憶歷歷在目。「河水很清,渴了捧起來直接喝,村民還在河邊淘米洗菜。」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長港河沿岸建起豬圈、雞舍、旱廁,並逐漸連成一片;河道里霸王罾密佈,將河面「攔腰截斷」。長港河「病」了,原本清澈的河水變得渾濁。
近年來,鄂州市投入大量資金,紮實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全力做好「山水文章」,打造「山水鄉愁」IP,助力實現美村、興業、富民的願景。
如今,漫步先台村,長港河水面波光粼粼,兩岸護坡綠意盎然,健身休閑設施完備,文化長廊、農耕牆畫成為網紅打卡點。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卷,正在鄂州大地上徐徐展開。
生態有價:為護一湖清水,水上餐廳老闆寧棄百萬元生意
「昨天才發了一車醃魚,一千多斤哩!」12月3日,湖北省三山湖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理吳國勝眼見生意興隆,笑得合不攏嘴。
吳國勝家住鄂州市鄂城區杜山鎮三山村,在轉職合作社生產經理前,他經營了10餘年的「臨風閣」,這曾是村里規模最大的一家水上餐廳。
三山村背靠三山湖,是當地有名的水產養殖專業村。由於湖泊水質好、魚肉鮮美,食客絡繹不絕。靠著「湖水煮湖魚」「飯蒸魚」等招牌菜,吳國勝年收入輕鬆突破百萬元。
漁家樂越來越火,水上餐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餐廳的殘渣泔水處理不規範,給三山湖的水生態帶來了較大壓力。」吳國勝反思道。
2016年,鄂州下決心整治水上「漁家樂」。隨後,鄂城區在三山湖流域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整治行動,拆除1.9萬畝圍網養殖,打撈1.7萬條「地籠」。
「保護環境是大勢所趨,作為黨員,我理應積極支持。」在吳國勝的帶頭下,三山湖上賸餘6家水上餐館也全部拆除。湖面重回靜謐,吳國勝輾轉上海、武漢開餐館,雖然一時無所適從,但他沒有後悔拆除水上餐廳。
「這幾年,水質恢復,湖面變得清亮了。」每年回家,閑暇之餘吳國勝都會到三山湖瞅一瞅。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2023年,吳國勝回到老家,與人合夥成立湖北省三山湖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銷售。「好水養好魚。」通過承包改造閑置魚塘、採取生態養殖的方式,吳國勝相信他的事業將煥發「第二春」。
產業有鏈:武昌魚「遊」出全產業鏈
12月3日,走進湖北海大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湖北海大)車間,只見50餘個養殖桶整齊排列,武昌魚選種便在這裏進行。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鄂州古稱武昌,是武昌魚的故鄉。湖北海大推薦將海大集團鄂州市水產育種中心落戶於此,除了臨近國家武昌魚原種場外,還有著自己的考量。
「項目選址靠近長港河,水源水質有保障。」海大集團鄂州市水產育種中心技術經理臧曉磊解釋,「清水飼養的魚,沒有腥味,肉質更嫩。」
長港河水繁育的武昌魚新品種「華海1號」,生長速度更快,存活率更高。「海大集團鄂州市水產育種中心正在選育‘無刺武昌魚’,目前進展順利。」臧曉磊表示,「該中心年產約50億尾武昌魚浪花苗,每斤售價高於市場價5角至1元,還供不應求。」
長港鎮是魚米之鄉,不少村民以養魚為生。隨著近年長江禁漁工作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漁民「洗腳上岸」,加入養殖行業,養殖尾水處理成了令人頭疼的難題。
據鄂州市鄂城區長港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黃曉輝介紹,鄂州市投資6000萬元,正快馬加鞭推進長港河小流域漁業綠色循環發展項目。該項目採用國家農業部推廣的「四池三壩」工藝對養殖尾水進行處理,淨化尾水達到水產養殖尾水汙染物排放二級標準,符合國家標準。明年該項目建成投用後,養殖尾水日處理能力達17.5萬m³,能滿足現階段發展需要。
最近,湖北省三山湖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前丹的微信響個不停。他從第136屆廣交會滿載而歸,已與10餘家客商對接成功,抑或達成合作意向。
一條條「風乾武昌魚」從合作社車間下線,裝入印有「鄂州武昌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禮盒中,遠銷日本、非洲。趙前丹的成功背後,有「貴人相助」——今年,鄂州市計劃投入17億元,實施長港河流域治理暨武昌魚產業發展EOD項目,通過生態修復,提高武昌魚品質,拓展武昌魚產業鏈。「鄂州武昌魚」的品牌價值隨之水漲船高,蜚聲海內外。
「經‘鄂州武昌魚’協會認證授權,我們可以免費使用‘鄂州武昌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這讓合作社的產品備受青睞。」趙前丹說,「今年11月,合作社已銷售武昌魚20餘萬斤,純利潤十幾萬元。」
趙前丹的合作社只是行業佼佼者之一。目前,鄂州全市有武昌魚加工企業及個體經營戶130餘家,加工武昌魚熟製品、醃製品、燻製品3大系列20餘種食品,年銷售額超百億元,從業人數5萬餘人,帶動農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眼下,擁有1800餘年歷史的武昌魚,正在「遊」向更為廣闊的新天地。鄂州市武昌魚小鎮項目已經啟動,民宿、研學、餐飲等多種業態將被引入和培育,武昌魚全產業鏈將向高附加值延伸攀登。
村民有根:「90後」返鄉創業金塊「鄉愁」
只因一次回眸,鄂州市峒山棲客露營基地負責人陳川便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
陳川是鄂州市鄂城區長港鎮峒山村土生土長的「90」後。2022年6月,陳川路過村里千畝荷花園時,滿園盛開的荷花讓他沉醉不已,寧靜舒適的峒山令他無比眷戀。厭倦了上海的快節奏生活,陳川決定返回故鄉峒山村,在這裏「重啟人生」。
給陳川返鄉創業底氣的,不止詩與遠方。近年來,峒山村積極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進村的路寬敞乾淨了,垃圾集中回收轉運站也建起來了,旅遊公廁提檔升級了,還修建了生態停車場,新裝了不少路燈。
「村里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來遊玩的人越來越多。」陳川決定開一家露營基地,給城里人提供一個身心休憩的場所,「傳統農業收益不高,得另尋出路。」
沒想到,在露營基地,最火的項目竟是研學課堂和農事體驗活動,如打糍粑、挖紅薯等等。「現在我的露營基地非常火爆,每到節假日人氣特別旺。週末一天接待遊客200餘人,人均消費100多元,遊客得提前預約才有位置。」陳川欣喜不已。
為了發展「鄉愁經濟」,峒山村不僅大力保護古村落,為古樹、古建築建立檔案,還修建了村史館、鄉愁記憶館。在留住鄉愁的同時,將景點串珠成線,讓遊客流連忘返。
峒山村的發展有了起色,在外漂泊的年青人紛紛回村搞起了種養殖、農業服務和鄉村旅遊等產業,給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組數據能說明峒山村發生的蝶變。從2013年到2023年的十年間,峒山村從70%的村民在外務工,轉變為60%的勞動力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創業,人均年收入由2.2萬元增至3.75萬元,這樣的發展形勢還在延續。
「發展農文旅是峒山村的未來方向。峒山村在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景區的基礎上,將聚力打造農墾小鎮和水鄉田園特色品牌;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託,吸引遊客來這裏追憶鄉愁。」峒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佔誌啟滿懷信心地說。
陽新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周奧
(鄂州市舉行的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2024年度第二期「新聞大比武」活動中的獲獎作品)
一審:周奧
二審:許嵐
三審:邢浩
責任編輯 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