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師生參與研製的衛星將於2025年春發射
12月10日,經IAPU國際業餘無線電聯盟協調核準,科學教育衛星征名活動在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啟動,入圍終選名單的同學、老師、家長可以一起去發射現場觀看發射盛況。
當日,新京報記者在該校舉辦的「夯實科學教育基礎 全面提升育人質量——北京市科學教育實踐與探索研討會」上獲悉,在該校今年8月開設的「衛星工程理論與應用」的課堂上,首批5名高一學生有幸參與這顆科學教育衛星的組裝並學習了衛星相關知識,衛星預計於2025年春在酒泉航天城發射。
向全體師生家長髮佈衛星征名倡議
「我向全校師生、家長髮出征名倡議,請為我們面前展示的這顆衛星,取一個響亮而有特色的名字,伴隨著它遨遊太空。」在儀式現場,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黨委副書記任麗說道。她介紹,這顆科學教育衛星軌道高度520千米,衛星質量31千克,軌道精度97.4度。希望徵集一個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名字,可以體現學校特色和文化,而不簡單以「中科」或「中科附」命名,學校還將為命名提出者頒發「命名人證書」。
據介紹,這顆「科學教育衛星」是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為配合學校拔尖創新基地「天文與航天」課程建設,聯合航天專家共同研發的理論學習與操作實踐平台,承擔「衛星工程理論與實踐」課的教學與實踐任務。在航天專家指導下,該校物理教師、天文教師帶領學生深度參與研製工作。12月10日上午,參與組裝的學生史子奧和來子毅舉著他們製作的八木天線模型也來到了活動現場,如今二人已經升入高二,對於此次參與衛星製作的經歷,他們表示「既感到榮幸又體驗了科研工作的艱辛。」
「一開始有些理論課真的聽不懂,尤其是姿態軌道控制相關知識,主講老師在第二天和第三天不斷地延展相關內容,努力讓我們理解。」來子毅笑著說道。學生們介紹,這是一次在暑期開展的學習實踐項目,通過自主報名和測試,不少學生在前期就知難而退了,最終5名學生脫穎而出,在短短七天的集訓中,從理論課到拆解、研究、組裝衛星,大家深入瞭解了衛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從每個電路板和每個零部件的組裝,到最後變成一個衛星的整體以及衛星信號的接收,我們發現科研工作真的不簡單,我們要開動腦筋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這個世界。」史子奧說道。
學校將建設衛星地面站,吸引更多學生參與研究
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校長陸建偉介紹,發射衛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在科學上則表現為多學科協同作戰,學校在前期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工作。「從2023年開始,我們就聯動各個部門推進這項工作,我們把基礎課理論課和工程課結合在一起,包括教材都是新編的,三位總設計師、兩位教授和很多工程師參與進來,共同幫助孩子們開展學習實踐。」
陸建偉認為,當下教育最大的困惑就是孩子們缺少內驅力,「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要向哪方面去努力」,通過此次課程的開展,他發現,參與的孩子們這學期學業成績有很大提高,學生們知道自己學習這些知識的價值,激發了學習的動力,「科學家光鮮的一面大家都能看得見,孩子們通過課程、實踐理解了科學研究背後寂寞的一面,對今後的學習也有了思想準備。」
陸建偉表示,此次為衛星征名和發射只是一個開始,後續還將發射載有科學教育功能載荷的衛星。該校還將建衛星地面站,接收衛星信號,「目前國內地面站建設做得挺多,但我們要建立可以給衛星發射指令的地面站,通過這些工作,吸引更多學生參與研究和學習,做好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陸建偉說道,
今年正值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建校十週年,當日,該校通過20節研究課、3個平行論壇面向全市展示了涵蓋中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不同年級的科學教育創新實踐。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穆祥桐